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及近期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8例,按是否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为体外循环组(n=35)与非体外循环组(n=63)。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全身麻醉,体外循环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和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6%,高于非体外循环组的28.6%(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近期心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较优,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10月39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分析,其中发现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2例,占此种手术患者的33.1%。这1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69.8±2.3岁,合并症多。针对病情特点,有7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4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效果好,无手术过程中死亡,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2例,手术后早期(30d内)死亡2例。随访3~45个月,随访期间无病例死亡。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特点有选择性地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都会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方法:连续63例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和非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房纤颤、液气胸、胸骨感染、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等,均经积极治疗痊愈。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患者危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PB下手术者(P<0.02)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方法精确,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浆S100β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1 5例)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15例)。2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4天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在术前、缝皮时、术后第1天采血,测定血浆S100β蛋白浓度。结果 A组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5例(33%),B组3例(20%)。与术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术后第4天MMSE评分明显降低,且A组术后第4天较B组降低更明显。A组和B组患者缝皮时和术后第1天血浆S100β蛋白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A组患者缝皮时和术后第1天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血浆S100β蛋白浓度变化幅度均低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提示丙泊酚全凭静脉可能更适合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药物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体外循环下行CABG对患者心肌和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50例)和体外循环组(50例)分别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下不同术式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152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83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69例,并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结果:OPCABG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CABG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F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活力(VT)、情感职能(RE)及一般健康状况(GH)维度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P0.05)。结论:OPCABG术具有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7例 ,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 7例。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4 7例 ,左主干病变 10例。 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30 % ,10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 6 0 mm。结果 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0例 ,包括急症手术 3例。 2例改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血管吻合数 (2 .9± 1.2 )例。 4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 1例术后 3周死于胸骨后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 70岁以上女性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深入探讨和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308例在我科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G)32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27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30天内死亡率、血管搭桥数、二次开胸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新发心房颤动率、输血量、脑梗死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扬  屈正  张兆光 《心脏杂志》2011,23(4):487-49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早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采集自2003年10月~2008年1月我院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325例临床资料,分为CCABG组(343例)与OPCABG组(4 982例)。对两组患者各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OPCABG组实际手术死亡率(1.7%)明显低于CCABG组(6.7%),P<0.01;术后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都低于CCABG组(P<0.05,P<0.01)。风险调整后CCABG组手术死亡率仍高于OPCABG组6个百分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略高于OPCABG组(P<0.05)。结论: CCABG与OPCABG早期临床疗效均令人满意,后者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OF REVIEW: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treatment mod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broader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and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 have both lead to a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ferred for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us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s an excellent treatment, however less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es such a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have appear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exact role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s still vaguely defined and being critically evaluated. Our aim is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regard to surgical outcomes. RECENT FINDINGS: A critical review of all relevant clinical series from May 2003 to May 2005 was conducted. Current prospective data suggests that both techniques have similar rates of mortality, in regard to morbidity, multiple prospective studies suggest a decrease in stroke rates fo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oes not appear to differ between techniques. When analyzed carefully,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seem to indicate that both techniques provide similar rates for long-term patency and freedom from surgical reintervention. SUMMA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re both safe and beneficial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t appears that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ditional co-morbid risk factors may benefit most from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in reference cente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比,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CCABG组(n=15)和OPCAB组(n=21),记录两种方法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手术和住院时间、引流量、血肌酐等近期临床指标。结果与CCABG相比,OPCAB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缩短[(183.65±52.71)min vs.(273.32±36.53)min]、住院时间缩短[(8.60±1.38)d vs.(14.30±3.18)d]、24h引流量明显减少[(278.31±138.50)ml vs.(473.84±121.76)ml]、血肌酐明显下降[(105.65±19.42)mmol/L vs.(139.41±38.61)mmol/L]。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重症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268例,占63.1%;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157例。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09±0.75)支/人,CCABG组搭桥(4.17±0.86)支/人(P〉0.05)。两组新发心房纤颤、围术期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CABG组比较,OPCAB组手术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重症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CABG)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OPCABG组75例,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ECCABG组113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OPCABG组术后15例(20%)出现房颤,ECCABG组术后31例(27.4%)出现房颤。二组房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的房颤发生率,但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房颤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术后侧支循环逐渐关闭,改变心房的血液分布,诱发心房内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局灶激动,从而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后3-4年时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C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区别。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CCABG及OPCABG组在左乳内动脉(LI 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分别达到94.1%,94.4%,后降支(PDA)为88.2%,91.6%,钝缘支(包括对角支)的通畅率分别为88.9%,90.9%,静脉桥的通畅率为87.8%,88.0%,动脉桥的通畅率为85.7%,91.3%。各组间统计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4年通畅率可以和C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它的普及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单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在高危患者中的早期临床情况。方法高危患者的定义是其由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VuroSCORE)得出的评分≥5分。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行197例高危CCABG和318例高危OPCAB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PCAB组和CCABG组EuroSCORE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1.2比6.3±1.4,P〉0.05)。OPCAB组年龄为(71.1±6.0)岁,高于CCABG组的(60.2±8.5)岁,P〈0.01。OPCAB组外周血管病患病率(47.8%)高于CCABG组(23.4%,P〈0.01)。OPCAB组手术死亡率[1.6%(5/318)]低于CCABG组[6.1%(12/197),P〈0.01];术后恢复室(ICU)总时间[(90±169)h]少于CCABG组[(126±187)h,P〈0.05];术后辅助通气总时间[(21±45)h]少于CCABG组[(54±169)h,P〈0.01];术后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2.5%)、术后因心脏问题再次手术比例(1.9%)、术后脑卒中比例(0.3%)及术后心跳骤停比例(2.8%)均低于CCABG组(分别为10.2%、5.6%、2.5%、6.6%,P〈0.01或P〈0.05)。结论在危险评分类似的高危患者中,与CCABG相比,OPCAB能够减少术后ICU时间和术后辅助通气时间,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尚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05例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105例患者中男87例,女18例。年龄48~74(平均59.l±9.06)岁。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62例,左主干病变15例;急性心梗1例,陈旧性心梗3例。搭1支桥8例,搭2支桥26例,搭3支桥43例,搭4支桥22例,搭5支桥6例,内膜剥脱1例。平均每例搭桥2.9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10.78小时,平均在ICU45.9小时。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394 ml,术后1例1年内经冠脉造影提示血管桥堵塞。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及心梗患者;可以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对于冠心病患者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等溶血液稀释(ANH)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血液稀释组(A组,n=30例)和对照组(C组,n=30例)。A组于麻醉平稳后经中心静脉采血,同时输入等容量胶体液,将红细胞压积稀释到30%。血液稀释后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及Hb变化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4 h、24 h、48 h红细胞血小板等变化情况,同时记录血浆用量、浓缩红细胞用量、术后4 h,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浆及浓缩红细胞用量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用适度ANH可减少术中、术后异体血液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