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便于临床使用的简便的子午流注推算方法。方法:吸收以往子午流注推算方法的优点和长处,建立一种新的子午流注推算方法。结果:总结出一种简便的分三个步骤的推算方法。结论:总结出一种简便的推算方法,易学、易懂,便于掌握,临床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2.
徐凤的针灸学说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徐凤的针灸学说,不仅对明代针灸学的昌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现代针灸临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独特针刺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一些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其推算过程较为复杂,不易掌握,尤以公元计时的推算与纳甲法开穴推算过程为甚,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多不便。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把这两个复杂的过程简化使其便于记忆,简便实用。将其应用于计算机编程,在计算机上可以很直观地查出选定时间的开穴,使子午流注针法能更方便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子午流注针法因机械的推算模式,历来受到不少医家的质疑。笔者认为机械推算只是方法,辨证与创新才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子午流注针法推算的关键问题,分析按时与择时、开穴与闭穴、流派与取舍等临床应用之关键环节,指出子午流注针法虽有一定的推算方法,但其每一步推算均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需辨证论治。所以学习和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不可拘泥于机械的推算,应知常而达变,一方面全面继承其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结合当今之自然、社会环境,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独特针刺取穴治疗方法,是时间治疗学在针灸领域的具体运用。本法治病,首先要推算患者就诊时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求得逐日按时开穴的正确时间,故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推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运用中,笔者发现并总结了某些规律,使之运用起来较传统方法简便易行,适于临床推广。现将具体推算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式法是古人用于历算占卜的工具,《内经》借助式法的原理说明天体运行与人体卫气之间的同步关系,并认为,审察卫气所在而施刺,是针灸治病提高疗效的关键。但是由于缺乏一套推算卫气流经时刻的方法,使候气而刺的理想难以实现。金人何若愚声称他所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但从式法所示的天人关系和营卫理论上考察,子午流注并非是一套真能推算卫气所在以定时取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较为简单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改良主要包括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代数开穴规律表、干支与其代数的互换,快速推算日干支代数万能公式,快速推算时干支代数公式、代数开穴法的具体运用.同时运用改良法治疗痿证30例,并随机设立传统法30例进行对照.结果:改良后的推算开穴法完全运用代数推算,临床应用更加简便,规律性更强,临床疗效更好.结论:改良法较传统法更具优势,是传统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对痛经患者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循证医学/DME原则,运用随机盲法,将106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53例应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为观察组,以另53例应用普通常规辨证论治针法治疗痛经为对照组。对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的有效性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普通针法。  相似文献   

9.
从天人相应理论看子午流注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裴媛 《光明中医》2016,(13):1875-1877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子午流注针法有三大理论基础,即《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经脉气血流注以及针灸的候气逢时,而天人相应理论又贯穿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始终。现以天人相应理论为出发点,围绕子午流注针法的三大理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一种按时取穴的推算方法,是中医时间治疗学的典范。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推算方法繁琐,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将其总结为三步推算法,首先推算当天的天干,根据天干与经脉的配合关系确定值日经,再按经生经、穴生穴规律,推出开取的其他五输穴;取穴时辰用地支推算。经教学使用效果良好,易学易懂,便于掌握。  相似文献   

11.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学中的“子午流注”针法,是依据经络气血循行流注的理论,使用天干、地支计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法。自五六年先祖父吴棹仙将所绘之《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主席后,此法即声振国内外。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此法者益多。关于“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念,经穴推算等,均已备见于各家论述之中。本文拟举一、二案例,谈谈“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以及作者对此法的一些认识,以求教于医界。  相似文献   

12.
子午流注推拿,是根据子午流注学说的基本原理,运用子午流注推算方法,逐日按时推拿施术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纳甲法有阎明广和徐凤两种流派。从学术源流、开穴情况、研究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阎明广纳甲法在返本还原开穴、日干重见纳经穴、三焦经和心包经所寄等方面较徐凤纳甲法更符合子午流注针法取穴规律,不应被忽视和遗忘,应当加强传承和研究,以拓宽研究路径,丰富临床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子午流注纳子法相关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寻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与特点。方法:以“纳子”或“纳支”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子午流注纳子法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并对子午流注纳子法在临床中的治疗病种、应用疗法和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治疗病种以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病类为主,占比29.17%;单个疾病中以治疗不寐的研究最多;临床疗效中治疗肾系病类的疗效较好,总有效率达97.38%。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应用方法以针刺的应用频次最高,占52.50%;各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选穴中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共计173次,占22.09%;应用频次最高的部位是四肢部腧穴,共计498次,占比63.60%;应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为五输穴,共计301次,占比43.75%。单个穴位中以足三里的应用频次最高。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将脏腑、经络穴位与地支联系,临床应用广泛,治疗方法多样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子午流注针法按地方时开穴,地方时的推算是以“北京时间”为基础。“北京时间”以东经120度的时间为标准,不是北京的地方时,《针灸学》教材、《读者》杂志转载的“北京时间”都有出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使用穴位贴敷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咳嗽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使用穴位贴敷配合子午流注法并使用肺癌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只使用肺癌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一周后进行反馈,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子午流注法对肺癌患者的咳嗽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用于临床并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志杰  赖新生 《中国针灸》2010,30(5):387-388
本文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几个重要问题,认为癸日从癸丑到壬戌有十个时辰不能开穴是由徐凤的纳甲法造成的,《子午流注针经》的纳甲法没有这个问题,二者关于合日互用的理解也完全不同,对于纳甲法按时开穴是否违背辨证论治的问题作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两套不同的治疗思路,二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子午流注纳甲法增强常规针刺治疗经前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探寻本病治疗的更加方法。方法:在常规辩证针刺取穴的基础上,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结果:子午流注纳甲法合并常规临床疗效更佳。提示:此法治疗经前综合症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田雁 《西部中医药》1994,7(5):28-29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以下简称“徐氏定穴歌”)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作者“徐氏”为五世纪南朝时的徐文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十五世纪明朝的徐风。“徐氏定穴歌”从内容上看,此歌在形成的时候,子午流注针法在理论和使用上都已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而徐文伯与徐凤二人的生活年代相隔10个世纪,讨论此歌的作者,对研究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生物钟”的子午流注针法形成年代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玥  周桂桐 《河北中医》2009,31(9):1419-1421
子午流注学说源于《内经》,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针灸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国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益深入,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都有相关文献综述,我们仅就近年后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