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治疗上的若干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尚印 《中国急救医学》1991,11(6):30-33,F003
随着青霉素类及广谱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革兰阳性菌株得到了有效控制,而革兰阴性菌感染所占的比例则有上升趋势。院内感染性休克87%是由革兰阴性菌通过释放内毒素而引起的。血中内毒素浓度与病死率成正比;且伴有呼吸道感染的  相似文献   

2.
一组医源性脓毒性休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一组医源性脓毒性休克病人抢救护理体会。本病特点均因静脉输入污染的液体而发生,起病急、症状重、来势凶猛,早期好出现血压下降,持续时间长,继而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难度大不同于普遍输液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建立三管”,,做“三个追踪”。即建立快速输液通道;建立供氧管;放置尿管,立足抗体克的处理,追踪输入液体估做细菌学检查,以寻找原因;追踪病人的血、痰、尿培养及血清鲎试试验以指导治疗方向;追踪病  相似文献   

3.
100例创伤性休克的抢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0例创伤性休克的抢救分析孙中进,王修文我院1986~1992年共收治创伤性休克268例,现将有完整记录的100例的抢救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按休克指数进行分度。轻度:指数为<1.5者(20例),中度:指数为1.5~2.O者(30例),...  相似文献   

4.
5.
出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性休克,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均成为临床科常见急诊之一。临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正确诊断和合理的处理。下面准备分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经过、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6.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休克抢救20例临床分析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515031)苏玉发,林群感染性休克为内、外、儿科等急重症,其死亡率高,有报道为34.2%[1]。我院1992~1994年共收治20例感染性休克,现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年龄6...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休克手术病人液体复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80年代收治的106例出血性休克的手术病人的液体复苏资料。后5年组病人晶体液摄入量增加1倍以上,胶体液和葡萄糖液仅是前5年组的1/5,头30分钟摄入量增加1倍。后5年组麻黄素使用频度和量由66%和30mg降至26%和5.3mg。休克逆转时间则由67.32分钟缩短至30.3分钟。无1例发生脑、肺水肿。作者认为晶体液复苏能够促进休克逆转,稳定生命体征,提高病人对麻醉的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口饲乳果糖对失血性休克大鼠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阐明失血性休克预后与继发性内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直接关系,作者探讨了用口饲乳果糖清除肠道内毒素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保护作用。造成休克前,首先给大鼠口腔管饲20%乳果糖(5ml/d)或等容量生理盐水7天,每天给药2次。结果:休克后48h,乳果糖组大鼠存活率要明显高于盐水组(10/10与4/9,P<0.01)。休克后90min和120min,乳果糖组大鼠血浆内毒素、TNF水平均显著低于盐水组。提示:继发于失血性休克的内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肿瘤坏死因子在促使休克向不可逆性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临床上对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除作复苏外,还应针对感染,尤其是内毒素血症尽早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外科感染性休克的严重度和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外科感染性休克40例,其中死亡17例,病死率42.5%。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年龄、休克时间、损伤脏器数目、感染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用这些指标建立判别函数能够判定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外文献报告了一种在婴幼儿中的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突然起病的急性脑病、昏迷、惊厥、高热、水样腹泻、休克、严重的出血倾向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伴有肝、肾功能障碍。其病因不明,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与内毒素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因子与内毒素休克张曼(综述)金丽娟(审校)细菌内素素在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其诱导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直接影响着休克的进展和严重程度,并成为预测内毒素休克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些细胞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13.
高渗氯化钠对失血性休克犬器官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渗氯化钠对失血性休克犬器官血流量的影响文亮毕敏研究了7.5%氯化钠对失血性休克犬颈内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及肾动脉血流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选健康杂种犬7只,雌雄不拘,体重10~12kg。肌注氯胺酮10mg/kg后平卧于手术台上,行气管内...  相似文献   

14.
感染与休克,似乎是临床上人人都知道,人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 临床对感染、休克与感染性休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导致治疗理念和方法出现近乎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方面可能与昨天大不相同,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预后改善。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多发、高致死率的临床综合征,但是,如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正确完成每一项临床干预措施,感染性休克是可以治愈甚至预防的。  相似文献   

15.
用地塞米松、山莨菪碱治疗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观察半量联合用药防治再灌注损伤的效应。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于再灌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丙二醛、Mg^2+、酸性磷酸酶和乳酸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治疗组间无差异。证实:再灌注时大量产生的氧自由基造成的生物膜损害是休克细胞发生不可逆改变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共同机制。半量地塞米松联合半量山莨菪碱能有效地防治重度失血笥休克后扩容再灌注导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是1982年由Tatemoto首次从猪脑中发现并提纯的一种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神经多肽,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多种外周组织或器官[1]。本文测定了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NPY的含量,以探讨NPY在休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11 正常对照组 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0~49岁,平均30±75岁,均为本院职工体检者。经检查均无心血管疾患,肝肾功能正常。112 腹部闭合性损伤组 85例,男57例,女28例,年龄为…  相似文献   

17.
对1988 ̄1994年收治的50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早期诊断依据和临床监测指标,强调治疗原发感染灶,清除细菌和毒素的危害,恢复足够的有效血容量,保证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流灌注,保护休克的细胞和器官的治疗原则,得视有效扩容,积极手术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和保护细胞药物,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31例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外科工作中的危重急症,如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患者的死亡,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在临床抢救与护理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我院自2006年1-12月共收治的31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了总结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彦彦  刘腊梅 《全科护理》2020,18(24):3130-313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休克病人的临床应用中已经非常广泛,但关于液体复苏种类、目标血压控制、复苏终止时机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病人的应用现状,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实施方案及对病人血流动力学、机体炎症反应、器官功能障碍等预后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其差异和特点,以期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今后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产科出血性休克36例临床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平沙医院妇产科谭素珍产科出血性休克是孕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可危及孕产妇及胎婴儿生命安全。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991年1月~1994年6月间产科失血性休克36例,目的是探讨产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