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肾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3.
从肝肾同源论治糖尿病肾病,在生理上肝肾为母子相生、精血同源;病理上肝肾相互影响,肾阴虚致肝阴不足,肝阴虚耗致肾阴亦不足,即肝肾同病,故治疗上肝肾同治。文章基于肝肾同源理论阐释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如肝失疏泄,则气血失和,"子病及母",肝肾同病;如肾虚则精微不藏而走泄,可"母病及子",累及于肝。在肝肾同源的理论指导下,认为肝肾同治的重点在治肾,滋水涵木,即养肾精、补肾阴,寓补肝于补肾之中。  相似文献   

4.
“肝肾同源”也叫“乙癸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肝肾同源理论指导,形成了“肾病肝治”,“肝病肾治”和“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十年来对“肝肾同源”的实质探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该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胆主疏泄     
本文作者从胆腑的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药验法,以法验证,以证推理,立“胆主疏泄”之论,提出“胆气疏泄人体一身之气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刘政芳  林恢  敖雯  李芹 《西部医学》2015,46(2):57-57
<正>在《医宗必读》中,明代李中梓就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后人根据肝和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表现特点,进一步阐述了"肝肾同源"和"肾肝同治"的内涵[1]。"滋水涵木法"是"肝肾同治"的经典基本治疗法则。本文介绍了在滋水涵木法同时,采用补肾阳、阴阳双补而达到治肝的治则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正常及肾损伤状态下肝肾抗氧化酶系统,以探讨肝肾抗氧化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肝肾同源".方法 50%甘油肌内注射建立大鼠急性肾小管损伤模型,测定正常及损伤大鼠肝脏和肾脏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变化.结果 在急性肾损伤的不同时期(给药6 h和56 h),除GSH-Px外肾脏其他抗氧化酶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甘油处理6 h和56 h后肝脏GST、GSH-Re和SOD同样也下降,但GSH、GSH-Px和CAT则代偿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肝和肾CAT、GSH-Re、SOD和GST之间相关系数为-0.802(P<0.01)、0.601(P<0.05)、0.563(P<0.05)和0.667(P<0.05).结论 肾损伤时肾脏抗氧化功能降低的同时肝脏抗氧化功能也发生改变,且肝肾部分抗氧化酶存在明显的正或负相关,提示肝肾生理病理功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正常及肾损伤状态下肝肾抗氧化酶系统,以探讨肝肾抗氧化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肝肾同源’。方法:50%甘油肌内注射建立大鼠急性肾小管损伤模型,测定正常及损伤大鼠肝脏和肾脏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急性肾损伤的不同时期(给药6 h和56 h),除GSH-Px外肾脏其他抗氧化酶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甘油处理6 h和56 h后肝脏GST、GSH-Re和SOD同样也下降,但GSH、GSH-Px和CAT则代偿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肝和肾CAT、GSH-Re、SOD和GST之间相关系数为-0.802(P<0.01)、0.601(P<0.05)、0.563(P<0.05)和0.667(P<0.05)。结论:肾损伤时肾脏抗氧化功能的降低的同时肝脏抗氧化功能也发生改变,且肝肾部分抗氧化酶存在明显的正或负相关,提示肝肾生理病理功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徐鑫梓  邵卫  沈汉 《中医学报》2022,37(4):718-722
痴呆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肝肾,以肾精不足为本,常母病及子,肝肾同病,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痴呆伴发精神行为异常表现多样,若肝肾阴血亏耗,疏泄失司,气机怫郁,扰乱神明,则表现为情志抑郁,或烦躁、夜不能寐等症状;若气结郁滞,肾水不行,湿聚痰凝,蒙蔽神窍,则表现为喃喃自语、闭门独居,或歌哭嗔笑、言语错乱等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我国中医中"肝肾同源"理论在我国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于2013年2月份-2014年2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并把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WitC 0.1g,一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选择慢肝宁胶囊,一天3次,一次4粒,连续服用三个月。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药物中均不添加抗病毒的药物。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在对慢性肝炎进行治疗中,舌像的颜色依次为红色、暗红以及舌光无苔,在治疗以后,,舌苔逐渐变的更加细腻,并且逐渐消失。并且治疗组复常率ALT与AST分别为50%和25%,对照组分别为22%与25%,在50例治疗组中,痊愈的患者有31例,13例有效,6例无效,50组对照组中,有8例成功痊愈,13例有效,29例无效。结论:我国中医"肝病同源"在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论述“肝肾同源”理论在情志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治疗中的应用,同时结合肝肾两脏在现代医学心理应激过程中的相互协同的作用,探讨了“肝肾同源”理论与情志调控机制之间的相关性,为应用该理论预防和治疗情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7,(12):2390-2392
《黄帝内经》认为风、寒、热造成了气血的不通与不荣,导致腰痛的发生。因此,治疗应该通之荣之,根据腰痛的不同临床表现,施以脏腑辨证或经络辨证,明确主要病位,采用针刺和刺络,配合中药汤剂、火针、艾灸、导引等辅助手段,优化治疗方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肝肾同源理论自《内经》萌芽,阐发了肝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并涵盖了一系列的肝肾同治手段,至今逐步丰盈沿改,引领着现代临床多系统的疾病诊治。文章就肝肾同源理论为基,试阐释妇科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病因病机,并以此为着力点探究本病肝肾同治的原则和方法,以期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诊治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高雄激素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类疾病[1-2]。临床因不孕就诊的PCOS患者约占83.8%,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自然衰老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淋证”、“癃闭”之证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发病机理主要与性激素水平失调有关。即随着年龄的增长,睾丸内曲细精管功能下降,引起下丘脑促卵泡素释放激素反馈性升高。使睾丸酮大量增加,从而引起前列腺泡内雄激素和胆固醇大量蓄积而致肥大。从中医脏腑受累之病因病理而言,多易累及肝、肾、脾、膀胱等脏腑,也可累及多个脏腑共同发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本着肝肾同源。治当以同治之原则,就前列腺增生症中单一表现以肝肾受累的症候群。采用这一方法治疗,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栏发表的五篇文章,与上一期笔谈的内容相同,题目仍然是:中医理论相对于临床和中药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中医发展需要中医理论快速跟进和突破,你认为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打破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下一期笔谈的题目是:怎样看待中医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为医学的分支,中医学应当怎样把握研究的重心?如何才能既把中医文化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又不背离“中医首先是医学”的原则,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希望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医对脏腑形态结构认识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学的脏腑只是构成人体的气的一种功能表现, 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本质上,它们只是人体众多结构中的一种。中医学所指脏腑的形态位置,只是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统一的部分,而不是解剖脏腑的全部。由于被赋予解剖学以外的诸多内涵,基本质已被异化了,中医学的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是功能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奇经八脉考》是明代著明医家李时珍所撰写,是古代唯一一部论述奇经八脉的专著,刊于1578年。全书为一卷,卷首列“奇经八脉总论”与八脉简介,说明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阐明正经与奇经的区别、关系,强调了八脉的重要性。其次分别论述八脉的循行,所属穴位和治病方法。本书从考证入手,广引《内经》、《难经》以及各大医家的论述,间杂作者的注释、见解,特别是在所主病中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阐述精详。为探析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丰富的学术思想,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与冠心病异病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总结探讨中风病与冠心病异病同源论这一理论观点.中风病与冠心病病变有在脑、在心的不同,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同属血管性疾病,它们以络脉为共同病变部位,致病因素都与虚、火、痰、瘀、毒相关;二者以络脉失养为疾病始动因素,以络脉瘀阻为病理基础,毒损络脉是其病理演变的中心环节.并且在临床上相互影响,治疗措施与药物相互借鉴,关系极为密切,是全身性血管病变在不同器官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