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宁  李元新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89-139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一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位患者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例病人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并发症是造成心脏移植术后受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可以是外源性感染,如院内交叉感染、供器官潜在的感染和受体原有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延续;也可以是内源性感染。一、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1.手术前:(1)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术前长期心功能不全,导致肺、肝、肾等器官淤血,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各种伴发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导致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2.手术中:体外循环手术操作、各种动静脉插管和引流管、气管插管等。3.手术后:(1)各种创伤性操作,如动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3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和1例肠神经节缺失导致小肠无功能患者施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受者HLA配型均有4个以上抗原相合,供肠均取自回肠末端,长度为(150±10)cm,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采取抗凝、改善微循环、输注人白蛋白等措施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出血,给予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头孢三代为主的抗生素、更昔洛韦以及氟康唑预防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并注重对体表易感染部的消毒和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早期给予谷氨酰胺,尽早将营养支持治疗过渡为肠内营养,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d,1例患者发生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1例术后5 d移植肠系膜根部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2例消化道分泌物及大便中发现真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好转。4例在术后20 d左右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加大FK506的用量,并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患者,2例获得长期存活,至今分别存活6年8个月和3年2个月,另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5 d因感染死亡。结论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与小肠的生理结构有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成功防治是临床小肠移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短肠综合征及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小肠本身为固有的高免疫原性、有菌的空腔器官等因素,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不甚理想。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等仍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随着对移植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与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有赖于对排斥反应、感染等因素的有效监控防治及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例心脏移植和1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对8例患者进行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1例患者进行了同种原位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患者的近期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中,1例术后近期出现高血压;1例发生心功能不全;2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心肺联合移植的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气管吻合口狭窄和霉菌感染。经调整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等处理后,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结论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选择合理的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降低患者移植术后死亡率,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 统计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术6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将受者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因,评估再次手术对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3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6).56例胰腺手术成功,术后(14± 8)d完全停用胰岛素,外科并发症导致移植胰腺切除4例.1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接受透析的时间为(33±12)d,其余受者肾功能均在术后2~7 d恢复正常,带移植物功能死亡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3/6).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为25% (15/60).外科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移植胰腺血管栓塞及移植胰胰腺炎,外科并发症降低了术后1年受者及移植胰腺的存活率,而对肾脏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明显降低了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是影响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С����ֲ�͸�ǻ��������ֲ��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德国Deltz成功进行首例人体单独小肠移植[1]和1989年美国Starzl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腹腔多脏器移植[2]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单独小肠移植和腹腔多脏器移植已成为临床标准治疗方式,尤其是2003年以来,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感染防治等主要技术的进步,使得小肠移植和腹腔多脏器移植术后存活率大大提高。腹腔多脏器移植(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的器官通常包括肝、胰、胃、十二指肠、小肠,以腹腔多个脏器整块并呈一串器官簇(cluster)方式移植,其原则是移植的整块腹腔多个脏器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共…  相似文献   

11.
1概述 胰肠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患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免疫学的飞跃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国际大型移植中心胰肠联合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已超过90%,移植胰腺1年功能存活率超过75%。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胰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胰肠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特殊性,胰肠联合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防治感染难度更大,临床处理其为棘手。  相似文献   

12.
自1989年美国Pittsburgh大学Starzl等完成首例临床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后,由于外科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及感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手术适应证也越来越广泛,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已和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临床的标准治疗方式[1].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胰肠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患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免疫学的飞跃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国际大型移植中心胰肠联合移植术后一年生存率超过90%,移植胰腺一年功能存活率超过75%。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胰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胰肠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特殊性,胰肠联合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防治感染难度更大,临床处理甚为棘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并对其预防及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对我院施行的2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术后发生7次感染,其中2次为肺部感染,4次为泌尿系感染,1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之胰肾有功能存活3年余;另1例发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各1次,术后早期恢复尚可,3周发生急性排斥,7周死于混合菌感染败血症。结论: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感染根据其临床特点,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元新 《器官移植》2012,3(3):121-12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腔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例胰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通过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抗感染、抗凝,抑制胰液分泌,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4例患者中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慢性排斥反应1例,血栓形成1例,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于术后23d死亡,1例移植肾因慢性排斥失功能,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胰肾联合移植的效果,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1例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病例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受者为短肠综合征合并肝功能不良的男性患者,供者为尸体供者.联合切取器官,确保供者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的连续性.移植肝静脉采用背驼式吻合,受者自体门静脉和供肝门静脉端侧吻合,胆道端端吻合,供者肝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于受者腹主动脉;移植小肠约2 m,两端双造口于腹壁,未作肠道吻合.采用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维持期单用他克莫司.行内镜下黏膜活检监测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个月内,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和疑似排斥反应各1次,分别经过手术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受者移植肝和小肠功能恢复良好,但仍有腹泻,需补充静脉营养,体重尚未完全恢复.结论 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发生外科并发症的风险小,有利于肝脏和小肠功能恢复及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但是消化液未能进入移植小肠,也影响了受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小肠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史及现状 小肠移植现已成为小肠衰竭及由全肠道外营养引起并发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由于小肠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和细菌库,术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加上免疫抑制疗法又会引起较大的副反应,严重制约了临床小肠移植的开展,也使小肠移植成为最具挑战性的腹腔脏器移植.1959年Lillehei在美国开展的犬自体小肠移植开小肠移植实验研究之先河.自1964年Deterling率先为婴儿施行小肠移植手术,到1998年Grant等进行了1例肝肠联合移植,才让小肠移植真正走入临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CsA(cyclosporine)及90 年代初FK506(Tacrolimus)的临床使用,大大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此外,随着供肠保存、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处理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上的技术不断被革新,小肠移植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据IITR(international intestine transplant register,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仅1985-2001年全球共施行小肠移植手术651人696例次,至统计时共有335人存活,最长的已存活超过13年,存活者中82%以上已完全或部分恢复肠道功能,68%的患者完全脱离TPN而改成以口进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通过我国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围手术期内感染的防治经过,结合国外经验介绍防治感染的具体措施。结果 经围手术期内多个环节关手成功预防了各种感染的发生。结论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应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特点出发区别对待、防治的重点是伤口和腹腔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全身血液系统感染、口腔、泌悄道及消化道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总结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与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3年4月36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7~41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仅2例(6%)患者于术后2、13个月发生感染,均为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经静脉应用更昔洛韦后治愈。结论良好的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感染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