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而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一种效应。开展对PAE的研究,就是研究抗菌药物不必始终维持在理论有效的血药浓度上,利用它的PAE可以适当地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抗生素与细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糸的信息,弥补了传统药敏试验的不足。如临床上将PAE与其它药敏学参数结合,可以设计最隹方案。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均为临床标本分离率最高的细菌,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其极易产生耐药性。如根据PAE较长的药物可采取延长给药时间的给药方案,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0世纪70代中期Mcdonald和cI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十分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和广泛。其临床的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组成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02-102
问:什么是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答:PAE(post—antibioticseffect)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由于PAE存在,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因而更新了传统的认为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有较长PAE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接触抗生素一定时问后,药物浓度下降至最低抑茵浓度(MIC)或清除时,其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PAE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与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3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不同复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抗生素后效应(PAE)、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以肉汤稀释法测定MIC;以菌落计数法测定菌落形成单位(CFU),根据CFU做生长曲线,计算PAE、PLIE、PASME。结果不同比例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MIC较单方呈2—256倍的降低。无论单方还是复方均无长PAE。3种β酰胺酶抑制剂的PLIE对于大肠埃希菌有正有负(-2.25h~〉5h),而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正值(0.34h~5.37h)。对于肺炎克雷伯菌,0.2MIC的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PASME为0.32h,0.1MIC、0.2MIC的哌拉西林/克拉维酸(8/1)的PASME分别为2.96h、4.41h。结论同时具有长PLIE及PASME的复方,PLIE、PASME较其半衰期在给药方案的设计中更为重要;PAE、PLIE、PASME作为重要的药效动力学参数,可应用于评价新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优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后效应对治疗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后效应 (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于 2 0世纪 5 0年代被人们发现 ,并于 70年代被更多的关注其临床意义。它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制 (细菌 )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或消除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 ,对 PAE的研究完善了对抗菌过程的认识 ,并使之成为新的抗生素药效学参数。1 抗生素后效应产生的机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一种基于抗生素作用机理的推测认为 ,药物持续存在于靶细胞的作用部位以及抗生素引起的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产生 PAE[1 ]。另一种机理即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1 抗生素后效应(PAE)与临床用药1.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四环素类等。此类多无PAE或PAE很短,因此需要持续长时间保持血浓度>MIC才能抗菌,其抗菌效果主要依赖与细菌接触时间,其血浓度达MIC4倍时抗菌效果最好,再增加血浓度,其抗菌效果不再增加,所以要将其总量分成3~4次,即6~8h给药1次[1,2]。1.2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此类具有持久的药效和明显的PAE,其杀菌效果和PAE与其峰浓度呈正比,峰浓度为MIC的8~10倍时,疗效最好。如氨基…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和持续效应。后者包括抗生素后效应(PAE)、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以肉汤试管稀释法测定MIC。将大肠埃希菌与一定冲击浓度的头孢曲松-舒巴坦作用2h后,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继续培养,用倾皿培养法进行菌落计数(CFU/mL),以log(CFU/mL)对培养时间(h)绘制生长曲线,计算PAE、PLIE和PASME。结果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8/4mg/L和大于256mg/L。②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AE为负值或很短。③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LIE在低冲击浓度(2MIC、4MIC)时为负值或很短,当浓度增加至10MIC时,其PLIE〉6.5h。结论时间依赖的头孢曲松-舒巴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LIE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为了提高头孢曲松-舒巴坦的临床疗效,其给药方法的设计除了要延长T〉MIC外,适当提高给药的峰浓度或许亦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后效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 ,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 [1,2 ] ,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 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3 ] ,并出现 DNA合成的变化[4 ] 等。国外学术界在 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 ] ,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 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 ,我们以阿米卡星( AM…  相似文献   

13.
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连续用药达7个t1/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此时病人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相对稳定,这时监测其血药浓度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是很有临床价值的。随着对药物PAE认识的不断深入,认为给药间隔可根据药物浓度〉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持续时间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配合临床对病人进行给药方案个体设计,对于不同半衰期药物及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分析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以调整最佳药物治疗浓度及给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给病人用药后,采集一个或几个血液标本,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判断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用药方案,使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波动,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后,绝大多数随着血流到达受体或作用部位,当药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产生药理作用,作用强弱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荧光偏振免疫法。结果对4312例小儿常用的几种治疗药物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及婴幼儿药物代谢的的特点;采血时间、临床给药经验、执行医嘱情况、药品的来源及剂型的改变等因素均可影响患儿的血药浓度水平,使患儿用药后血药浓度不一定都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其中低于有效浓度范围的例数占总数的48.77%,高于有效浓度范围的占4.36%,而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仅占46.87%。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十分必要,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研究细菌的耐药性趋势、新的抗菌机制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过去,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常作为评估抗菌药物活性的指标,而未考虑到抗菌活性的时程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后药学专家开始进行抗菌药物活性的时程研究[包括杀菌率与增加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抗生素后效应(PAE)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对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影响。方法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检测耐药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C)、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建立组织笼感染模型,给药后测定药代动力学指标。结果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联用的MIC、MIC99、MPC及发生耐药例数明显低于单独用药;药物浓度高于MPC所占的时间比率(T>MPC)、24 h曲线下面积(AUC24)/MIC、药物浓度在MSW内所占的时间比率(TMSW)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结论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联合应用能够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程度、改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9.
医师问答     
一、头孢唑林5g,每日1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合适吗? 这种用法不合理。抗菌药物的投药法如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时间等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其临床药理学即药动学特性。头孢唑林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即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这种“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显然不符合其药动学要求。其消除半衰期约为1.8~2h,所以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应每6~8h给药1次为宜,即1日量均分3~4次给与。  相似文献   

20.
答: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系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以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目前发现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具有PAE。一般说来,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PAE为2~6小时,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很短或无;相反,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氨基糖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