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9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溶栓后T波倒置的时间分为A组(24h内倒置者)B组(24h后倒置者),然后依据冠脉造影及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1)早期T波倒置(24h内)与梗死相关动脉高开通率密切相关(91.8% VS 60.0%,P相似文献
3.
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常注意溶栓后S-T段的改变,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对我院1992-06/1999-12住院溶栓治疗7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治疗对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AM I溶栓后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132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与否分为T波倒置组(87例)和未倒置组(45例),观察2组冠脉再通率及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血管事件。结果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梗死相关动脉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5.06%和35.56%,冠脉造影显示再通率分别为81.61%和26.67%,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6±0.11和0.42±0.1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4%和37.78%。T波倒置组冠脉再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69例资料完整的AMI分成A、B两组,A组为早期T波倒置组,B组为早期T波无倒置组,考查A、B两组之间再通率、心肌酶峰值、心衰、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再通率显著高于B组。A组心肌酶峰值、心衰、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AMI早期T波倒置是判断AMI冠状动脉再通、估计临床预后可靠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判定冠状动脉再通有直接指征 (冠状动脉造影 )和间接指征 ,其中间接指征中以心电图ST段在溶栓后 2 4小时内 ,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 50 %作为冠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 ,但心电图中T波变化未引起重视。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AMI病人 36例 ,其中 2 1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在于探讨静脉溶栓后T波变化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确诊为AMI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2 1例 ,其中男 1 5例 ,女 6例。年龄 48~ 71岁 ,平均56岁。下壁梗塞者 1 …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疗法是当前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通过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心肌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再通是梗塞心肌再灌注的前提 ,其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常注意溶栓早期ST段改变的重要性 ,而很少注意溶栓后早期T波改变的意义。本文对我院 1 993~ 2 0 0 1年期间住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4 3例 ,并与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病人 4 1例对照分析 ,探讨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溶栓病人 4 3例 ,其中男 35例 ,女 8例。年龄 4 0~ 73岁 (5 2± 7 4 6岁 )。其中下壁梗塞2 1例 ,前间壁 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 (倒置组 )和B组 (未倒置组 ) ,根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 72 .4 %和 33.3% (P <0 .0 1) ;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5 7.5± 11.6 ) %和 (4 6 .2± 13.2 ) % (P <0 .0 1)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7%和 37.0 %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 ,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0 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在发病 <6小时内接受重组链激酶 (思凯通 )溶栓治疗 ,根据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 ,分为T波倒置和T波未倒置组 ,并且记录两组的CK -MB、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观察T波倒置与其的关系。结果 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组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血清CK -MB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1) ,峰值显著下降 (P <0 .0 5 ) ,且大多数伴随着ST段迅速回降 (P <0 .0 1)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例数增加 (P <0 .0 1) ,T波倒置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T波未倒置组 (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可以作为冠脉再通的又一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h内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溶栓后2 4h内T波倒置与否 ,将 5 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 (倒置组 )和B组 (未倒置组 ) ,根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 72 4%和 3 3 3 % (P <0 .0 1) ;住院期间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 5 7 5± 11 6) %和 ( 4 6 2± 13 2 ) % (P <0 .0 1)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 7%和 3 7 0 %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h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 ,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30例有糖尿病和35例无糖尿病的A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组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缺血史者比例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无痛性AMI者高于无糖尿病组(P<0.01),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与室颤并发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组的AMI患者具有更高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电图演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的病人80例,按术后1hST段是否回落≥50%和24h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hST段回落≥50%组55例,<50%组25例,发病后24hT波倒置组53例,未倒置组27例。随访1年,分别于6个月和1年时测量心功能,用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D),用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技术(DTI)测量并计算Em/Am。比较左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1年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1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自发性开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AMI后 10 9例非溶栓病人 10~ 14天行冠造 ,观察 47例TIMIⅡ~Ⅲ级 (自发开放组 )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状况、IRA狭窄程度及 1个月时心脏超声结果 ,并与 62例TIMI 0~Ⅰ级 (未开放组 )者进行对比。结果 :自发开放组心功能较未开放组明显改善 (P <0 .0 1)、左室扩大及IRA狭窄≥ 70 %者例数较少 (P <0 .0 1) ,多支病变的发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RA的晚期自发性开放 ,对失去溶栓机会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有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阻止心腔扩大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导联U波倒置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院ECG胸导联上有无U波倒置,将41例首次前壁AMI病例分成A组(n=11)和B组(n=30)。测量住院期间ST段抬高导联数(NST)和异常Q波数目(NQ)、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PCPK)和Kilip心功能分级。结果A组NST、NQ、PCPK和Kilip分级均显著低于B组(NST:3.6±1.57对4.8±1.19,P<0.02;NQ:2.9±1.70对4.3±1.24,P<0.01;PCPK:1505±689IU对2919±1375IU,P<0.005;Kilip分级:1.6±0.69对1.8±0.94,P<0.005)。结论在前壁AMI中,入院ECG胸导联U波倒置可能是梗死面积较小和心功能较好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再狭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EGF、bFGF和TGF-β1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升高,且术后4周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4周的LVESD、LVEDD较对照组降低、LVEF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再狭窄17例,研究组患者发生再狭窄8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降低再狭窄率,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2):734-73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急诊PCI(Transradial emergency-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E-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TE-PCI的AMI患者82例,行TE-PCI后给予综合护理.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心绞痛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况,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心绞痛生存质量得分高于治疗前,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61%,二次梗塞发生率为0%.结论:综合性护理应用于TE-PCI治疗AMI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