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1999年12月至2004年9月采用锥孔置管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5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我院自 1990年 12月~ 2 0 0 2年 4月间采用 CT简易定位锥颅抽吸冲洗溶解连续引流的方法 ,共治疗各种颅内出血165 0余例。其中包括硬膜下出血 98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 45例 ,硬膜外血肿 2 3例 ,高血压脑出血 1418例 ,其它各类颅内出血 66例。现将高血压脑出血 141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全部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一、二、三病房的 1990年12月 1日~ 2 0 0 2年 3月 3 1日期间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 CT平扫证实。1.1.1 一般情况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1418例 ,男 10 15例 …  相似文献   

4.
行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治疗重症脑出血219例,成功率82.65%。75.69%的存活者出院时ADL可恢复至Ⅰ-Ⅲ级,生活自理或半自理,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64.97%,x2=107.65,P<0.001)和外科开颅手术(病死率32.6%,x2=18.33,P<0.001)。死亡38例,其中13例(34.21%)死于脑功能衰竭,25例(65.79%)死于各种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100%,应激性溃疡出血72%,肾功能损害40%,尿路感染24%。再出血8例,其中4例存活,4例死亡,发生率3.65%。和外科开颅手术相比,该疗法简单、安全、方便、经济、效果好,可在床边进行,应视为急症脑出血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徒手锥颅抽吸引流治疗脑出血576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徒手锥颅抽吸引流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与经验。方法统计我院1994年10月~2001年底徒手锥颅抽吸引流的脑出血576例,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术后存活率为82.29%,62.87%的存活者出院时ADL可恢复至Ⅰ~Ⅲ级,生活自理或半自理。结论手术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1~3d,其次是7~24h。徒手锥颅抽吸引流治疗脑出血疗效明显,简便经济,适合有CT的基层医院开展。但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诱发再出血,并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0年8月-2006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血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手术后配合溶栓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CT引导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引导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8例均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穿刺置管靶点依据血肿形态及血肿量,选单靶点或多靶点血肿穿刺软通道置管引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分别于术后2~7d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的情况。结果血肿清除80%以上者136例,总有效率86.08%;死亡20例,死亡率12.65%。结论 CT引导软通道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脑损伤和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病人死亡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9例。本组血肿量28至127ml。平均59ml。发病至抽吸时间6小时至5天,平均2天。抽吸清除血肿量约60%-80%。根据残留的血肿量决定从植入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以溶解血凝块引流清除。结果本组有12例在抽吸后12小时有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6.8天。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各分减少144分,12例死亡。42例存活病例随访半年,显著进步7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 其中44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47例行锥颅引流术治疗[观察组,超早期(≤6 h)手术28例,早期(7~24 h)手术19例]。结果 治疗30 d,观察组 总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P<0.05)。治疗7、14、30 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 而且观察组治疗14、30 d N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超早期手术组NDS评分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组(P<0.05)。结论 锥颅引流 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病人,建议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
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2例。40岁以下2例,41岁~50岁6例,51岁~60岁18例,61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52.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 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 复,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及CT引导定位的发展,国内外临床研究和学术争议现已基本达成共识,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1,2]。微创手术包括立体定向、锥颅引流加尿激酶溶解、锥颅碎吸、显微锁孔术等。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锥颅抽吸、冲洗和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头颅CT定位锥颅反复抽血和用生理盐水置换冲洗后放入引流管,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治疗106 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与对照组57 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前者P< 0.01,后者P< 0.05)。结论 本疗法优点多,安全有效,适用于病情轻,血肿量< 60 m l者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取呼定位锥顿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32例,具有准备时间短,损伤小,安全易行的优点,且疗效较内科保守治疗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3-72岁,平均55.86岁。入院时(发病当时至8天)均做头颅呼,并测量计算血肿量(即血肿毫升数。1/2长轴×短轴×层次高度[1],血肿量为20-110ml,平均52.72±24.57ml。血肿部位:丘脑一内囊型13例,破入脑室7例;壳核一外囊型5例,破入脑室1例;丘脑出血3例,破人脑室2例;脑叶出血9例,破人脑室3例;混合出血2例,破入脑室1例。入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锥颅抽吸,冲洗和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头颅CT定位锥颅反复抽血和用生理盐水置换冲洗后放入引流管,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治疗106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与对照组57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结论 本疗法优点多,安全有效,适用于病情轻,血肿量〈60ml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额后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与传统微创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经额后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9例(观察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颞部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出血量均为50~80m l,观察组采用额后部入路进行穿刺,同时使用有可调节钻入深度的限位器的钻头,钻穿颅骨,置入硅胶管抽吸部分血肿后,再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手术治疗,其余同上。于手术后7d、14d及3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脑疝、再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率等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7d两组之间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死亡率、脑疝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4d及30d比较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30d两组总并发症(再出血、脑疝)及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后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颞部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简易定向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简易定向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以来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简易定向床头锥孔置管抽吸引流血肿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6月,根据GO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恢复正常21例(27.6%),轻残32例(42.1%),重残15例(19.7%),植物生存4例(5.3%),死亡4例(5.3%)。结论简易定向使穿刺精确度明显提高,术后能早日拔管,缩短治疗流程,有效控制继发损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钻颅低位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方法:采用钻颅低位引流治疗36例高血压脑出血,首先CT定位,以最大血肿层面为穿刺点,钻透颅骨后用穿刺针探入,拨出针心,直到有暗紫色血凝块吸出,导入硅胶管于血肿腔中心,接上闭式低位引流管瓶引流。可反复注入1万u-2万u尿激酶溶解血肿后引流。结果:治愈33例,死亡3例,该组脑出血总体病死率大大降低,结论:该方法创伤性小,危险性小,老少皆宜,颅内压降低明显,并发症减少,随时可行,避免盲穿或多次穿刺,这就是钻颅放置低位引流管总体病死率低,生活质量改善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