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之一是患者脑内的神经炎性斑(老年斑),主要成分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的沉积,而Aβ又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序列水解而来。研究表明,Aβ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Aβ为靶标,对其产生、神经毒性及中药多靶点抗AD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脑病,β-淀粉样蛋白在脑组织的异常沉积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之一.β-淀粉样蛋白聚集可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并激活小胶质细胞和自噬功能,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造成的神经炎症降低了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使肠道内微生物进入脑内,促进了炎症反应.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隐匿性神经退化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现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蓄积可使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活化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导致神经炎症的发生。栀子苷作为中药栀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栀子苷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治疗剂。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栀子苷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细胞自噬水平、胰岛素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β-淀粉样蛋白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属于最常见的痴呆疾病,电针疗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AD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本文主要从β-淀粉样蛋白生成与清除角度阐释电针治疗AD的作用机制,其中涉及自噬、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炎性反应等相关机制,并展望一种综合的临床AD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谷峰  罗焕敏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887-890
 目的综述目前国内外在体外、体内实验中已发现的有效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及减少其毒性的多种物质。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的资料文献分析评述。结果与结论在体外和/或体内实验中,四环素、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β片层阻断肽、植物提取成分TA9001等物质能有效抑制Aβ聚集并减少神经毒性的药物,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与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存在极大关联,因此,人参、三七、郁金、五味子等中药通过减少Aβ的产生,调节Aβ转运,抑制Aβ聚集及对抗其神经毒性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从而抑制Aβ的沉积及毒性,延缓AD病理改变,改善AD症状,达到有效防治AD的目的。迄今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 lzhe im er’s d 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类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触发和诱导了神经元的变性。近年来,Aβ的神经毒性及产生机制一直是本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无疑对揭示AD发病机制及探索有效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百会、涌泉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对血浆乙酰胆碱、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AD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百会、涌泉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6周(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及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血浆乙酰胆碱(Ach)、β-淀粉样蛋白(Aβ1-40、Aβ1-42)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观察指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MMSE、H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浆Aβ1-40及Aβ1-4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浆Ac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MSE评分与血浆Ac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0. 05),MMSE评分与血浆Aβ1-40及Aβ1-42水平负显著正相关(P 0. 05)。HDS评分与血浆Ac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0. 05),HDS评分与血浆Aβ1-40及Aβ1-42水平负显著正相关(P 0. 05)。结论:针灸百会、涌泉穴可有效治疗AD,通过提高血浆Ach水平,降低血浆Aβ1-40及Aβ1-42水平可能是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张芳  邱郑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264-2267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所需多肽/蛋白从大量变异体的集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通量的体外筛选技术,因其高效、实用、便捷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多方面领域,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蛋白中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靶点蛋白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结合位点,良好的靶点是获得优良药物的基础。该文综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活性分子靶点蛋白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淑  李昌煜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52-185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类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B)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触发和诱导了神经元的变性。近年来。AB的神经毒性及产生机制一直是本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无疑对揭示AD发病机制及探索有效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五苓脊髓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 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影响.方法 30例AD病人,随机分为五苓脊髓汤试验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改良长谷川量表(HDS-R)判断痴呆程度,并测定血清Aβ1-42含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MMSE与HDS-R评分均有所上升(P<0.05),Aβ1-42含量下降(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苓脊髓汤能改善AD病人的认知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ZO-1表达的影响,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对因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ZO-1蛋白表达。结果 Aβ42刺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降低(P0.01),ZO-1蛋白表达被抑制(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增加,其中三七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增加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O-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三七总皂苷通过抑制Aβ42所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降低,恢复血脑屏障的部分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Aβ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products,RAGE)结合诱发氧化应激损伤;也可以通过Aβ的第35位氨基酸残基蛋氨酸(Met-35)诱导氧化应激损伤;还可以插入脂质双分子层,催化自由基的产生,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参与AD发病。地黄饮子、左归丸、黄连解毒汤等经典方,补肾益智汤、黄精地龙方、还脑益聪方等当代验方可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从而防治AD。  相似文献   

15.
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1],老年斑(senile plaque,SP)是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大量产生和聚集而形成[2]。研究已证实,γ分泌酶是Aβ产生的决定性酶,对其进行有效抑制能够减少Aβ的产生,该酶已成为目前AD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靶点[3]。AD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关于AD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已开发的部分缓解药物只能减轻症状或延缓其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AD的发生和发展[4]。中医药的防治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随着对叫分泌酶的研究逐渐深入,γ分泌酶抑制剂的研发日趋受到重视,该研究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尝试以γ分泌酶为靶点进行中药单体及组分治疗AD的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有效防治AD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病因未明。该疾病可导致记忆、认知损害及非认知的行为症状,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痴呆症。  相似文献   

17.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并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β淀粉样蛋白(Aβ)被认为是AD治疗的关键靶标。Aβ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Aβ为靶标可能是AD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中药对减少Aβ 生成和沉积、促进Aβ清除方面已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医药治疗AD应创新研究思路,以Aβ为靶标,开展方药配伍、临床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A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四关"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区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及β淀粉样蛋白(Aβ)42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四关"穴对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AD模型。针刺组取"四关"穴(双"合谷""太冲"),留针15min,间隔5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频率为120~150次/min,捻转角度为90°~180°,治疗6d休息1d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西药组进行盐酸多奈哌齐混悬液(0.45mg/kg)灌胃治疗。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Aβ42的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1β以及IL-2在大鼠海马中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平均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海马区Aβ42的阳性细胞表达和IL-1β的含量增多(P0.05),IL-2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平均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海马区Aβ42阳性表达和IL-1β含量降低(P0.05),IL-2含量升高;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海马区Aβ42的阳性细胞表达和IL-1β含量降低(P0.05),IL-2含量升高(P0.05)。结论:针刺"四关"穴能一定程度上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中IL-1β含量、升高IL-2含量,以及改善Aβ沉积有关,且作用效果与西药盐酸多奈哌齐相当。  相似文献   

19.
芍药苷干预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邢敏  毛敬洁  陈文列  林炜  王静楠 《中草药》2019,50(4):1022-102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造成老龄人口认知能力减退的主要疾病之一。芍药苷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或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皮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单萜苷,具有改善认知能力、镇静、抗炎、镇痛、解痉等作用,可以有效调节AD动物及细胞模型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和过度沉积的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恢复乙酰胆碱、神经生长因子、Ca2+、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和腺苷受体等神经递质及神经受体的平衡状态,降低组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芍药苷干预A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中药防治AD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中的大量聚集被公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起始因素,其集聚主要由Aβ过量产生和清除障碍引起。随着现代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针对AD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改善认知功能症状的药物外,Aβ单克隆抗体(Aduhelm)在美国成功上市,或可延缓AD进程,这表明靶向Aβ可能是治疗AD的有效途径,但其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较多,不利于临床推广。而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安全性良好,可从抑制Aβ产生和聚集、促进其脑内清除等多方面调节脑内Aβ沉积水平,减轻神经毒性,防治AD。小檗碱、没食子酸、蛇床子素、半枝莲黄酮、还脑益聪方、涤痰汤可通过调促进α分泌酶、抑制βγ分泌酶的活性和表达,减少Aβ产生;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姜黄素等可通过与Aβ的疏水结构及介导Aβ聚集的H键、盐桥和β折叠结构相互作用,抑制Aβ的聚集,促进其解聚,减轻Aβ对神经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骨髓细胞触发受体2等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和吞噬Aβ,双叶内酯、开心散和姜黄素可上调脑啡肽、胰岛素降解酶等降解酶表达促进Aβ降解、京平尼苷、二氢丹参酮、双氢青蒿素、姜黄素可通过激活正常自噬或抑制异常自噬,于细胞内降解Aβ;环黄芪醇、当归芍药散、益智防呆方、苓桂术甘汤通过改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通透性促进Aβ流出和抑制Aβ的流入,益智防呆方、血栓通可通过促进水通道蛋白4(AQP4)的极化,使Aβ经淋巴系统清除,减少脑中Aβ聚集,减轻或预防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认知功能。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对AD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充足的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