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暐  陈玲 《眼科研究》2014,(10):943-949
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组常见的眼部炎症性疾病,不明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紊乱可对眼部组织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长期以来,对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从未停止。以往的研究认为,1型辅助性T细胞群(Th1)是诱发人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关键因素,但近年来发现,Th17是诱导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病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每种Th细胞群都有其特定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Th1、Th2、Th17的表达及平衡决定着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研究Th1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病变中的作用是探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近年来Th1及Th17主要的相关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的致病性、调节及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和葡萄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作用广泛且重要,其形成的网络进一步使其作用复杂 化。本文对细胞因子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作用、细胞因子网络及相应治疗对策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三者同时受累的炎症性病变。尽管目前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仍有35%-45%患者视力最终丧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与环境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亦被报道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葡萄膜炎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目前许多实验集中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相关性的研究,发现TNF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相关,但是尚无法明确这种相关性是否由于TNF基因与HLA基因的连锁不平衡所致。IL-1、IL-6、IL-12等多种白介素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相关。IFN—γ874T等位基因与特发性前葡萄膜炎有显著相关性。趋化因子CCL2、CCL5、MCP-1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有显著相关性,而MICA基因微卫星多态与葡萄膜炎的关系在不同实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多种因素如人群差异、连锁不平衡及微效基因等可以影响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9与其他辅助性T(Th)细胞相关因子在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36例36眼及同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分别作为急性前葡萄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根据患者症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elpercells,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uveitis,EAU)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纯系健康雌性Lewis大鼠40只随机分为EAU组(32只)和对照组(8只),EAU组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诱导大鼠EAU模型,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造模后视网膜内干扰素(inferferon,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IL)-17、IL-6的表达。ELISA法对比分析房水中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EAU模型建立成功;造模后第14天,视网膜损害以外层为主,视网膜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从而导致视网膜内结构紊乱,同时在视网膜的视锥、视杆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iNOS、IL-17、IL-6、IFN-γ表达,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9%、48%、52%、73%。在EAU发病过程中,IL-6于造模后第7天迅速升高,第10天达到高峰;IL-17于造模后第14天达到最高值,变化趋势与炎症进程一致;IFN-γ在炎症后期仍有升高,于造模后第16天达到最高值;IL-6、IL-17、IFN-γ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NOS在炎症进程中表达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h1、Th17细胞相关因子调节网络共同参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红  徐皓  刘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814-816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多个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取30例葡萄膜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后短期培养,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上清IFN-γ,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FN-γ和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显著增高(P<0.05),而且与葡萄膜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0在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略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证实了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较高,与病情相关,提示其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作用广泛且重要,其形成的网络进一步使其作用复杂化。本对细胞因子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作用、细胞因子网络及相应治疗对策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C57BL/6J小鼠(8~10周龄)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每组3只。EAU组小鼠腹腔内注射350 ng百日咳毒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150 μg IRBP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剂以诱导EAU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给予特殊干预。免疫后13 d,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通过小动物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视化检测小鼠眼底炎性病灶,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细胞和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将EAU模型小鼠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10058-F4组,10058-F4组T细胞加入50 μmol·L-1 10058-F4,对照组T细胞不给予药物干预。培养6 h后,洗去药物,将两组T细胞与IRBP1-20(10 mg·L-1)及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20 μg·L-1 白细胞介素(IL)-23(Th17细胞诱导条件)。采用qRT-PCR检测c-Myc、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A、IL-17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结果 本研究EAU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EAU组小鼠T细胞、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37、2.31±0.47,较正常对照组(1.01±0.02、0.99±0.0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8);10058-F4组T细胞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7±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为(17.97±0.91)%,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T细胞RORγt、IL-17A、IL-17F、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0.51±0.06、0.58±0.15、0.7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1±0.01、1.00±0.01、1.02±0.02、1.0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yc抑制剂10058-F4可显著降低T细胞中c-Myc表达水平,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效应细胞因子IL-17A、IL-17F、GM-CSF的产生,负向调控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材料与方法患者:10例男性,10例女性,共20例,均为复发性。包括:5例白塞氏病,5例葡萄膜大脑炎,1例福克氏综合征,1例结节病,1例交感性眼炎,3倒虹膜睫状体炎,4例其它。所有患者均未用全身激素治疗,平均年龄43.1岁。对照为20例健康献血员(18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33.95岁。材料:单克隆抗体购自武汉生物制品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关键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EAU组(18只)和LXT组(18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EAU组和LXT组大鼠,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不含IRBP的乳化液.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方法检测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IFN-γ、IL-17、TNF-α和IL-10细胞因子在EAU大鼠体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LXT组大鼠全血中IFN-γ mRNA表达在第8天虽然高于对照组(P=0.000),但已显著低于EAU组(P=0.000);LXT组IL-17 mRNA在第12天达峰值,显著低于EAU组(P=0.000),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TNF-α mRNA仅在第12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但低于EAU组(p=0.000);IL-10 mRNA表达在第16天高于EAU组(P =0.042).LXT组大鼠淋巴结和脾脏中IFN-y、IL-17和TNF-α mRNA表达在第12天显著低于EAU组(均为P =0.000);LXT组淋巴结中IL-10 mRNA表达在第8天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在整个炎症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LXT组脾脏IL-10 mRNA表达在第12天达峰值,且高于对照组和EAU组(均为P=0.000).LXT组大鼠血清中IFN-y、IL-17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第12天和第16天均低于EAU组(均为P<0.05);EAU组和LXT组血清中IL-10蛋白表达在第12天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 <0.05),第16天达峰值,但LXT组IL-10蛋白含量更高.结论 龙胆泻肝汤通过抑制IFN-γ、IL-17和TNF-oα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促进IL-10的表达,加速自身免疫炎症的恢复.龙胆泻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在EAU的治疗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短期高浓度葡萄糖摄入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展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SPF级6~8周龄小鼠3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AU组)和高糖模型组(GLU组),每组19只小鼠.GLU组小鼠从造模前14 d开始给予200 g·L-1葡萄糖溶液饮水直至处死,EAU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同时保证EAU...  相似文献   

13.
CD4+T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促炎细胞因子等在炎症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这些因子在活动期葡萄膜炎高水平表达。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炎症反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由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但具体作用仍不清楚。近年来,这些细胞因子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具体作用逐渐被了解,而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药物也用于临床,但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78-182)  相似文献   

14.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是共刺激分子CD28超家族的一员,大量表达于活化后的T细胞表面,与相应配体(ICOSL)结合后产生共刺激信号,促进活化后的T细胞增生、分化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表明,ICO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IU)和Behcet病的发病和转归过程中,ICOS/ICOSL共刺激通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效应因子影响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进一步研究ICOS/ICOSL共刺激通路在AIU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找新的AIU治疗途径有重要意义.就ICOS的基本概念、ICOS/ICOSL共刺激通路与效应细胞的关系及其在AIU治疗中的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8例(168眼)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曲安奈德组,每组各84例(84眼)。对照组予以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而曲安奈德组给予前房注射2mg曲安奈德,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细胞数、房水闪辉情况,并于术后第5天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 曲安奈德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第3天已有明显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前房细胞数及房水闪辉比较发现,术后第3天和第5天,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第5天曲安奈德组的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6±8.9)pg?L-1、(14.4±7.8)pg?L-1,显著低于对照组(29.5±14.2)pg?L-1、(39.8±10.3)p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L-10含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可有效抑制术后前葡萄膜炎,减少前房反应,且抗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温鑫 《眼科研究》2010,28(6):560-564
目前认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由T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炎症。CD4+T细胞分为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4个亚群,各细胞亚群间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对各细胞亚群及其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作用的研究是国内外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就CD4+T细胞各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商品名为云克)对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实验兔21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地塞米松治疗组、99Tc-MDP治疗组,每组各7只.ELISA法测定实验性兔葡萄膜炎动物模型造模前、造模后5 d、给药治疗后10 d、停药后5 d房水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含量值、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含量值.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房水中IL-10和TGF-β在给药后10 d分别为(86.2±51.2)ng·L-1、(91.2±67.9)ng·L-1,均低于造模后5 d的(95.1±44.7)ng·L-1、(135.6±106.3)ng·L-1;给药后10 d血清TNF-α及IFN-γ分别为(151.9±57.9)ng·L-1、(4.7±1.2)ng·L~,均低于造模后5 d的(175.6±96.0)ng·L-1、(5.8±2.3)ng·L-1.地塞米松治疗组给药后10 d房水IL-10和TGF-β分别为(106.9±28.5)ng·L-1、(168.1±56.6)ng·L-1,高于造模后5 d的(82.7±41.4)ng·L-1和(117.4±45.5)ng·L-1;给药后10 d血清TNF-α及IFN-γ分别为(80.3±23.4)ng·L-1、(3.2±2.3)ng·L-1,低于造模后5 d的(188.2±104.9)ng·L-1、(5.7±3.6)ng·L-1.99Tc-MDP治疗组给药后10 d房水IL-10和TGF-β分别为(136.2±47.2)ng·L-1、(183.1±79.6)ng·L-1,高于造模后5 d的(98.1±31.3)ng·L-1和(131.7±53.4)ng·L-1;给药后10 d血清TNF-α及IFN-γ分别为(82.7±66.1)ng·L-1、(2.8±1.4)ng·L-1,均低于造模后5 d的(191.7±72.4)ng·L-1、(6.8±4.1)ng·L-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治疗组及99Tc-MDP治疗组均可使兔房水IL-10及TGF-β升高,血清TNF-α及IFN-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地塞米松治疗组与99Tc-MDP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99Tc-MDP有升高兔实验性葡萄膜炎房水中IL-10和TGF-β及降低血清中TNF-α和IFN-γ的作用.由于其全身并发症少,可能成为有前景的葡萄膜炎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动物模型,用20g·L-1牛血清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静脉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法建立EAU模型,并观察模型眼炎症反应及PBMC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结果 CD4+T细胞在EAU兔的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增加,且随时间的进展呈进行性增加,并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相同的趋势可见于CD4+/CD8+T细胞比例。此外,Treg细胞趋势与CD4+T细胞及CD4+T/CD8+T细胞比例相反,与炎症反应呈负相关。结论 CD4+T细胞的优势性选择性克隆增殖及Treg细胞的降低有可能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并导致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失去有效的负性调控,导致EAU的发生及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9.
Treatment of uveitis with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AIM—To evaluate th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3 (IL-13) for the treatment of uveitis.
METHODS—Uveitis was induced in monkeys by immunisation with human retinal S-antigen. Starting at the onset of disease, the animals were treated with IL-13 at 25 µg/kg, or vehicle control,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once a day for 28 days.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was scored by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for a period of 56 days. Circulating leucocyte levels were monitored.
RESULTS—Uveitis started unilaterally in all but one animal. IL-13 inhibited inflammation both in the eyes in which the disease was present when the treatment was initiated (p=0.0001), and in the contralateral initially negative eyes (p=0.0001). After cessation of therapy, there was a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IL-13 treated group. Howeve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IL-13 extended into the 4 week follow up period. IL-13 produced an increase in circulating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nd a decrease in lymphocytes.
CONCLUSION—Administration of IL-13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modality of treatment for severe uveitis.

Keywords: uveiti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cytokines; IL-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