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1987年3月至1994年6月间行施的472例颈淋巴结清除术,其中19例发生乳糜瘘(4.0%)。右侧颈清术259例,瘘4例(1.5%);左侧颈清术213例,瘘15例(7.0%);前上纵隔清除术11例,瘘8例(42.1%)。保守治疗16例(84.2%)再手术治疗(结扎)3例,占15.8%。并对锁骨上淋巴管和胸导管的处理方法、避免乳糜2瘘的措施及瘘发生后的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1992年上半年获取的55例鼻咽部低分化鳞癌(NPC)的活检存档标本,用15例正常人鼻咽部组织蜡块作对照。所有标本作免疫组化LSAB法染色,测定P蛋白的表达。并对所有NPC患者进行5年随访。结果表明,P蛋白在鼻咽部正常组织表达阳性率为100%,鼻咽部低分化鳞癌阳性率为70.9%,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13,P=0.0472)。Ⅰ-Ⅱ期、Ⅲ期和Ⅳ期NPC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80.0%、60.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Kw=8.3050,P=0.0473);T1-T2、T3和T4期NPC的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8%、72.2%、4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Kw=15.34,P=0.0394);无颈淋巴结转移与有颈淋巴结转移组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8%、70.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Kw=6.2793,P=0.0557);P表达阴性组与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68.1%,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r=0.4775)。通过本实验提示:在NP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P15蛋白丢失的参与;P15蛋白表达可作为NPC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1980年4月~1994年10月外科治疗108例甲状腺炎病例中17例(15.7%)并发甲状腺癌,男2,女15,年龄24~65岁,平均39.5岁;其中桥本氏病13例,木样甲状腺炎3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乳头状腺癌8例,滤泡状腺癌4例,乳头加滤泡状腺癌1例,未分化癌2例,未分类癌2例。全部随访1年以上,存活14例,死亡3例,1年存活率87.5%,5年存活率75.9%。对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有关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声门上型喉癌的颈显微转移与迟发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7例双侧或对侧无临床淋巴结转移(cN0)的声门型喉癌作了颈显微转移和迟发转移观察。结果显示T1~T4双侧cN0的同侧显微转移率分别为0/1、22.5%、31.6%和37,5%,平均26.3%;同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1/3、2/11、2/6和2/3,平均30.4%;对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0/4、6.1%、8.0%和18.2%,平均7.9%。T2~T4对侧cN0的对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9.5%、26.1%和28.6%,平均19.6%。此数据对于决定cN0者是否行预防性颈廓清术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告35例颈廓清术后复发癌的再手术结果。术中无1例死亡。术中发生颈动脉破裂2例,结扎血管后无严重后果;术后发生颈动脉破裂2例,其中1例死亡。发生咽瘩5例、乳糜瘘1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5.7%和22.7%。尽管手术风险大,并发症严重,但手术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颈廓清术后的患者应定期接受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复发,应尽早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1952~1997年共治疗甲状腺癌2097例,其中乳头状腺癌1732例1954~1992年间乳头状腺癌1219例,男317,女902例,男女之比为1:2.85.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37.68岁,S=12.72,行颈淋巴结清除术913例(71例行双颈清除术),共984例次。通过对913例(984例次)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分析及随访。预防性组淋巴结阳性率为66.32%,治疗性组为93.98%,预防性组1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远高于治疗性组。治疗性组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1),预防性组10、15、2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05),说明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功能又不降低生存率,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另外通过109例死亡原因回顾,死于复发和转移62例(56.88%),术后10年内死亡者占83.87%(52/62),术后10年以上复发机会明显减少。转移瘤多以肺转移为主,占71.4%。  相似文献   

7.
自1981年4月~1991年4月用不同术式和不同修复材料对39例下咽癌和21例颈段食管癌行手术治疗。其中胃代食管术33例,结肠代食管术20例,肌皮瓣修复4例,胃大弯“胃管”代食管3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三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0/34)及66.6%(10/15),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6.8%(7/19)及40%(4/10)。死于局部复发的占40.5%,死于颈淋巴结转移的占35.1%。术前颈淋巴结阴性术后病理阳性率42.1%;气管食管沟及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27.2%。对5例局部复发和8例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再手术切除率分别是2/5和3/8。认为结肠代食管、结肠-咽吻合术更符合生理功能,成功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生活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244例腮腺癌治疗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科从1964年1月到1991年6月诊治244例腮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男性147例,女性97例,30~60岁占62.3%。首发癌192例,其中临床Ⅰ、Ⅱ期占51.6%,Ⅲ、Ⅳ期占48.4%;复发癌52例。全组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01例术后加用放疗,面神经被肿瘤累及切除82例(33.6%)。行颈清扫术或腮腺旁淋巴结切除术182例,全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2.4%。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和59.4%,死亡111例,死于局部复发占55%。作者认为手术是治疗腮腺癌的主要手段,对临床晚期、病理分化差、手术姑息患者应加用术后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面神经被肿瘤累及应予切除;对颈部淋巴结肿大可疑有转移病例应行治疗性颈清术,对病理分化差患者应行选择性颈清术。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复发癌及首次治疗是否彻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43例食管穿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1995年间我院收治43例食管穿孔病人,男36例,女7例,年龄4个月~84岁。由食管异物引起穿孔者30例,全麻气管插管损伤1例,食管癌穿孔3例,继发于颈段食管手术后穿孔5例,颈部外伤并发食管穿孔2例,贲门痉挛致巨大食管和食管憩室自发性食管穿孔各1例。经保守治疗37例,手术修补3例,食管癌外科治疗3例。结果24例治愈(55.8%);未愈失访3例;死亡16例(37.2%),死亡原因中,纵隔、胸膜腔感染无法控制5例,大血管破裂出血9例(主动脉弓破裂8例,颈总动脉破裂1例);全身衰竭2例。认为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总结1993年3月~1994年6月间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3岁。手术使用直径4mm,30和70度硬管鼻内窥镜。全组采用局麻/局麻+强化。一期治愈22例(61.1%),延期治愈8例(22.2%),好转3例(8.3%),无变化3例(8.3%)。并发症2例(5.6%),纸样板损伤和牙痛各1例。作者对手术设计,解剖异常,技术操作,患者配合,术中出血,术后随访,变态反应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收治在我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申状腺癌239例,男63例,女176例;首治组154例,再治组85例;随访5~20年,平均10年零8个月,再治组与首治组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11.8%与0.6%(P<0.01)。全甲状腺切除与腺叶峡部切除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25.0%与3.0%(P<0.01),而次全切除则是3.3%(P<0.01)。腺叶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的复发率是15.3%与0.0%(P<0.01),而次全切是3.8%,与全甲状腺切除相比P<0.05,但三者的5年,10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别。主张对分化型甲状辟癌应常规行次全切除,部分病例可选择性行全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外浸润癌仍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包括切除邻近的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应用病理学方法比较了一种新疗法—升降压化学疗法与传统化疗及升压化疗对大鼠颈部移植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化疗组动物的肿瘤大小(由0.8±0.2cm’增至4.3±2.0cm3)和瘤细胞存活率(73.5±19.7%)与无治疗对照组(0.5±0.2cm3增至6.3±2.4cm3,84.7±9.3%)相比禾显著差异;使用血管紧张素Ⅲ(AⅡ)的升压化疗组动物的肿瘤(由0.8±0.2cm3增至2.6±1.9cm3)比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2),残存瘤细胞的百分率(49.6±31.6%)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26);而由AⅡ升压和硝普钠(SNP)降压的升降压化疗组的肿瘤(0.9±0.4cm3至0.8±0.5cm3)与单纯化疗和升压化疗两组相比肿瘤显著缩小(P=0.003,P=0.032),残存瘤细胞百分率(15.5±16.6%)比单纯化疗和升压化疗两组显著减少(P<0.001,P=0.031)。  相似文献   

13.
报告7年间69例82侧功能性颈廓清术的临床资料。术后5年生存率为62.5%(15/24),颈淋巴结癌复发率为7.3%(6/2)。结果表明,对于N0和N1病例,功能性颈廓清术和根治性颈廓清术一样有效。由于功能性颈廓清术后并发症少,无明显功能障碍,值得采用。由于手术难度大,术者须熟悉颈部解剖,操作熟练、准确。  相似文献   

14.
下咽及颈段食管癌不同修复方法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81年4月-1991年4月用不同术式和不同修复材料对39例下咽癌和21例段食管癌行手术治疗。其中胃代食管术33例,结肠代食管术20例,肌皮瓣修复4例,胃大“胃管”代食管3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三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0/34)及66.6%(10/15),五年生存率36.8%(7/19)及40%(4/10)。死于局部复发的占40.5%,死于颈淋巴结转移的占35.1%。术前颈淋巴结阴性术后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廓清术在声门上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1981~1993年治疗的582例声门上癌术后颈淋巴结转移及廓清侧转移淋巴结再发情况。结果T3、T4病例392例(67.4%),而T3N+、T4N+147例(37.5%)。T3、T4占全组N+的86.5%(147/170)。N0未行颈廓清术126例,术后发生同侧及双侧颈淋巴结转移33例,其90.9%在T3、T4组(30/33)。N0行选择性颈廓清术286例,术后发生对侧转移40例,其75%也在T3、T4组(30/40)。对二次住院治疗的163例进行了随访。二期选择性颈廓清组3、5年生存率为86.7%及77.8%,术后转移组及术后再发组分别为64.8%、32.5%及33.3%、30.8%。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对声门上癌T3、T4的N0病例应行选择性颈廓清术。出现转移后再行颈廓清术者疗效明显下降。声门上癌部分T2N0病例(如杓会厌皱襞癌、杓区癌或杓区受累、肿瘤>2.0cm、溃疡型、周边呈浸润生长等)也不属早期病例,应行选择性颈廓清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重建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切除后缺损和治疗该部位的疤痕性狭窄和咽瘘。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医用硅橡胶管进行重建。在动物实验和1例患者病理学检查中,可见术后缺损处肉芽表面上皮化,形成新的管腔。结果应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癌25例,良性狭窄及咽瘘修补5例中,术后并发咽瘘6例(20.0%)。随访5个月~4年(平均2.5年),已拔除硅橡胶管25例,恢复吞咽功能及正常饮食23例,再度发生狭窄2例;现带管观察2例。癌肿25例中,术后3~6个月局部癌复发2例,颈淋巴结癌转移复发4例,该6例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另死于肺转移1例,因肺炎死亡2例。癌肿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50.0%(5/10)。结论下咽及颈段食管缺损10cm以内者,此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1985~1990年我院共收治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79例,最常见发病部位是颈内静脉上群淋巴结(58.2%)。N2、N3占全组68.4%,最终发现原发灶18例(22.8%),鼻咽是最常见部位。治疗方法分三种,即单纯放疗;放疗加化疗;手术加放疗。2年总生存率46.8%,4年总生存率19.0%。三种治疗方法比较,手术加放疗优于其它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资料完整的135例喉部分切除术的喉癌患者进行了疗效分析,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83.8%。Ⅰ和Ⅱ期的3、5年生存率为93.8%和90.6%,高于Ⅲ和Ⅳ期(76.4%,70.4%);声门区癌3、5年生存率(90.5%,87.7%)高于声门上区(73.3%,66.7%)。局部复发14例,颈部转移11例,远处转移2例,14例行再次手术治疗,术后2年生存率为64.3%。所有患者的发音功能均可保留,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62.9%的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误吸,经训练后大多可正常进食,只有1例需二次手术关闭喉口。76.3%的患者可拔管,在已拔管的患者中有21.4%诉有轻度呼吸不畅,但不影响日常工作。提出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疗效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肿瘤切除的彻底性(生存率)和喉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畸形附250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1977年4月~1990年9月250例(255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其中面神经畸形68耳(26.7%);鼓索神经异常151耳(59.2%)。面神经畸形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24/69(34.8%);Ⅱ级中为23/43(53.5%),Ⅲ级中为24/143(16.8%)。Ⅰ、Ⅱ级中面神经畸形主要表现为水平部骨管缺损和前位(掩盖前庭窗),Ⅲ级中则以面神经降部异常走行为著。8耳(3.1%)鼓索神经异常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5耳(7;2%),Ⅱ级中为3耳(7.O%),Ⅲ级中为143耳;术中鼓索神经均未被发现。在Ⅰ、Ⅱ级中鼓索神经呈低位或高位为主。全组有2例(Ⅲ级)因术中误伤闭锁板内异常走行的面神经,经立即减压处理,其不完全性面瘫均于术后2~3月内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对764例半面痉挛病人行面神经鼓室段针刺梳理术,术后信访326例3~7年,痊愈109例(32.4%),好转182例(55.8%);总有效率为89.3%(291/326);无效35例(10.7%)。对无效的35例又行第2次或第3次梳理术,术后随访3年,治愈23例(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