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预充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5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万汶)组和对照组各25例,于体外循环中分别预充万汶400ml和血浆10 ml/kg。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0 min、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变化、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小时胸液量和尿量及患儿眼球结膜、眼睑水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万汶组CPB开始后10、30 min、CPB结束、术后6h CO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万汶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短,出现眼球结膜、眼睑水肿的比率较低。结论以万汶预充能够较好维持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三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ml/kg以下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中无血浆预充策略对术后凝血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术后胸液引流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资料1 164例,根据年龄及预充液类型分为婴儿血浆组(n=336)、婴儿佳乐施组(n=335)、幼儿血浆组(n=225)和幼儿佳乐施组(n=268)。通过血液学检查、止血药物用量、术后胸液引流量、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血制品用量等指标分别对婴儿和幼儿群体评估无血浆预充策略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不同预充策略组内患儿的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术后胸液引流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儿佳乐施组、幼儿佳乐施组分别与婴儿血浆组、幼儿血浆组相比,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婴儿佳乐施组与婴儿血浆组相比,术后12 h及24 h胸液引流量显著增加(P0.05),但在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的血制品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幼儿佳乐施组在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的血制品使用量显著少于幼儿血浆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预充液类型、年龄、转机时间与婴儿术后胸液引流量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常规择期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儿,根据临床指南合理应用人工胶体液替代新鲜冰冻血浆用于体外循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的胶体液用于体重小于15 kg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预充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根据CPB管路预充胶体液种类的不同,将120例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佳乐施组、万汶组和血浆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三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及鱼精蛋白中和15 min后凝血系统的功能。记录各组术后肝肾功能、出血量、血液制品及凝血制剂的使用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二次开胸止血。万汶组及佳乐施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但转前及转后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凝血反应时间(R)均较术前升高,其余参数均较术前降低。血浆组术后功能性纤维蛋白原含量(FLEV)及由纤维蛋白原产生的血栓强度(MAf)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1),但三组间凝血因子水平(R值)、血小板功能(MAp)及最终形成的血凝块强度(MA)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出血量、血液制品使用量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胶体万汶和佳乐施用于CPB预充时,在维持凝血、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方面与血浆预充具有同等效用,故人工胶体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可安全有效的替代血浆用于CPB管路预充。TEG可实时有效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心脏直视手术中不同血浆代用品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一代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万汶)与琥珀酰明胶(血定安)用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探讨两者在心血管手术中容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万汶组(W组,n=25)和血定安组(X组,n=25)。W组在ECC前、ECC中及ICU的整个围手术期间应用万汶作为ECC预充液和补充血容量的血浆代用品;X组为对照组,围术期应用血定安作为ECC预充和补充血容量的血浆代用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及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各项指标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万汶、血定安均可安全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的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应用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和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进行ECC预充。记录两组患儿代血浆用量和库血使用量,检测ECC中15 min、终止ECC 5 min和2 h的血乳酸浓度,检测ECC中15 min和终止ECC 2 h的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液量及尿量、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以及术毕肌酐、尿素氮含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佳乐施和万汶用于婴幼儿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无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两种血浆代用品均可安全用于婴幼儿EC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1 资料和方法 32 例双瓣膜替换术患者,年龄 40~65 岁,ASA 分级 Ⅱ~Ⅲ级,随机分为三组:①对照组:不用抑肽酶(n=6);②小剂量组:体外循环(CPB)前静滴抑肽酶 100 万 KIU,预充液加入 1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25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③大剂量组:CPB 前静滴抑肽酶 200 万 KIU,预充液中加入 2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50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应用统一术式、麻醉和体外循环方法。分别于CPB前、CPB 结束、停 CPB 后 2 h取桡动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 CD11b 的平均荧光强度(MF…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吸入糖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对肺功能的作用。方法480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激素吸入组及对照组各240例,吸入组术后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每3小时雾化吸入5分钟,疗程48小时,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检测术前及术后6h、12h、24h、48h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PaO2/PAO2)、胸液指数(TFI)及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普米克令舒吸入组术后OI、PaO2/PAO2高于对照组,TFI及呼吸机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有利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肺功能恢复,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1.
檀文好  莫伟波  黎必万  黄庆 《西部医学》2010,22(9):1642-1644
目的探讨小儿胸壁打孔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行胸腔镜手术(A组)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B组)的小儿,年龄3~13岁,体重13~30 kg,ASAⅡ~Ⅲ级。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A、B两组各6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血气分析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A组与B组在诱导后、转机前、停机后和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抽动脉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明显延长(均P〈0.05),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开胸组(P〈0.01和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中全面监测,改良双肺通气以及加强呼吸管理和加强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建海  任哲  梁诚之  翁贤武  林培锋 《浙江医学》2009,31(6):762-764,773
目的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微创不停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微创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6、12、24、48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观察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用血量等。结果微创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明显缩短,术后进ICU时的多巴胺用量较停跳组少,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停跳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6、12、24h,停跳组CK-MB和cTnI较微创不停跳组显著升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相似文献   

13.
郭盛  齐海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0-12,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肺静脉血中CD11b、ICAM-1、NE、ET-1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实验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1.2×104 U/kg,C组不用乌司他丁,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主动脉开放10min(T2)、停机后10min(T3)和1h(T4)测定肺静脉血粘附分子CD11b、ICAM-1、NE、ET-1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ELISA法测定肺静脉血ICAM-1、NE、ET-1浓度。结果1.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肺静脉血CD11b、ICAM-1、NE、ET-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2.CPB开始后各时点CD11b、NE、ET-1的水平明显上升(P0.05)。U明显低于C组(P0.05)。3.停机后1 h(T4)对照组(C组)肺静脉ICAM-1值逐渐上升并超过基础值,实验组逐渐下降至基础值,差异明显(P0.05),两组比较U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体外循环可引起静脉中CD11b、ICAM-1、NE、ET-1水平升高,导致肺损伤。2.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CD11b、ICAM-1、NE、ET-1表达,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儿预充6%羟乙基淀粉(HEL)130/0.4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8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HEL130/0.4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6%HEL130/0.4400ml,B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血浆400ml,体外循环前后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体外循环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1)红细胞比容(HCT),血沉(BSR);(2)血小板计数(PLC),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观察术前、心肺转流15min、回ICU、术后24h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HCT、PLC在体外循环后均显著降低(P〈0.05),BSR均显著加快(P〈0.05),两组HR、MAP、CVP、PLC、ACT、PT体外循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HEL130/0.4作为小儿体外循环稀释液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中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和琥珀明胶对心脏手术患儿胶体渗透压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万汶组)和对照组(琥珀明胶组)各20例,测定CPB前血液预充液、CPB 10 min、30 min、CPB结束时的胶体渗透压(COP),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结果对照组CPB中COP明显降低,且低于观察组(P〈0.01),PT、ACT无明显性延长。结论万汶对小儿凝血功能影响不显著,可安全应用于小儿CPB预充液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对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40例,心功能Ⅰ级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分别于切皮前(T1)、胸骨劈开后10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3)及缝皮后(T4)记录在定容(VCV)和定压(PCV)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力学指标,分别作为体外循环前(T1、T2)和体外循环后(T3、T4)的数据,记录时使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潮气量都维持在10ml/kg。结果:两组患儿CPB后(T3、T4)各模式下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均高于CPB前(T1、T2),动态肺顺应性(Cdyn)有所降低(P〈0.05)。A组患儿在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定容通气模式,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B组患儿在CPB前的呼吸力学指标在不同通气模式下无差别,CPB后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低于定容通气组,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结论:不同年龄先心病患儿在定容和定压通气模式下测定的呼吸力学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对2岁以下及体外循环后的婴幼儿定压通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肺功能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10^-6mg/L NO直至关胸。CPB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 h,〉1-2 h,〉3-4 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 CO2),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并行肺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O组VD/VT、P(A-a)O2、OI明显下降(P〈0.05),CaO2升高(P〈0.05);肺组织超微结构显示炎症水肿明显减轻。结论婴幼儿CPB术中存在明显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40×10^-6mg/L 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麻醉过程中应用环磷酸腺苷葡胺后血清中TNF-α、IL-6、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实施心内直视手术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M-cAMP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M-cAMP3 mg/kg,其中1 mg/kg于诱导前静脉注射,1 mg/kg稀释后输注至CPB开始,另1 mg/kg剂量加入预充液中经转机进入体内,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5 min(T1)、术毕(T2)、术后12 h(T3)采桡动脉血。结果40例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转流前后开始CK-MB、TNF-α、IL-6、IL-10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过程中应用环磷酸腺苷葡胺可降低CK-MB、TNF-α、IL-6的产生,提高IL-10的活性,改善术后心功能不全及感染。  相似文献   

19.
李学斌  梁辉  高勇  韩如泉 《医学综述》2011,17(1):155-157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患者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行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羟乙基淀粉130/0.4组(V组,n=50)和平衡盐注射液组(R组,n=50),按组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分别用相应液体进行AHH,分别于AHH前,AHH后,测定患者的循环指标、血常规、电解质及COP。结果 V组AHH后COP较稀释前明显升高(t=-81.550,P<0.05),而R组则较稀释前明显下降(t=29.453,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AHH可显著提高颅脑手术患者的CO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中梯度控制动脉氧分压(PaO2)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3岁以下经皮血氧饱和度〈85%、行根治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1组(G1组,n=30)以接近患儿术前水平的低氧分压启动CPB并控制CPB中血流复温前的PaO2≤130mmHg,CPB血流复温后使PaO2逐渐升至250~300mmHg;实验2组(G2组,n=30)CPB中PaO2在250~300mmHg启动CPB,血流复温后使PaO2逐渐升至450~500mmHg;对照组(G3组,n=30)CPB中PO2始终控制在450—500mmHg。观察心肌生化改变:于CPB前、CPB10min、升主动脉开放(CCR)10min、术后6h、24h抽外周血检测心肌酶CKMB、LDH活性及cTnⅠ浓度。结果①CKMB: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及24h 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CCR10min G2组显著低于G3组(P〈0.05)。②LDH: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和24h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或P〈0.05)。③cTnⅠ: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术后24h 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术后6hG2组cTnⅠ也显著低于G3组(P〈0.05)。结论对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PB中PaO2控制在G1组的低水平能减少CKMB、LDH活性及cTnⅠ的释放,改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