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陆一主任医师行医数十载,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治疗有深刻见解认识,深懂"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道,临证辨治,谨守病机,循证化裁治则方药,治疗每每直达病源,疗效卓著.本文介绍其在临证上辨治"真寒假热"证的经验,略举数例.  相似文献   

2.
王正值 《江苏中医药》2002,23(12):45-45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运用的基本特点,历代医家对疾病表现、发展规律及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证经验.随着现代医学日益发展,中医临证必须辨病,更应准确辨证,分析"证"的成因、性质及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据"证"而治,才能获取佳效,兹举两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针、灸、药"的临床运用,辜孔进教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观,指出"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临证原则,该文志在探讨辜教授30多年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三个方面,即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师古不泥,善用古方,力求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继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并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孕悲"证治说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孕悲"证乃孕期"脏躁",应用自拟"孕悲"三合汤加减治之.临证时应注意方中甘草的用法、用量,熟地黄的用量及其佐制.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从湿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气管哮喘相当于中医的哮喘病.本病症顽固缠绵,治疗颇感辣手.笔者在临证中经悉心观察,发现与湿关系密切,从湿论治确有佳效.一、哮峨与湿的关系哮喘一病,古代医家尝谓其"宿邪"、"伏痰",遇感而发.临证观察本病,发则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为仲景治"蛔厥"主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38条[1]言:"蛔厥者,乌梅丸之,又主久利."根据后世医家的临证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乌梅丸的应用从不应囿于"蛔厥"之症,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临证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特点的见症,皆可使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8.
对李德新教授运用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应用进行总结。李德新教授在临证中以香砂六君子汤灵活化裁,体现其以"调脾胃安五脏"为临证指导思想,以"君子致中和"为遣方用药思想,以"哲学中与和"为方法论思想,将中与和思想巧妙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闫清雅  王春梅  张彩霞  汤玲 《中医杂志》2021,(12):1024-1026
总结肖承惊教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认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郁气滞为产后缺乳的主要病机,"虚"与"郁"常相兼并见;临证治疗重视脾、胃、肝三脏,以"补化源而兼通利"为主要治则,以加味谷神增乳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乃众医临证经验之总结,它反过来又指导于临证实践,在临证实践中不断得以验证并逐步提高.在临证中.对医理万勿断章取义,否则便会迷途而延误治疗.现试举临证1例而议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证思想决定中药的现代研究实践,同时中药的现代研究也大大丰富充实了中医现代临证思想。中西医汇通,中医临证思想从"宏观辨证思维"向"宏观—微观辨证结合"与"病证结合"思想模式转变,使中医临证思想发生了第三次质的改变,在此指导下的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从更高的层次水平来探讨中药研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董廷瑶儿科临证"九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廷瑶集80年之临证经验,将其经验总结为临证九要,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瑞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情有独钟,临证喜用经方,善用经方.毕生致力于"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历经磨砺,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伤寒大家".在省内外,乃至海外都享有盛誉,求学求治者络绎不绝.现就其临证思辨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创立的治疗"肺之脾胃虚"的代表方剂,临证中如何用以治疗肺脾气虚引发的不寐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5.
经云:"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临证时须细审病机,知病之轻重,察病之安危,治疗时才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一般病症以君臣佐使配方应用,临证时若遇急重病人,往往单味"独行",起到四两拔千斤之功效.今举两则重病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素有"痰生百病"和"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笔者临证从痰着手治疗诸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玉锦 《四川中医》2007,25(5):25-25
分析了"土郁夺之"治则的内涵及病因病机,解释其临床表现与治法,阐述了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感染后咳嗽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反复研习中医经典、现代文献及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基础上,本文提出感染后咳嗽从"风"、"痰"、"气"论治的中医临证思路。从"风"论治,是因为感染后咳嗽的咳嗽诱因、咳嗽病位、咳嗽特点、咳嗽演变等均以"风"为主导,故临证首当从"风"论治;从"痰"论治,是因为感染后咳嗽的咳嗽病位、咳嗽诱因、咳嗽怪异程度等均与"痰"相关联,故临证论治勿忘"痰";从"气"论治,是因为感染后咳嗽的咳嗽发作、咳嗽症状、咳嗽病程等均不离"气",故临证施治当调"气"。结论:感染后咳嗽诱导于"风"、变见于"痰"、发作于"气",临证当从"风"、"痰"、"气"论治,处方用药当同时体现祛风、化痰、调气的法度,至于药味增减、用量多寡,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何友成  骆云丰  杨永升  胡光宏  黄铭涵 《中医杂志》2021,(13):1113-1115,1125
总结杨春波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的临证经验.认为辨治慢性便秘要重视"三因制宜",环境、时令、体质、饮食、情志等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而由此所导致的以脾胃、肺、肝、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津液盈亏通滞,则是慢性便秘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临证倡"脾胃湿热"理论,重视察舌脉,善以"虚实寒热、体质脏腑"为纲目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通过选择近代中医名家经典医案组方,依据对方解的分析,确定组方方法的定义,评述其组方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7种常用中医临证组方方法.探讨常用中医临证组方方法的定义与特点,学习和整理近代中医名家临证组方的经验、技巧和规律,对于提高临证处方的水平,在继承中发展中医临证组方技术,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