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情况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64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SLN阳性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乳腺癌病人资料,其中28例患者nSLN有转移、36例患者nSLN无转移。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nSLN转移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SLN阳性的乳腺癌病人中,56%(36/64)腋窝淋巴结转移仅限于SL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LN转移与阳性SLN数目、原发肿瘤直径以及神经/脉管等淋巴结外浸润情况有关(Z=-1.991,P=0.047;Z=-2.145,P=0.031;χ^2=5.630,P=0.018);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是否多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以及Ki67表达状况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直径、神经/脉管等淋巴结外浸润以及阳性SLN数目均为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2.700,P=0.006;OR=2.759,P=0.008;OR=1.934,P=0.009)。结论肿瘤直径较大、有神经/脉管等淋巴结外浸润以及阳性SLN数目较多的SLN阳性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nSLN转移。  相似文献   

2.
张婧  李俊华  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56-4057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并寻找影响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宫颈浸润癌患者153例,其中有1枚淋巴结转移者为孤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为无转移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宫体转移等情况。结果:153例患者中142例接受4~92个月的随访,孤立转移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1%(17/32),无转移组为83.6%(92/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为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为影响宫颈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生孤立淋巴结转移时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分期较晚、宫颈浸润深度≥1/2肌层及有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易发孤立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浸润癌术后静脉血栓(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且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43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其术后VTE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VTE形成发生率为7.8%(19/24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OR=1.23,95%CI(1.08-1.47),P=0.030]、吸烟[OR=2.42,95%CI(2.11-5.31),P=0.010]、既往合并其他恶性肿瘤[OR=6.49,95%CI(1.23~26.16),P=0.001]、既往血栓病史[OR=4.62,95%CI(1.01~6.95),P=0.000]、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升高[OR=2.99,95%CI(1.27~4.22),P=0.023]是早期子宫颈浸润癌术后V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需在术前对VTE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准确评估,采用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术后VTE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宫颈腺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2013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211例宫颈腺癌患者,根据病例资料和随访情况,估计生存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11例宫颈腺癌治疗患者随访10~81个月,中位数为49个月。43例患者因宫颈腺癌死亡,占20.38%。宫颈腺癌1年生存率为96.2%,3年生存率为88.6%,5年生存率为74.7%。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RR=4.940,95%CI:1.925~12.678)、盆腔淋巴结转移(RR=2.391,95%CI:1.311~4.360)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RR=6.344,95%CI:1.007~39.990)、FIGO分期(与I期相比,Ⅲ期:RR=5.315,95%CI:2.760~12.203;Ⅳ期:RR=9.932,95%CI:2.905~18.846)是宫颈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腺癌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发病灶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01-01-2020-12-30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381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和总生存期。采用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38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6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10~85个月)。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098,95%CI为1.073~4.103,P=0.030)和术前癌胚抗原(CEA)≥3.47μg/L(OR=3.024,95%CI为1.713~5.339,P<0.001)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3.165,95%CI为1.827~5.483,P<0.001)、肿瘤最大径≥2.25 cm(HR=2.081,95%...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期手术治疗的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淋巴结转移结果分为阳性组(22例)和阴性组(14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纳入本研究的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阴性143例(86.67%),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13.33%)。仅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和盆腔淋巴结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6.06%、2.42%和4.85%。(2)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性分析显示:BMI、低分化、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间质受累、侵犯浆膜层、附件转移、宫旁或阴道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微囊型、细长型和碎片型浸润模式(microcysitic 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SLN转移阳性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比较分析NSLN转移和NSLN未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25例SLN阳性患者中,NSLN未转移者62例,转移者63例;脉管浸润(84.13%)、多灶性(65.08%)、SLN阳性数目≥2枚(80.95%)患者的NSLN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脉管浸润(15.87%)、非多灶性(34.92%)和SLN阳性数目为1枚(19.05%)患者(χ^2值分别为5.759、17.673、12.05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OR=1.426,95%CI:1.145~1.776)、多灶性(OR=1.363,95%CI:1.095~1.698)、SLN阳性数目≥2枚(OR=1.956,95%CI:1.319~2.901)是SLN阳性患者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SLN阳性乳腺癌患者NSLN未转移,而SLN阳性数目、脉管浸润及肿瘤多灶性是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7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279例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53.2%,3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症、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浸润程度、脉管及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值均=0.000);性别、年龄、民族、肿瘤家族史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对胃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1.573,95% CI 1.102~ 2.245)、合并症(OR=1.467,95% CI 1.180~1.824)、肿瘤浸润程度(OR=3.399,95% CI 2.312~4.998)、淋巴结转移(OR =6.101,95% CI 2.786~13.360)、组织学分级(OR=2.339,95% CI 1.411~3.878)、病理分期(OR=1.883,95% CI1.075~3.297)、根治性手术(OR=0.159,95% CI 0.067~0.378)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其中肿瘤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根治性手术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且病理分期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展状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A2-ⅡA。观察术后病理LVSI,随访终点为死亡。分析LVSI与临床、病理及总生存率关系。结果:98例中LVSI阳性48例,LVSI阳性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患者失访7例(LVSI阳性3例、阴性4例),随访率92.9%,随访中位时间68个月(50~86个月),5年生存率71.4%,LVS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LVSI阴性者(82.6%)(P0.05)。Kaplan-Meier分析,LVSI阳性患者生存期低于阴性患者(P0.05)。LVSI、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LVS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LVSI阳性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LVSI可能成为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实施宫颈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比较MRI预测患者宫颈癌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术前MRI诊断宫旁浸润与淋巴结转移与术中结果比较的差异。结果:MRI检查共正确诊断ⅠA期11例、ⅠB期33例、ⅡA期36例、ⅡB期11例、ⅢB期4例、ⅣA期4例。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82.50%(99/120)。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74,P=0.000。120例患者术中共发现17例淋巴结转移,术前MRI检查判定出13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MRI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0.59%,特异度99.03%,误诊率0.97%,漏诊率29.41%,诊断一致率Kappa=0.772,P=0.000。术前MRI检查诊断13例宫旁浸润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的有10例,MRI检查宫旁浸润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7.27%,误诊率2.73%,漏诊率0,诊断一致率Kappa=0.856,P=0.000。结论:MRI术前检查宫颈癌可以对宫颈癌分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对诊断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miR-93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接受治疗的EC患者133例作为EC组,同期接受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87例作为良性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miR-93、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E4(human epididymal secretory protein E4,HE 4)的水平,分析其血清水平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EC的早期诊断及淋巴结转移预测的价值。结果EC组的血清miR-93、CA125、HE4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EC患者血清miR-93水平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患者血清HE 4水平与年龄、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miR-93对EC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且在与CA125、HE4联合检测后,对EC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结论miR-93在EC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对EC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联合CA125、HE4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余慧敏  易村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3072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以及转移途径,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的子宫颈癌ⅠB~ⅡB期291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占18.2%(53/291),其余依次为髂内4.8%(14/291)、髂总3.4%(10/291)、髂外3.1%(9/291)、腹股沟深淋巴结1.7%(5/291),宫旁淋巴结0.7%(2/291)。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相关,而患者组织学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和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18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A125测量值均高于卵巢未转移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子宫内膜样腺癌腹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体重指数测量值低于无淋巴转移者(t=2.133,P=0.040),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A125的值均高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提示,D-二聚体升高(OR=1.448,95% CI:1.105~1.898)和纤维蛋白原升高(OR=1.925,95% CI:1.018~3.640)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产次多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腹盆腔淋巴转移的保护因素(OR=0.498,95% CI:0.253~0.982),而纤维蛋白原高表达是其危险因素(OR=2.191,95% CI:1.085~4.422)。  结论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可以成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否转移卵巢或淋巴的血清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临床病理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宫颈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本院收治的546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200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标准对宫颈癌患者进行临床分组,对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宫颈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宫颈癌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颈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肿瘤类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宫颈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发生率,随着手术病理学分期的升高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宫颈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是宫颈癌的重要预后风险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密切,可为判断疾病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其复发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Ib1-Ⅱa期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复发率38.3%(46/120),复发位置明确共38例,盆腔内复发有25例明显高于盆腔外复发的13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按有无髂总淋巴结转移分为A组(无髂总淋巴结转移共102例)和B组(有髂总淋巴结转移共18例)A组发生盆腔内复发共22例发生率21.6%,B组共4例,发生率为22.2%两组对比(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A组发生盆腔外复发共7例,发生率为6.86%,B组共8例,发生率为44.4%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主要以腔内复发为主,但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以盆腔外复发为主,对于宫颈癌患者有无发生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复发情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美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8,(24):5959-5961
目的探讨CK2β和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5例(研究组)和慢性宫颈炎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宫颈组织标本中CK2β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K2β和p53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宫颈癌组织中CK2β、p53蛋白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6.89±1.46)分、(5.74±1.87)分,阳性率分别为67.37%、50.53%,均高于对照组(P<0.01)。宫颈癌组织中CK2β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95例宫颈癌患者随访时间为18~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随访结束时82例(86.32%)存活,13例(13.68%)死亡。FIGO分期(OR=16.837,P=0.000)、分化程度(OR=12.254,P=0.031)、淋巴结转移(OR=5.432,P=0.037)、CK2β蛋白阳性表达(OR=3.476,P=0.038)、p53蛋白阳性表达(OR=18.384,P=0.000)均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而FIGO分期(OR=2.648,P=0.021)、p53蛋白阳性表达(OR=5.598,P=0.012)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组织中CK2β和p53蛋白均呈高表达,p53蛋白阳性表达对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195).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69/19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OR=0.924)、性别(OR=0.213)、病灶数目(OR=2.208)和病灶总直径(OR =2.106).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病灶呈多灶性或总直径> 0.5 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9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学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31)和未转移组(n=16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I、NLR和PL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和效能;分析SII、NLR和P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脉管浸润、高SII、高NLR、高PLR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χ2/Z值分别为4.532、8.342、14.363、4.837、11.47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OR=2.347,95%CI:1.645~4.272)、脉管浸润(OR=1.924,95%CI:1.724~2.236)、高SII(OR=2.458,95%CI:1.557~1.968)、高PLR(OR=1.884,95...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9,(6):874-87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67例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将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切除淋巴结平均37. 59枚(26~56枚)。低危及中危组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为阴性,高危组27例患者中1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44. 44%),占总数17. 91%,4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4. 81%),占总数5. 97%,4例腹主动脉转移均发生在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4/12)。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 90%),其中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例,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将年龄、病灶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水、宫外转移、脉管侵犯、CA125、CA199、HE4升高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深肌层浸润(P=0. 01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盆腔淋巴结转移(P=0. 007),HE4升高(P=0. 010)。结论对于低危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不常规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于高危的患者,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助于准确提供病变范围,从而指导术后个体化的辅助治疗。对于中高危的子宫内膜癌是否可以结合HE4更准确地制定治疗决策,从而减少系统的淋巴结切除的比率,精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a2~IIa2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337例Ia2~IIa2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1.87%,转移部位以闭孔区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最为常见。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和宫旁浸润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464(1.502~7.985)、4.316(1.164~7.833)、6.167(2.592~14.674)和8.507(1.966~36.808)。结论肿瘤浸润深度≥2/3、肿瘤大小≥4 cm、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浸润阳性易发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