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1 63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319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组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观察临床有效率和副反应。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 85, 3%,西医组为 73. 7 %;中西组副反应发生率为36.1%,西医组为73.1%,P<0.05;中西组感染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3.3 %、8.0%,西医组为53.2%和16.7%,P值分别为小于0.01和小于0.05。中西组复发率为8.0%,西医组为23.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可以降低西药副作用发生率,减少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黄芪当归合剂配合西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黄芪当归合剂配合西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黄芪当归合剂配合西医治疗组(治疗组)36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2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为55.6%和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9%和59.4%(P<0.05);而治疗组复发率仅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18.8%(P<0.05);在肾小管功能恢复方面,3个月治疗后,同组治疗前后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延长治疗组治疗时间为 6个月,与治疗前比 P< 0. 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增加疗效,减少复发,对肾脏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疗效。方法对比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经肾活检诊断的MsPGN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为58.8%和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和625%(P<005),而治疗组复发率仅3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辩证配合中药是治疗MsPGN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与一般治疗方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对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进行分析。前期48例采用一般治疗及手术(对照组),后期58例如用丹参针、大黄汤及芒硝外敷(结合组)。结果 结合组较对照组手术率低(25.9%:60.4%,P〈0.05);并发症减少(22.4%:54.2%,P〈0.05);死亡率(13.8%:27.1%,P〈0.05)。非手术57例中结合组较对照级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疏肝利胆和清热通下法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降低胆道感染病人血清总胆汁酸值,减少胆汁酸的急、慢性毒性作用的方法。方法:根据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学说,采用疏肝利胆、清热通下法治疗107例胆道感染病人,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和血清总胆汁酸值测定,与64例常规西医治疗病人比较分析。结果:1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值降低幅度大,降低速度快,与对应的常规西医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经治疗后4组的APACHE-Ⅱ评分均随总胆汁酸值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常规西医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汁酸,减轻胆汁酸的急、慢性毒性作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2再次证实血清总胆汁酸值对外科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IN)的疗效。方法:随机设置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分别为94例、84例,两组进行有效率、复发率、副作用的比较。结果:西医组总有效率80.9%,复发率21.4%,副作用发生率77.1%;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4.6%,复发率4.2%,副作用发生率38.0%,中西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及减轻副作用均显著优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观察自拟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风湿科病房及门诊狼疮性肾炎病例共95例,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其中中医组31例,西医组31例,中西医结合组33例。中医组服中药组方(生地、丹参、接骨木、积雪草、猫爪草等)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西医组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6~1.0 g/月;中西医结合组在口服中药组方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6 g/月。各组病例均分别治疗6、12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三组疾病疗效判定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0.65%,中医组总有效率为83.87%,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6.88%。三组疾病疗效经比较提示中西医组疾病疗效分别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 P﹤0.05)。结论:养阴清热、活血利水中药具有一定的抑制免疫作用。中药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更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药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23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组(对照组)94例和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肾衰方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145例。结果:治疗组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肌酐倒数(1/Scr)与时间(前3个月)回归分析,斜率b为正值2.321× 10-4,表明能延缓附衰的进展,部分病人肾功能还有所改善。临床综合评价,总有效率为 83.4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96%(P<0.01),3年以上的转归,终末期肾衰竭(ESKD)发生率为 18%(9/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3 %(13/34)(P<0.05)。结论:提示中药肾衰方有延缓肾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扶正抑癌汤在大肠癌术后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扶正抑癌汤在大肠癌术后后续巩固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采用扶正抑癌汤加化疗治疗(治疗组),与31例单纯化疗(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体力状况好于对照组(P<0.01),中位生存时间(31.4月)长于对照组(18.0月,P<0.01);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21.05%)低于对照组(48.3%,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P<0.05或P<0.01)。结论:扶正抑癌汤配合化疗在大肠癌术后巩固治疗中,其免疫调节、抑癌抗复发、延长生存期等作用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0.
报告攻下清热活血法治疗急腹症术后腹腔脓肿15例(治疗组)的临床效果。并与同期单纯西医治疗的8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治疗组的治愈率比对照组高48.33%(P<0.05);②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43.33%(P<0.05)。提示攻下清热活血法是治疗腹腔脓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2例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在激素和654—2治疗同时加用中药治疗,观察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和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另设16例患儿作为对照机。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7%、18.2%和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12.5%和62.5%(P<0.01),而复发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仅为13.6%和9.1%,明显低于对照组31.3%和75%(P<0.01);并且治疗组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恢复均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优于单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及激素副作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观察激素的副作用。方法 :将 6 9例首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中西组 ) 35例 ,西医治疗组 (西医组 ) 34例 ,分别观察其疗效、激素副作用及 2年内复发率。结果 :中西医组治疗有效率 91.4% ,西医组治疗有效率 76 .5 % (P <0 .0 5 )副作用中西医组 2 2 .9% ,西医组 5 0 .0 % (P <0 .0 5 ) ,完全缓解者 2年内复发率中西组 19.2 % ,西医组 45 .0 % (P <0 .0 5 )。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且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4例,予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8%,显著优于对照组81.8%(P<0.05),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5例慢性创伤性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减少脑脊液分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五苓汤鼻饲或口服。入院当天及4周时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CT片中脑积水程度,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积水程度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脑积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避免了手术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为创伤性脑积水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中西医结合灌肠与单纯常规西药口服、静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方法 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自拟方与西药交替灌肠;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口服、肌注、静滴.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98%,对照组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灌肠组10%,对照组40%(P<0.05);不良反应:灌肠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满月脸等.结论 中西药交替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疗效明显,基本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长期存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中心1992年5月~1998年10月间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163例次分为2组:西医组(n=80)采用常规治疗;中西组(n=8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系列中医中药治疗。结果:西医组和中西组1年、3年、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1.25%/88.5%与95.2%/91.6%,81.82%/74.5%与90.9%/89.09%,50%/50%与83.4%/66.7%;二组治疗慢性排异反应受者分别为西医组24例,中西组2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45.8%与81.8%,P<0.05,差异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系列治疗肾移植受者的各种并发症(急慢性排异反应、感染、环孢素中毒及其他毒副作用等)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加速并发症的恢复,对移植肾的长期存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用强的松、环磷酰胺并辨证加用中药;对照组24例,单纯用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缓解率和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54.11%,总缓解率为91.6%;对照组完全缓解率41.6%,总缓解率66.6%。治疗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副反应率25%,对照组为66.6%。治疗组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Ⅰ组)、西药(Ⅱ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Ⅲ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给予中药、苯那普利、中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疗程24周。收集投药初始以及第12、24周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24周治疗,3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Ⅲ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较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组血浆自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Ⅱ组血肌酐较Ⅰ组及Ⅲ组升高(P〈0.05)。依据中医证侯疗效标准判定,Ⅲ组有效率为89%、Ⅰ组为65%、Ⅱ组为4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西医疗效标准判定,Ⅲ组有效率为94%、Ⅱ组为85%、Ⅰ组为7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苯那普利较单纯中药或苯那普利能更好的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纯西医治疗组36例采用阿维A口服和复方甘草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2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分为两个证型:毒热型方选清营汤加减,伤阴型方选养血解毒汤加减,并均用中药泡洗.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愈显率,红皮病型银屑病症状开始消退、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