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六排螺旋CT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六排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3例经十六排螺旋CT诊断的肠梗阻患者,分析其CT直接增强扫描的结果。结果73例肠梗阻患者中,72例经手术治疗后确诊,1例结合过去手术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螺旋CT正确诊断结肠肿瘤47例(64.4%,47/73),粘连性肠梗阻15例,阑尾炎4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2例,腹内疝1例。72例患者中5例合并肠缺血或绞窄。CT冠状图像及失状图像均显示肠梗阻的存在。根据单纯轴位图像能够确定60例(83.3%)患者的梗阻部位和51例(70.8%)患者的梗阻原因,结合多平面图像重建可确定70例(97.2%)患者的梗阻部位和67例(93.1%)患者的梗阻原因。5例肠壁缺血和绞窄患者均为螺旋CT多平面图像重建诊断。结论十六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准确,可全面显示肠梗阻的存在、梗阻的部位、梗阻原因,以及是否合并缺血坏死或绞窄,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其cT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瘤单发病灶17例(17/19),占89.4%,CT诊断正确率94.7%;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病灶13例(13/16),占81.3%,CT诊断正确率68.8%;甲状腺癌单发病灶4例(4/6),占89.4%,CT诊断正确率83_3%。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可以对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肠梗阻性质、病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0例老年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统计检查结果 (性质、病因),并进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性质与病理结果一致,其中完全性肠梗阻26例,不完全性94例;单纯性肠梗阻108例,绞窄性肠梗阻12例。与病理结果比较,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病因一致107例,准确率89.2%;假阳性5例(4.2%),假阴性9例(7.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梗阻程度、是否绞窄、肠梗阻病因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作为老年人肠梗阻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绞窄性肠梗阻86例治疗邱超学(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肠梗阻;绞窄;早期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严重阶段,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手段,死亡率高,在60年代初曾高达21.4%~35%,80年代末仍为4.5%~3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动脉血管造影的成像质量及扫描技术。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应用Bolus Tracking智能触发技术,分别以常规Quality ref mAs和常规Quality ref mAs的60%的射线剂量,对两组共63例患者进行扫描后,作MPR、MIP、VR和VE等三维后处理,获取动脉血管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检出异常动脉血管47例,正常动脉血管15例,失败1例。常规剂量组优良图像(19/24)79.2%,合格图像(4/24)16.7%。低剂量组优良图像(32/39)82.1%,合格图像(7/39)17.9%。两组优良图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可应用低剂量扫描,Quality ref mAs可较常规剂量降低40%。  相似文献   

6.
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CT对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n=17)和单纯性梗阻(n=19)患者术前腹盆部CT检查资料,对肠梗阻的CT征象进行逐一分析,以判断梗阻性质。结果 CT对单纯性小肠梗阻组诊断正确率达95%,而绞窄组诊断正确率为82%。梗阻肠段肠壁增厚对于诊断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74%;靶征为12%、100%;肠壁强化异常为12%、100%;肠壁积气为29%、100%;肠系膜积液为94%、58%;肠系膜血管水肿47%、100%;漩涡征为12%、1000k;鸟嘴征为18%、100%;腹水为59%、84%。结论 CT是一种诊断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有效、快速的方法。梗阻肠段肠壁强化缺如、肠壁积气、缆绳征、靶征、漩涡征和鸟嘴征,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较为特异性的征象;而梗阻肠壁增厚、肠系膜积液、腹水等征象,对于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5~1997年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339例,治疗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339例中男220例,女119例。年龄16d~79岁。手术治疗114例,死亡16例,其中非绞窄性肠梗阻2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非手术治疗225例,死亡9例。总病死率7.4%。60岁以上患者死亡15例,占总病死人数的60.0%。有各种腹部手术史218例,占64.3%。2讨论2.l绞窄性肠梗阻的确诊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绞窄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绞窄性肠梗阻必须手术治疗,而且应尽可能早期施行。因此对粘连性肠梗阻确定有无绞窄至关重要。凡有下例情况者,应警惕绞窄之可能:①腹痛由阵发性绞…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比色分析法,动态检测了30只实验性绞窄性肠梗阻家兔和20只实验性单纯性肠梗阻家兔的血清过氧化脂质(S-LPO)含量,并以10只家兔作对照,结果显示,实验性绞窄性肠梗阻家兔组的S-LPO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实验性单纯性肠梗阻家兔组和对照家兔组之值(P<0.001),且实验性绞窄性肠梗阻家兔的S-LPO含量与肠绞窄时间呈直线正相关(r=0.983,P<0.001)。提示实验性绞窄性肠梗阻家兔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急剧增强,S-LPO含量检测可作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欣  王荃荣子 《中外医疗》2009,28(21):147-147
目的探讨DR双能减影与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常规胸片不能确诊,DR双能减影与螺旋cT确诊的肋骨骨折病人资料。结果30倒肋骨骨折患者(64处),DR双能减影诊断符合率81.3%(52/64),肋骨薄层横断扫描诊断符合率100%(64/64),MPR及MIP重建诊断符合率各为96.9%(62/64)、98.4%(63/64)。结论DR双能减影明显提高了平片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螺旋CT三维重建优于DR双能减影是肋骨骨折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髋关节外伤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评价股骨颈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96例髋关节外伤中,确诊股骨颈骨折94例,排除股骨颈骨折2例,94例骨折病例中头下型16例,经颈型50例,颈基底部型2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经手术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肠梗阻病例,行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MIP及VR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肠梗阻的有无、部位、病因及有无合并肠缺血。结果对78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78.26%(18/23),肿瘤94.12%(16/17),腹内、外疝75.00%(6/8),肠套叠83.33(5/6),炎症66.67%(4/6),肠腔内异物80.00%(4/5),肠扭转85.71%(6/7),外伤66..67%(2/3),血运性肠梗阻100%(3/3),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87.18%(68/78),准确性82.05%(64/78),假阳性5.13%(4/78),假阴性17.95%(14/78)。结论 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A、B、C三组小肠梗阻CT影像,A组为单纯性的螺旋CT横断面图像,B组为单纯性MPR后处理图像,C组为螺旋CT横断面图像并辅以MPR(multiple planiar rendering,MPR)后处理图像。结果45例中,包括粘连13例,肿瘤1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腹外疝4例,胆石3例,内疝2例。A、B、C三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26例(57.8%)梗阻部位及28例(62.2%)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9例(64.4%)梗阻部位及31例(68.9%)梗阻原因,C组能确定43例(95.6%)梗阻部位及44例(97.8%)梗阻原因,A、B两组对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优于A或/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小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142例经手术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例资料,分别计算腹部立卧位X线片(X线CR)和16层螺旋CT对肠梗阻定性、定位、程度及病因的诊断符合率(准确率),并行率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腹部X线CR对肠梗阻定性诊断、梗阻原因诊断、梗阻部位诊断、梗阻程度诊断符合率均显著小于16层螺旋CT(P<0.05);患者舒适度、图像清晰度均显著小于16层螺旋CT(P<0.05),而操作难度却显著高于16层螺旋CT(P<0.0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定性、定位、程度、病因等方面有较高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5例23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容积显示(VRT)和曲面重建(CPR)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显示情况,统计各种方法的显示率。结果对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率MPR为100%(23/23),沿椎弓根走行的斜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显示椎弓峡部不规则骨质缺损及骨质边缘增生硬化;整体VRT为73.9%(17/23),立体切割VRT为100%(23/23);多层面多次连线成像CPR为100%(23/23),单次连线成像CPR为95.7%(22/23),各椎体的峡部均在一个平面完全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峡部裂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婷  ;金东虎 《医学综述》2014,(11):2080-208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肠梗阻病例的CT资料,探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71例肠梗阻患者的CT横轴位图像和在横轴位基础上对兴趣区MPR技术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MPR对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6排螺旋CT对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单纯横轴位为81.7%(58/71),结合MPR为91.5%(65/71)(P>0.05),但是MPR后使不同阅片者双盲法诊断的一致性得到提高,k值分别为0.556,0.577(均P=0.001),结合MPR前诊断信心平均值为(2.94±0.69)分,结合MPR后诊断信心平均值为(3.05±0.71)分,结合MPR使阅片者的信心有所提高(P<0.01)。对病因诊断准确率MPR前为71.8%(51/71),MPR后为90.1%(64/71)(P<0.05)。结论多排螺旋CT MPR处理后可提高肠梗阻病因诊断率,使不同阅片者对部位诊断的一致性得到提高,并提高阅片者的信心。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考虑作为肠梗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梗阻CT影像,并人为的将螺旋CT横断面图像设定为A组,螺旋CT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ultiple plannar rendering,MPR)、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CPR)图像设定为B组,对A、B两组在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中,包括粘连8例,肿瘤5例,肠扭转9例,腹外疝4例,肠套叠3例。A、B两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16例(55.2%)梗阻部位及17例(58.6%)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6例(89.7%)梗阻部位及28例(96.6%)梗阻原因,B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5例外伤患者行寰枢椎X线平片检查,并同时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以1mm重建层厚,0.5mm重建间隔,重建后传至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图像重建。结果 45例中X线平片诊断正确者27例(60.0%),CT轴位图像确定诊断32例(71.1%),后处理图像确定诊断41例(91.1%),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45例全部确定诊断。在确定有无寰枢椎骨折和脱位方面,X线平片与CT轴位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0.05),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与X线平片或CT轴位图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联合应用对寰枢椎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检查应成为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49例肠梗阻患者病例,行CT容积扫描进行薄层及(MPR,MinIP,VR)图像重建,分析肠梗阻的病因。结果肠梗阻诊断率为100%,病因诊断率为95.9%,包括肿瘤性、肠粘连、肠扭转、疝气、肠套叠、粪石性梗阻、Crohn's病;结论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准确显示肠梗阻部位、原因及周围情况,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容积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对328例腰腿痛患者行全腰椎CT容积扫描及MPR、VR和CPR等图像后处理,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显示情况。结果 328例中发现腰椎峡部裂26例,占8.0%。共检出50处腰椎峡部裂,斜矢状位、曲面重建、容积再现、MPR均可清晰显示腰椎峡部裂的直接征象,椎弓关节间部的骨性缺损,包括椎弓峡部骨质增生和碎骨片等继发改变。而轴位发现峡部裂仅21例(80.8%)。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重建技术的运用能明显提高腰椎峡部裂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