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无症状脑梗死(ACI)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8例高血压伴ACI(HT-A)组患者及70例高血压病不伴脑卒中(HT-B)组患者分别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HT-A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明显高于HT-B组(P<0.01),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及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HT-A组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检出率(65.8%)显著高于HT-B组(34.2%)(P<0.01),表明ACI与动态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以夜间血压负荷的持续时间及昼夜节律消失的关系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预测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方面,动态血压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估病情是否发生进展,监测患者发病后72 h内的血压,分析血压变化特点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发病72 h内血压呈逐渐降低趋势。进展组患者高血压病史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且各时段平均血压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发性下降。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有关,而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或许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及其血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变化。方法 对20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进行分级,并观察其住院7天内的血压变化。结果 (1)110例人院时血压最高,93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72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I级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高于Ⅱ、Ⅲ级高血压患者(P<0.01)。(3)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虽无显著差异,但Ⅲ级高血压,大灶梗死者死亡率高。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有助于合理的个体化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8-01-2011-12收治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伴血压升高患者146例,根据血压下降幅度分为观察组86例与对照60例,观察血压调控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有效率8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4年10月~2010年1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及2004年10月~2006年8月入住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科的发病24h内的脑梗死患者.连续观察入院7d内血压,记录随访6个月时死亡情况.对影响急性期预后的各因素进行Logist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呈L型关系,即当收缩压(SBP)<120mmHg,舒张压(DBP)<70mmHg时死亡率均明显升高.7d内平均SBP与预后呈U型关系(P<0.05),即当SBP在120~140mmHg之间预后最好,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率均升高.7d内连续性变异与死亡率呈正相关,变异率越大死亡率越高.24h内血压下降率与预后呈u型关系,下降率不超过20%时预后最好(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血压的连续性变异率.结论 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入院7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对糖尿病脑梗死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5例合并与不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高血压组血糖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级(11.20±4.22mmol/L对8.00±3.84mmol/L,P<0.05);且恶化死亡率(8/57,14%)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0/28,0%,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脑梗死恶化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110例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检测3组血压变异性、D‐二聚体、vWF、P‐选择素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vWF、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3组24 h SBPV与vWF、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使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产生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谷值的变化. 方法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出夜间谷值下降率,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谷值高于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夜间谷值增高可以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经头颅MRI证实患有LI的高血压患者82例,其中经头颅SWI检查发现并发脑微出血(CMBs)患者47例,无CMBs患者(对照组)3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差异,分析CMBs数量与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的相关性。结果 CMBs组24hSB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24hSBP、24hDBP、24hDBPV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MBs组CMBs数量与24hSBPV、24hDBPV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性LI患者血压变异性升高与并发脑微出血相关,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性LI患者并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聂立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37+78
目前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后并发抑郁(PSD)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明显影响患者后期肢体康复及认知功能的恢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高血压是急性脑梗死发生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通过观察不同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脑梗死的复发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血压控制不理想,脑梗死复发率高,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压的控制影响脑梗死的复发,及时控制高血压对脑梗死的发病、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血压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机制与血压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卒中发生率减少一半[1]。而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是决定卒中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控制尚无统一的标准[2],对脑出血后高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及抗高血压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急性期的血压的变化及抗高血压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动态观察降压治疗组和非降压治疗组发病7天内各级高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级高血压住院7天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较显高于Ⅱ、Ⅲ级高血压(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根据患高血压分级,采取个体化的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对血压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2—2012-07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急性期(24h)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急性期发病时的血压以及在1~3d后的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改良后Rankin表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对象中合并原发高血压104例,入院时急性期血压以重度高血压为主85例(81.73%);未合并49例,入院时急性期血压以低血压为主19例(38.78%)。患者急性期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入院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6、5.697,P0.01),出院时低血压组、正常或轻度血压升高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Rankin评分和脑NIHSS评分,正常或轻度血压升高组评分小于其余2组(P0.05)。3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加重病情,脑梗死急性期注意血压监测以及保持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10年我国新的高血压指南公布[1],促进了高血压防治理念的更新。同时,在国际高血压研究的热潮下,研究者提出高血压防治不仅要注意血压达标,更要关注血压管理的理论,高危人群的个体化治疗理念在“J”形曲线的争议中逐渐被接受,血压管理促进了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理念认识的提高。本文将从指南更新、降压热点、循证医学的转变以及针对性的治疗阐述从血压达标到血压管理的高血压防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踝臂血压指数(ABI)对于脑梗死伴发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临床表现采用配对设计的原则,连续收集我院2009-08—2012-02神经内科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45~85岁),分为入院后并发冠脉事件患者组(实验组,ADP组)和非冠心病组(配对对照组,NADP组),统计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入院后不同时间段的ABI值,以及口服硝酸甘油后的ABI值,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探讨ABI与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1)共选取175例患者,其中ADP组43例(男25例,女18例),NADP组132例(男74例,女58例),2组患者在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383)。(2)各组患者ABI值比较:ADP组患者与NADP对照组比较ABI值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前后的AB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后ABI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口服硝酸甘油后,复测患者的ABI值,发现ABI的值明显增加(P=0.004)。(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0.90时与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相关系数r=0.76(P<0.01),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易合并冠心病,ABI检测操作简单,可作为简易识别患者心脏血管病变提供一参考依据,可作为入院后的常规检测项目,提高识别高危因素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