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粪便涂片在诊断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无菌器皿留取各科患儿性状异常的新鲜粪便标本,用无菌棉签涂片,自然干燥后固定,行革兰染色后镜检,计算菌总数和各类菌组成比例.结果 31例标本中符合菌群失调标准的有28例,符合率90.32%,其中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19例,占61.29%,G+菌增多性失调7例,占22.58%,全菌减少2例,占6.45%.可见真菌孢子的有7例,占22.58%.结论 粪便涂片检查对快速诊断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正确治疗腹泻、避免滥用抗生素有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添翼  李晨嫣  刘大军 《当代医学》2021,27(29):119-120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103例CRF患者,检测血清LPa表达,评估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并根据肠道菌群微生态情况分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和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103例CRF患者中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13例;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血清LPa水平高于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CRF患者血清LPa水平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相关,血清LPa过表达可增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风险.  相似文献   

3.
王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61-1562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变化情况。方法 对64慢性腹泻患者,30例健康人的粪便进行13种厌、需氧菌培养。结果 64例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均发生显著失调,表现双歧杆菌、肠球菌显著低于健康人,优杆菌、韦荣低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显著高于健康人,结论 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失调,抗生素是影响肠内菌群紊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下肠道中拟杆菌属的某些微生物学问题,作者从30名正常成人粪便标本中,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分析了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及拟杆菌等四类细菌。得到每克标本(温重)中所含活菌的正常值(以log10计)如下:需氧球、杆菌为7.29±1.32,兼性厌氧肠杆菌为7.76±1.34,肠球菌为7.29±1.38及严格厌氧拟杆菌为10.71±1.08。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不同点,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患者镜检取材、病理证实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所选病例为正常人群、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未做肠道准备,晨起排便.稀释性平板菌落计数法+快速细菌鉴定法:取材,定量,稀释,37℃分别做厌氧、需氧培养,涂片镜检,然后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并按平板活菌菌落计数法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计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数量减少.加强对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改变(失调)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能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和4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前后的粪便标本中的不同细菌进行测定。结果手术患者粪便中的细菌数量,如大肠杆菌、梭杆菌和粪肠球菌等,在术前较正常患者明显增多,在术后则显著减少。结论结直肠癌手术处理会使得肠道菌群出现失调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在围手术期对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6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60例病人随机分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6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结论:1.脾虚湿盛泄泻病人存在肠道和舌部微生态异常,二者具有相关性。2.贝飞达对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均有调整作用、改变舌象,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脾虚湿滞证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特征.[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脾虚湿滞证患者13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粪便标本,运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al DNA,16S rDNA)鉴定技术检测肠道微生态,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性.采集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青岛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菌群对尿酸处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男28例,女2例)及同期在健康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对照组粪便标本20例(男16例,女4例).应用细菌培养方法进行粪便菌群分析,运用酶比色法检测不同组粪便中细菌分解前后尿酸含量变化,磷钨酸法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表现为总需氧菌(7.76 ±0.67,P<0.05)、大肠杆菌(7.58 ±0.34,P<0.05)及拟杆菌(2.75 ±0.31,P<0.05)增加,乳酸杆菌(2.69±1.48,P<0.05)及双歧杆菌(5.38 ±0.34,P<0.05)数目减少.血及粪便中尿酸含量升高(P<0.05),粪便菌群尿酸处理能力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菌群尿酸分解活性主要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 =0.565,0.328,P<0.05).结论 青岛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失调现象,粪便菌群尿酸处理能力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有关.菌群失调可能参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硒元素能否改善母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高脂饮食的子代肠道菌群功能紊乱。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BALB/c雌鼠构建高脂饮食模型,雌性小鼠在交配后分为3组,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分别给予对照饮食、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补充硒元素。断奶时,收集子代小鼠粪便,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分离并处理肠道微生物DNA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并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子代小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种类减少,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同时补充硒元素组,明显改善了高脂饮食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结论 硒元素能够改善哺乳期和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母鼠子代肠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微生态菌群多样变化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NSCLC患者40例为NSCLC组,另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粪便提取菌群DNA,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产丁酸菌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肠道产丁酸菌的差异,NSCLC组化疗前后肠道产丁酸...  相似文献   

13.
目前,肠道微生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影响肝纤维化过程的发展.同样,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肠道菌群参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汤对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16S r DNA测序法、平板计数法和气相色谱法考察大黄牡丹汤对肠道菌群及其分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功能的影响。【结果】16S r DNA测序结果表明拟杆菌属、埃希菌属细菌明显减少,乳杆菌属、乳球菌属、变形菌属细菌增多。平板计数结果表明大黄牡丹汤能显著抑制脆弱拟杆菌体外增殖(P0.001)。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大黄牡丹汤可显著抑制SCFAs的分泌(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大黄牡丹汤发挥药效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黄旭东  郑晓鹏  郑赵利 《河北医学》2011,17(8):1041-104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个体的差异,探讨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空腹血糖>11.1mmoL/L,余20例空腹血糖<9.0mmoL/L)和2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生素、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饮食对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Ⅰ组)、非肠道准备组(Ⅱ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Ⅲ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术后抗生素限制组(Ⅳ组),围手术期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处理,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粪便标本,接种于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6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细菌数量,比较各组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组病人术后肠道菌群较术前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数显著减少(t=14.784,P<0.05),大肠杆菌计数显著增加(t=21.727,P<0.05),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则明显减少(t=13.894~95.802,P<0.05),且杆球比显著紊乱(t=20.963,P<0.05)。Ⅲ组术后各种细菌水平均低于Ⅳ组(F=9.487~483.350,P<0.05),杆球比高于Ⅳ组(F=483.350,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水平下降(F=42.30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细菌总数明显降低(F=9.48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不同程度地影响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容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微生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固体培养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传统计数方法 的比较研究,并探讨A600值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数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固体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采用平板计数法、麦氏比浊法、显微计数法检测菌悬液,同时记录3种方法计数结果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初步稀释后检测菌液的吸光度(A600)值,取A600值在0.2~1间的菌液进一步稀释并检测A600,同时对各个稀释度的菌液进行平板菌落计数.结果在固体培养条件下,传统细菌计数方法计数结果: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比浊法;同时A600值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数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28.98601X-0.17331,A600值(X),菌液浓度(Y×107cfu/mL).结论 基于固体培养条件下,3种传统计数方法之间存在各自的特点.同时,金葡菌菌液的吸光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数之间呈良好的相关性,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服三联活菌对胆囊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三联活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2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并检测肠道菌群与粪便中可溶性IgA(sIgA)的变化.另取24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肠道肠球菌、大肠杆菌、酵母样真菌、梭菌分布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分布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三联活菌治疗组菌群失调情况较常规治疗组有所改善(P<0.05),粪便中sIgA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三联活菌可以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失调,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更好的进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研制了一次性细菌培养瓶,可用于常见菌群的定量分析。方法 应用一次性细菌培养瓶和常规方法对类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等微生物进行了定量活菌计数。结果 培养效果与常规的平板培养基厌氧手套箱定量培养效果相当,不需要厌氧培养装置,普通温箱培养,培养效果可靠,在粪便标本及烧伤痂下标本进行标本细菌的定量分析比较中证实,对菌群中主要种群活菌计数效果较稳定。结论 一次性细菌培养瓶对于微生物的培养具有简便、快捷、高效等优点,可在广大基层单位(医院、防疫部门等)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肠道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正常妊娠人群和100名健康体检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粪便标本,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并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记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妊娠不良结局。比较各组肠道菌群优势菌群,并分析其与血糖相关指标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共鉴定出9门属肠道内细菌,各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三组肠道菌群种各优势菌门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FBG、FINS和IR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FBG、FINS和IR与拟杆菌菌门和变形菌门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糖尿病妊娠组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结局组比较,不良结局发生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而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其它菌门比例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妊娠女性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比例改变明显,对其诊断及妊娠不良结局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