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2.
《内经》对人体体表区域的划分有三: 一、纵行划区即按十二经脉划分为“纵行区域”。如《素问·皮部论》篇有“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同时指出十二经脉是纵行分布的。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内经》中对十二经脉纵行分布的描述,也是十二皮部纵行分布的依  相似文献   

3.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经脉的循行在针灸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课,正因为这样,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简明而又形象的教学示意图,使人一看即懂,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可是,历来教课书中的经络循行示意图,无论是循环图形或是排列的表格式,均给人启示不大,印象不深;而两直线垂直  相似文献   

4.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5.
手足乃人体四肢之末 ,经脉交接之处 ,《灵枢·逆顺肥瘦》云 :“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由此可见 ,手足是人体阴阳经气交汇之所 ,对于人体阴阳运动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中 ,医圣张仲景多次提到手足 ,如 :手足冷 ,手足温 ,手足寒 ,手足自温 ,手足逆冷 ,手足厥寒 ,手足躁扰 ,手足折曰 折曰 汗出…… ,并根据手足冷暖寒热 ,用来说明疾病的产生、发展、预后及转归 ,给后人在诊断疾病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辨证思想 ,宝贵的经验财富。本人在此仅就《伤寒论》中之“手足温…  相似文献   

6.
针灸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逆顺肥瘦》篇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起于肺而终于肝,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此为脉气流注的正常情况。五输穴即指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荣、俞、经、合五个输穴而言。五输穴见于  相似文献   

7.
<正> 足少阳胆经是十二经中在头面部循行较为复杂的经脉之一,历代医籍记载与图示各有出入,使不少入门习医者颇感困惑。最新修订的中医教材《针灸学》,虽在描述上以《灵枢·经脉篇》为主要依据,但其图示是不尽附合经旨的(见图1)。图中可见,足少阳胆经在头面瞳子髎与听会之间这段经脉中,出现了经脉与支脉在同段经中逆行反向的循行。我们认为这给学习针灸经络的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为此,试就胆经头面部之循行叙管见如下: 首先,十二经脉的走向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具体地讲,营气又叫血气,其在经脉中的流注次序是:它起源于手太阴肺经,按十二经传注到足厥阴肝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这样,构成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联接而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血气传注系统,既然这是条公认的规律,那么同经脉中血气反向对流则是不能成立的。再从古人对“迎随补泻”的论述看,尽管历代医家对此持不同见解,然而大多数医家对经  相似文献   

8.
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十二经脉的循行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血随之终而复始,流行不止。但在其它文献中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难经》以及《灵枢》的《卫气》《根结》等均有一些有关气的循行分布与之不相一致的描述,兹试就这一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冀从理论和临床角度说明经气流注  相似文献   

9.
[原文]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阎注]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经逆顺而取。《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  相似文献   

10.
迎随补泻法是根据十二经脉之气的行走方向,采用随以补虚、迎以泻实的针刺补泻方法。诚如《灵枢·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种迎随补泻针法的运用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按照“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脉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异病同治2.阴阳3.木日曲直4.心主神志5.元神之府6.脾主升清7.浮络8.六元9.异气10.亡阴11.阴损及阳12.阴盛格阳13.治则14.通因通用15.治病求本 二、坡空题(每空0.5分,20空,共10分) 1.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_为哲学基础,以为指导思想,以为核心,以_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 2.《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句话说明了事物阴阳的_____性。 3.《尚书·洪范》说:“.,、木日曲直、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相似文献   

12.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心释,引用颇广。但对其确切含义,至今尚有争论。自王冰注为“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后,张景岳、张隐庵辈皆从其说。但这样注释,既不彰著,又难以理解,且有本末倒置之嫌,曾引起不少注家异议。之后,高士宗注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试图从经络循行方面去说明这个问题,然若照此解释,“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三阴经亦循行于四肢,岂  相似文献   

13.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 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2.中脘上下左右各二寸,分别是:巨阙,下脘,梁门,梁门。 3.颧髎是手太阳小肠经穴,禾髎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穴,和髎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4.外踝上七寸平线上是足少阳胆经的阳交,外丘;是太阳膀胱经的飞扬,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 5.太洲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肺的原穴,八会穴中的脉会。 6.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7.关于经脉的气血多少,《素问·血气形志  相似文献   

15.
“四肢者诸阳之本”,语出《素问·阳明脉解》篇。对此古之大家认识不一。如王冰曰“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高士宗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今之学者亦仁智互见,多力从“本”字解惑。如胡永年认为,“本”作“依据”解(《陕西中医》,1982年2期);齐金成认为,“本”应作“末”(《河南中医》,1982年3期);赵喜新则认为,“本”应读若滔  相似文献   

16.
(参考答案将在下一期刊出) 一、名词术语解释(共21分,每小翅3分) 1.阴平阳秘2.奇恒之府3.元气4。因时制宜5.水不涵木6.神7.精 二、杭空(共20分) 1.沮邪的性质是—、_、_、_。(4分) 2._为位之海,_为水谷之海,_为血海,_为阳脉之海。(2分) 3.十二正经的走向交接规律是:手三阴,从( )走(),交(),手三阳,从()走(),交(),足三阳.从(·)走(),交();足三阴,从()走(),交()。(6分) 4._为肾之府;_为血之府,_为中精之府,一为孤府。(2分) 5._为水脏,_为刚脏,_为娇脏,_为血之余,_为骨之余;_为筋之余。(3分)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3分) 三、是非判断月…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阳明脉解论》有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意为:四肢是人体阳气(阳经)起发的部位。后世医家多从其说,或从脾与四肢的关系,或从经脉循行的角度加以阐述解释。如王冰等认为:“阳气受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而高士宗则认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但笔者认为“本”为“末”之衍字,四肢并非为“诸阳之本”,而为“诸阳之末”。其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18.
程永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83-84,96
肝阳暴亢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中风类型,笔者从经络营卫理论分析其微观病理机制及治疗原理,结合"一气周流"理论之脏腑生克制化、气机升降分析其机理,提出相应分期与治法,与同道商讨.试分析如下.1 经络原理1.1 四肢末端为卫气高势能聚集之所 经络为营卫气血之通道,营卫在脏腑为气血,在经络则为营卫,名小同而实一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本脏》)."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阴经交阳经在手,阳经交阴经在足,四肢末端为阴阳经交接之处,是为卫气生理高势能聚集状态,故《灵枢·动输》谓"夫四未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卫气在井穴的高势能聚集状态而成为"大络",有利于经气向远端布散,从而实现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能.且《内经》指出,四肢末端为"根"为"本",进一步说明了卫气在四肢末端的高聚集性,从而增强了四肢末端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一、解释词语(每小魔2分,共20分) 1.智者察同,愚者察异6.地气上者属于肾 2.血者,神气也7.石瘦 3.暴注下迫8.仓康不藏 4.膏梁之变9.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热厥10、有故无须,亦无顶 也。 二、坟空题:(每小皿2分,共10分) 1.《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的上限是_期,下限是______期. 2.阴阳者,血气之也:左右者,阴阳之_也;水火者,阴阳之___也;阴阳者,万物之也。 3.《灵枢·海论》所载“四海’是_、4.内伤水肿的基本病机是五脏_孤于内,_也,耗于外。5.《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的祛邪法包括:坚者逸者之,结者_之,留者之, 三、选择答案(将每小题的最佳答案的…  相似文献   

20.
李凤新 《光明中医》2005,20(2):9-10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 ,较《素问·热论》进了一步。《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 ,是以经络为中心 ,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经络证候 ,进而据这些证候来随经治疗 ,原是比较简单的。《伤寒论》则是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 ,进而贯通于“辨证论治”的体系 ,所以 ,读《伤寒论》宜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间的联系入手 ,而对这种联系的深刻认识 ,又不能离开六经六气。本文试从少阳病证及证治中探讨《伤寒论》之六经辩证论证的思想内涵。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少阳即阳之少者 ,乃一阳初生 ,由阴出阳。足少阳胆内寄相火 ,手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