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永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34-235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上述人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法 对1999~2 0 0 3年间的76例血透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 ,对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透前抗HCV检测阳性率为9.2 1% ;6 9例血透前抗HCV阴性患者血透后抗HCV阳性率为15 .94 %。血透年限<2年者抗HCV阳性率为9.38% ,明显低于>2年者抗HCV阳性率2 1.6 2 % ,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 ;不同年龄和性别抗HC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透患者是HC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且感染率随血透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医院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丙肝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性别和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择研究对象,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家庭成员是否有HCV感染者、纹眉(眼线、唇线)、是否去洗浴场所、是否去理发店修面、是否使用安全套、手术史、输血史、输血时间、针灸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家庭成员有HCV感染、去洗浴场所、有输血史和口腔诊疗史。结论家庭成员有HCV感染者、输血史、经常去洗浴场所、有口腔诊疗史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在输血的时间上,1992年及以前输血感染HCV的风险高于1993年及以后。而经常使用安全套是HCV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漏建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239-2240
血液透析是治疗晚期肝病以及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是,由于血液透析需要长期进行输血,这就导致尿毒症患者抵抗力降低,同时也可能引起感染,其中常见的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HCV感染率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 相似文献
5.
采取ELISA法对167例静脉内毒瘾者、10例口吸毒瘾者、49例非肝病病人及58例供血员作了抗-HCV检测。结果发现,抗-HCV阳性率分别为92.2%、10%、2.0%和1.7%,静脉内毒瘾者的HCV感染率非常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后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表明静脉内毒瘾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造成该人群HCV感染的流行可能与HCV感染者合用注射器静注毒品、注射器和毒品溶剂不消毒等因素有关,与用毒时间无显著相关。HCV感染在不同特征的静脉内毒瘾者的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HCV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发生HCV感染31例,感染率为40.79%;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每周血液透析次数、输血史、透析设备破膜、行透析治疗医院数5个因素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HCV感染有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OR=2.010)、透析设备破膜(OR=2.131)以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OR=2.980)等均是2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发生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HCV感染率较高,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透析设备破膜及行透析治疗医院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ELISA及PCR法测定HBVm、抗—HCV、HCVRNA,型特异性HCV亚基因探针杂交分型。结果长期血透者HCV阳性率为37.24%,肾移植术后再透析者达47.57%,且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受血量正相关;HCV基因型以混合型为主,占63.64%。结论 本组患者HBV、HCV感染率与输血次数、输血量及透析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与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及其亚型的分布初步状况.方法 收集210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IgM和IgG),采用RT-PCR方法检测HCVRNA,并进一步对抗HCV抗体IgM阳性的患者进行哑型测定.结果 210例血透患者中,抗HCV IgM阳性91例(43.3%),抗HCV IgG阳性87例(41.4%),HCV-RNA阳性105例(50.0%),≥1项指标阳性117例(55.7%),所有HCV指标均阳性81例(38.6%);血透患者3项HCV感染标志≥1项阳性组的肝功能指ALT、AST、LDH、γ-GT显著高于3项HCV感染标志全部阴性组;91例抗HCV lgM阳性感染者中单1型55例(64.4%),2型的9例(9.8%),3型的13例(14.2%),6型的7例(7.6%),1+6型的3例(3.2%),1+3型的4例(4.3%).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其中单1型感染率最高,与国外报道大概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降低丙型肝炎感染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巢式PCR检测HCV-RNA,分析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透析次数及透析医院数的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中HCV感染4例,感染率为4.0%,且感染率随着输血次数、透析次数、透析医院数的增加及透析时间的延长,HCV感染率相应增高(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易感染HCV,反复输血、透析次数多、透析时间长以及接受多所医院透析是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对医院5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医院性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分析。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4例,感染率为6.90%;丙肝病毒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20.69%。随透析次数的增加,丙肝病毒的感染机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疫苗免疫的重要性。由于透析前患者接受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调查者中有34.48%的患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远低于丙型肝炎。指出了血液透析是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透) 感染HCV 的因素。方法: 收集120 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透患者HCV感染与血透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血制品史和量、肾移植史、院内感染史、ALT增高史显著相关。结论: 输血为血透患者感染HCV的主要途径, 但也存在医源性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院内感染肝炎病毒的原因。方法应用第二代ELISA方法对本院HD病人进行HBV、HCV、HGV检测,同时记录透析时间,输血次数进行对比设立非透析病人对照组。结果HD病人肝炎感染率:HBV22.9%,HCV51.4%,HGV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其中HCV感染率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相关密切(p<0.01)。结论可能共用透析机、重复使用透析器、输血、透析环境血液污染是肝炎病毒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术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阈值。为建立其监控方法以及评价该方法的防护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992例手术患者的HBsAg和HBeAg.套式PCR法检测156例HBsAg阳性和100例阴性者的HBVDNA。套式PCR极量稀释法检测HBVDNA阳性者的感染剂量,缝针刺伤接种模拟试验法检测HB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结果HBsAg阳性和阴性、HBeAg阳性和阴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3.7%和9.0%、100.0%和67.2%:其传染性范围分别在0—109ID/ml和0~104ID/ml、102-109ID!ml和0~106ID/ml。缝针刺伤单层手套传播HBV的感染阈值为手术传播的基本阈值,其值是105ID/Ⅱd,HBsAg阴性HBV携带者都不能成为传染源;保护手术患者的感染闽值是103ID/ml,68.6%HBsAg阳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15.2%HBeAg阴性者可成为传染源:保护外科医生的感染阂值是108.5ID!ml,所有HBeAg阴性者和99.4%HBsAg阳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结论围术期保护医生或患者的HBV感染阈值不同.使用的防护措施也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5.
献血者使用共用剃刀与感染丙型肝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探讨共用剃刀等危险因素与丙型肝炎传播的关系。[方法]对203名单纯抗-HCV检测为阳性的献血者及406名阴性献血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感染丙肝有关的因素,并对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进行估计。[结果]筛选出7个与感染丙肝有关的因素,使用共用剃刀、住院史、针灸史、10年前注射史、乙肝家族史、穿耳环孔、牙科治疗史等因素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其危险度(OR)分别是:3.741、1.372、1.646、1.471、1.852、1.811、2.000,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是:29.60%,8.59%,2.64%,14.04%,29.17%,7.06%,14.78%。7项危险因素总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75.29%。[结论]共用剃刀以及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器具是丙型肝炎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探讨TTV感染与老年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取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作TTV-DNA扩增,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作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结果135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15.6%;TTV基因型主要为Ⅰ型(76.2%),TTV单独感染仅2例(9.5%),重叠感染率达90.5%,两者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率较高,TTV可能是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感染TTV基因型主要为Ⅰ型。可单独或混合感染,多与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存在,尤其是HBV、HE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城乡居民甲肝流行模式 ,为制定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 ,甲肝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 ,资料分析采用随机过程方法—两状态非齐次马尔可夫链 ,首次使用了“年龄组细分法”。结果 :城市人群总体MRR高达 10 9.5 6 ,而农村人群则只有 41.16。MRRts以每 10岁划分年龄组 ,城市人群MRR1 9、MRR1 0 1 9及乡村人群MRR1 9均高于2 0 ;以每 5岁划分年龄组 ,城市人群中 2 0岁以下的 4个年龄组的MRRts均超过 10 ,而农村人群只有 10岁以下的 2个年龄组超过 10 ;以每 2岁划分年龄组 ,城市人群年龄组MRRts绝对值较大 ,正负值交替出现 ,但正值大于 10的年龄组集中在 7~ 16岁之间 ,而农村人群的MRRts值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 ,至 7~ 8岁组已降至 10以下。结论 :城市居民因HAV所承受的的疾病负荷远大于农村居民 ,故应在其高危年龄组 (7~ 16岁 )人群进行有计划的免疫预防 ;农村居民HAV感染的高危年龄为儿童期早期 ,应密切监测甲肝流行趋势 ,以及时发现发病年龄后移和控制可能发生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抑毒调平液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T辅助(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口服抑毒调平液或安慰剂。收集治疗前、治疗后、停药时及停药3个月末空腹血清标本,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水平。另选30例年龄、性别与治疗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作正常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清IFN-γ的水平及IFN-γ/IL-4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停药时、停药3个月末治疗组IFN-γ、IFN-γ/IL-4的值持续增加(p<0.05),IL-4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其体内Th1/Th2比值失调;抑毒调平液上调血清中IFN-r的含量及IFN-γ/IL-4的比值,下调IL-4的含量,促使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比值恢复平衡,至少维持治疗结束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9.
海口市吸毒人群TT病毒与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海口市吸毒人群病毒与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221例吸毒者进行不同因素分析,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中的TTV DNA,对一株TTV部分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用ELISA法检测甲-庚型肝炎病毒。结果:221名吸毒人群中TTV DNA与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HBV45.7%,TTV DNA31.6%,HCV11.8%、HGV10.4%,HEV2.2,HAV0.4%,静脉毒瘾者,有非固定婚外性伴侣等因素与TTV,HBV,HCV感染有关,TTV与甲-庚型肝炎病毒均存在合并感染;一株TTV DNA序列与GenBank中主要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大于98%,结论:吸毒人群是TTV和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静脉毒瘾者,有非固定性伴侣是TTV,HBV,HCV传播的重要因素,TTV还存在非血源性传播途径。TTV与甲-庚型肝炎合并感染后引起的作用尚须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病率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探讨在我国开展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乙肝、丙肝)患病率调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251名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标本检测HBsAg、抗-HBs、抗-HBc,抗-HCV和谷丙转氨酶(ALT);HBsAg或(和)抗-HCV阳性者再进行B超检查。[结果]重庆市慢性乙肝、丙肝标化患病率分别为707.97∕10万和7.38∕10万;男性和女性慢性乙肝患病率分别为2027.03∕10万和260.55∕10万,城市、农村慢性乙肝患病率分别为966.96∕10万、995.02∕10万;饮白酒史与慢性乙肝患病有关(P﹤0.05)。[结论]本次慢性乙肝、丙肝感染现状调查方法可行,建议慢性肝炎判断标准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主,被调查者自述结果为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