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6),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饮水管理以及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进行导尿,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1d, 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采用膀胱扫描仪结合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导尿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白细胞[T1]计数及导尿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结合干涉低频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控制障碍恢复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上清洁间歇导尿技术;观察组在一般康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洁间歇导尿术联合干涉低频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控制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控制障碍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术结合干涉低频治疗对改善脊髓损伤膀胱控制障碍方面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望宁 《当代医学》2011,17(31):16-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共49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无菌间歇导尿组17例,清洁间歇导尿组16例,保留导尿组16例(该组为对照组)。分别给予为期1个月的无茵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和保留导尿。并对所有患者的尿常规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无茵间歇导尿组、清洁间歇导尿组和保留导尿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9%、6.3%和87.5%,对照组明显高于间歇组(P〈0.05),无菌间歇导尿组低于清洁间歇导尿组,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在训练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的残余尿在试验前后差异显著(P〈0.05),但无菌间歇导尿组与清洁间歇导尿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可促使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并能增强患者的自尊及自主权,建立反射性膀胱自行解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间歇导尿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结果:治疗2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菌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更换卧位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bladder,NB),泌尿系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患者11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9例,2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接受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SIC,观察组导尿后采取更换卧位,分别叩击耻骨上、骶尾部和右侧/或左侧臀部,2次夹闭尿管、3次开放彻底i1流尿液。观察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肾功能、B超等辅助检查,每次导尿时观察尿液的物理状态。结果:2组患者UTI的发生随间歇导尿呈减少趋势,但对照组经过3周的间歇导尿UTI发生并无减少。观察组与照组比较3周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更换卧位引流尿液,能有效降低SCI致NB患者U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自排尿量及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测评。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膀胱排尿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及减少残余尿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两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腧、膀胱腧、八髂(上髂、次髂、中髎、下髂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稗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留置导尿法,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李世平 《中外医疗》2013,32(6):18+20-18,20
目的关于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因脊髓损伤后而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4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干预护理,包括对不同脊髓损伤平面给予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且间歇导尿,待8周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异常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生理康复,是一项可行性较强的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隙性清洁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应用针灸配合间隙清洁导尿法,对照组则应用间隙清洁导尿法,5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指标(菌尿发生率)。结果实验组17例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对照组7例;实验组菌尿发生3例,对照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间隙性导尿更能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状态,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细菌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CIC)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83例宫颈癌术后并发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入导尿管,观察组采用CIC。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拔除导尿管1周后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2组在拔除导尿管1周后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C可以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术对完全性脊髓损伤(CSCI)尿潴留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按照单纯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CSC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配合饮水计划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尿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的差异、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低,以及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判断.[结果](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