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GF-1R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习相关文献 ,综述性报道IGF 1R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资料表明 ,IGF 1R介导IGF 1的活性 ,促进细胞增殖、细胞转化、抑制细胞凋亡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提示IGF 1R作为分子靶位点将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IGF-Ⅱ、IGF-ⅠR、IGFBP-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炎性息肉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IGF-Ⅱ、IGF-ⅠR、IGFBP3的表达情况。结果:1)IGF-Ⅱ、IGF-ⅠR、IGFBP-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结直肠腺瘤、炎性息肉和正常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F-Ⅱ、IGF-ⅠR、IGFBP-3在炎性息肉和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中表达阳性率依次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GF-Ⅱ、IGF-ⅠR、IGFBP-3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饮酒史及肿瘤家族史等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F-Ⅱ、IGF-ⅠR、IGFBP-3间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GF-Ⅱ、IGF-ⅠR、IGFBP-3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1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78例膀胱癌标本来自2000年~2002年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患者以及初发及复发患者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IGF-1R水平。结果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IGF-1R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IGF-1R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肿瘤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IGF-1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中起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在肾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肾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肾组织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结果IGF-Ⅰ和IGF-ⅠR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72.5%,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3.3%、41.7%(P<0.05)。IGF-Ⅰ和IGF-ⅠR表达与肾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IGF-Ⅰ分泌异常与肾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上的表达情况,观察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单克隆抗体对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T-29的IGF-Ⅰ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HT-29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膜高表达IGF—ⅠR,IGF-ⅠR单克隆抗体能使HT-29的细胞周期阻滞于任何一期,诱导凋亡,对结肠癌细胞起抑制作用。结论IGF-ⅠR单克隆抗体阻断IGF-Ⅰ和IGF-Ⅱ与IGF-ⅠR结合,阻滞HT-29的细胞周期,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辐射促转染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反义寡核苷酸(ASON)对肿瘤组织的杀伤效果。方法 采用裸鼠移植瘤局部2Gy^60Co-γ辐射后lh,瘤内注射脂质体介导的IGF-1R ASON,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抑瘤率和抑瘤曲线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与联合辐射组、未联合辐射组肿瘤生长曲线差异有显著性(P<0.01),联合辐射组与未联合辐射组肿瘤生长曲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联合辐射组、未联合辐射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联合辐射组与未联合辐射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辐射组肿瘤重量抑制率为90.68%,肿瘤体积抑制率为95.25%。结论 辐射促转染的IGF—1R ASON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疾病,其机制极其复杂。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骨的代谢过程中作用显著,其体内水平的变化与骨量及骨密度的维持密切相关。GH/IGF-1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及广阔前景。本文就GH/IGF-1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相应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肾方对流产大鼠胎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及其受体(R)在胎盘滋养层细胞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孕激素分泌的关系。方法溴隐亭皮内注射法建立流产大鼠模型,于孕1~8、1~11d灌服补肾方药,孕酮(P)肌注作为阳性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P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IGF-Ⅰ、IGF-Ⅱ及其受体在不同组大鼠胎盘中的mRNA表达。结果溴隐亭模型组IGF-Ⅰ、IGF-Ⅱ、IGF-Ⅱ R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及P组降低IGF-ⅠRmRNA表达,并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胎盘IGF-Ⅰ、IGF-Ⅱ、IGF-ⅡR mRNA表达。表达强度随孕龄和给药时间逐渐升高,且与血清P有相关。结论补肾方益气清热、固肾安胎,可调控胎盘滋养细胞IGF-Ⅰ、IGF-Ⅱ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并且调节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P合成分泌增加,从而达到保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卵巢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卵巢癌、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中IGF-1、IGF-1R的阳性表达率,分析IGF-1、IGF-1R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中IGF-1、IGF-1R的阳性表达量率分别为65.63%、70.31%,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中IGF-1、IGF-1R的阳性表达量率22.22%、16.67%及卵巢良性肿瘤中IGF-1、IGF-1R的阳性表达量率5.00%、10.00%(χ^2/P=27.548/0.000、31.335/0.000),IGF-1、IGF-1R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良性肿瘤(F/P=31.922/0.000、26.865/0.000、34.567/0.000、27.667/0.000);国际妇产科协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III^IV期、组织分化程度G2~G3、CA125≥35 U/ml、Ki67阳性的卵巢癌中IGF-1、IGF-1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FIGO I^II期、组织分化程度G1、CA125<35 U/ml、Ki67阴性的卵巢癌(IGF-1的χ^2/P=8.505/0.004、4.980/0.026、7.481/0.006、10.907/0.001;IGF-1R的χ^2/P=9.785/0.002、4.950/0.026、7.211/0.007、6.471/0.011);卵巢癌IGF-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IGF-1阴性患者缩短。结论IGF-1、IGF-1R在卵巢癌中高表达,且与病理特征及手术预后的恶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 ⅠR)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 -29上的表达情况,观察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单克隆抗体对HT -29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T 29的 IGF -Ⅰ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 IGF -ⅠR单克隆抗体对 HT- 29 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人结肠癌细胞株HT 29细胞膜高表达 IGF -ⅠR,IGF -ⅠR 单克隆抗体能使 HT 29的细胞周期阻滞于任何一期,诱导凋亡,对结肠癌细胞起抑制作用。结论 IGF -ⅠR单克隆抗体阻断IGF -Ⅰ和 IGF -Ⅱ与 IGF -ⅠR结合,阻滞HT- 29的细胞周期,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组重要的肽类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IGF系统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IGF系统十分复杂,其对前列腺癌的确切作用目前仍有争论,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F—1在1%和10%血清浓度下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剂量、时间与作用效果的关系。结果:在1%血清条件下,IGF—1的作用不显著,TGF—B1具有促增殖作用。在10%血清条件下,TGF—B1和IGF—1均能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TGF—B1的作用强于IGF—1。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结论:TGF—B1和IGF—1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入髓核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联合应用促进增殖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肿瘤-基质交互作用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前列腺癌旁基质细胞和良性前列腺基质细胞分别与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分隔共培养(并设空白对照),之后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IGF-1 mRNA(半定量RT-PCR)和p-AKT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癌旁基质细胞共培养组IGF-1 mRNA表达有所上调、p-AKT蛋白表达有所上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基质细胞共培养组IGF-1 mRNA和p-AKT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前列腺癌细胞IGF-1 mRNA与p-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良性前列腺基质细胞通过水溶性因子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IGF-1及其下游因子表达,前列腺癌旁基质细胞则丧失了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IGF-1R和FGFR2)在巨指患者受累组织内的表达情况,探索巨指的发病机理及神经组织与巨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15例巨指病理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并与15例对照组织(多指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15例巨指组织均有神经受累增粗,组织学检查符合神经纤维脂肪性错构瘤表现.巨指组织中IGF-Ⅱ、bFGF及其受体IGF-1R和FGFR2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指标本中,IGF-Ⅱ、bFGF和IGF-1R在雪旺细胞和神经轴索中的表达均高于脂肪和纤维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GF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巨指受累组织中IGF-Ⅱ、bFGF及其受体有高表达,而且这两种生长因子在外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较增生的脂肪、纤维组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在中国患者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Ⅰ、IGF-Ⅱ和IGF-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直接概率法和四格表x2检验,当n>40 fH有1≤T<5时,用校正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GF-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8/30)、65.12%(28/43)(P<0.05);IGF-Ⅱ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67%(11/30)、72.09%(31/43)(P<0.05);IGF-I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33%(13/30)、79.07%(34/43)(P<0.05).结论 IGF-Ⅰ、IGF-Ⅱ和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关,IGF-Ⅰ、IGF-Ⅱ与前列腺癌的发展呈正相关,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展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小鼠及正常水平小鼠乳腺癌模型中生长因子相关基因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DMBA诱导肝脏特异性IGF-Ⅰ基因敲除鼠(LID鼠)及基因未敲除鼠(对照鼠)建立原发乳腺癌模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乳腺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LID鼠组肿瘤的发生时间、生长速度及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0.05);(2)LID鼠组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及MVD均弱于对照鼠组(P<0.05);(3)LID鼠组肿瘤组织中基因IGF-Ⅰ、IGFBP-4、IGFBP-7较对照组上调,而基因IGF-Ⅱ,IGF-IIR、IGFBP-2、IGFBP-3、IGFBP-5下调.结论 IGF-Ⅰ促进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IGF-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大多数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伊马替尼在GIST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其耐药现象也日益突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活化后可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及演进发挥作用,该通路业已成为多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针对GIST的相关药物相继进入临床试验.IGF-1R药物与TKIs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GIST靶向治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例纤维肉瘤IGF-1和IGF-1R均阴性表达.结论 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生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IGF-1和IGF-1R合成和分泌有关.IGF-1和IGF-1R在DMBA诱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年龄对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性ED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时定量PCR检测IGF-1在青年组(n=10)和老龄组(n=10)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GF -1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GF-1在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与青年组比较,老龄组大鼠IGF-1明显降低(P<0.05).结论 年龄是影响IGF-1表达水平的因素之一,IGF-1的低表达可能与老年性E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残存心肌细胞肥大性改变及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表达,探讨梗死心肌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方法取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4周、8周的梗死心肌,制备单心肌细胞悬液,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检测心肌细胞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IGF-1、IGF-1R的表达。结果急性心肌梗死8周梗死区域心肌细胞体积较正常区域心肌细胞增大(37563.93±6176.79μm3vs.28638.61±6890.89μm3,t=4.840,P=0.020),细胞肥大以宽度和厚度为主;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可见IGF-1染色阳性颗粒,IGF-1表达高于正常区域心肌细胞(79.58±4.57vs.64.12±3.91,t=27.564,P=0.002);IGF-1R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膜,梗死区域心肌细胞IGF-1R表达高于正常区域心肌细胞(67.02±2.56vs.66.73±3.49,t=3.845,P=0.042),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4周IGF-1R表达最高。结论心肌梗死后残存心肌细胞分泌IGF-1和IGF-1R,并可能在促使残存心肌细胞肥大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