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持续性枕后(横)位2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分娩方式。方法对252例持续性枕后(横)位和同期252例枕前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枕后(横)位组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均<0.01),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持续性枕后(横)位组产钳、胎吸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P<0.01或0.05)。随着胎儿体重增加,持续性枕后(横)位剖宫产率增高(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横)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358例孕妇和同期358例枕前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 枕位异常者,宫缩乏力明显增加导致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均<0.01),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组胎吸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P<0.01或0.05).随着胎儿体重增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剖宫产率增高(P<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倩  李焱  付晶 《吉林医学》2008,29(23):2220-222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220例持续性枕后位和同期220例枕前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枕后位组和枕前位组,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结果:两组产程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难产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并发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枕后位组产程各期时间明显延长,胎头下降速度明显缓慢,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与枕前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处理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进行住院分娩的第二产程5612例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其中的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以及无妊高症等妊娠并发症的持续性枕后位59例,作为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5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作为枕横位组,另选同期枕前位的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孕产妇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母儿结局。结果对比于对照枕前位组,枕后位组总产程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会引发孕产妇产程延长并影响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但一旦临床能够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理枕后位以及枕横位,就能够改善分娩结局以及减少产妇与新生儿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两组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时间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并发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以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马爱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55-4356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的临床特点、处理及转归。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03例,随机抽取103例枕前位产妇作为对照组,2组均无骨盆异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2组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胎吸或产钳助产、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头位难产,产程延长,母儿并发症明显增加,及时发现并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持续性枕横(后)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 000例产妇的分娩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40例持续性枕横(后)位产妇,应用改变体位和徒手旋转等方法对其进行干预,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未经干预的40例持续性枕横(后)位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横(后)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率,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骆玮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47-47
目的研究分析持续性枕后位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受治疗的住院分娩持续性枕前后位产妇各120例,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限及对母婴造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第一产程,产妇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延长,产妇宫口扩张,胎头下降阻滞,新生儿窒息,产妇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高,与对照组(枕前位产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容易导致产妇所产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只有做好及时处理,采用适当分娩方式才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处理持续性枕后位,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了12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孕周、胎儿体重、产重长短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结果:当孕周大于等于40周,胎儿体重大于等于3500g,潜伏期大于8h,活跃期大于4h时,剖宫产率明显增高,持续性枕后位所致的产程延长及手术助产增加了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妇的并发症。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应正确观察处理各产程,早期诊断,充分估计其阴道分娩的可能性,对不适于阴道分娩者,应果断行剖宫产术,以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对孕产妇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的作用.方法 将506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4例,对孕产妇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照组252例,采用让孕产妇与大卤门方向一致的侧卧位.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妇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母婴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分娩的146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母婴的一般情况、产程特点及母婴预后.结果 对两组的初产、孕周≥41周、前壁胎盘、男性、出生体重≥4000g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分娩中需要进行人工破水、宫颈封闭、镇静剂及缩宫素的使用等临床干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明显延长;发生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等异常情况与枕前位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妇产伤、胎心异常、羊水污染、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产后出血、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一种胎位异常,常发生产程异常,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但如能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产妇采用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对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程中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初产妇 30 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1 5 0例 ,每组枕前位、枕横位及枕后位各 5 0例。指导观察组在产程中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在有效宫缩下充分试产 ,记录产程中各项指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 1 2 5例(83.33% )经阴道分娩 ,2 5例 (1 6 .6 7% )剖宫产 ;对照组 89例 (5 9.33% )经阴道分娩 ,6 1例 (4 0 .6 7% )剖宫产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观察组 7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79% ,对照组 2 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2 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两组胎心变化、活跃期、第二产程、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是降低难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时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特点、原因及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026例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2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产程情况,分娩方式。结果:头位梗阻性难产多见于胎方位异常和继发性宫缩乏力,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儿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重要手段,是减少母儿并发症,提高围生儿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结局与胎儿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5月分娩的持续性枕后(横)位孕妇的临床资料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胎儿体重的增加,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及手术产率明显增加。结论:产程异常者应结合胎儿体重,警惕枕位异常.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6.
16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分析及分娩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中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太原市大众医院妇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住院分娩的16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与168例枕前位产妇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限,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都延长,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与枕前位产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导致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妊娠37~42w,在产程进展的活跃期被证实为持续性枕后(横)位临产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程中不对称式直立位纠正持续性枕横及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产妇宫口扩张4cm以上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横及枕后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实施不对称式直立位前后摆动,对照组施行传统侧卧位。结果实验组29例经阴道分娩,成功率96.7%,对照组26例经阴道分娩,成功率86.7%;实验组剖宫产1例,占3.3%,对照组剖宫产4例,占1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式直立位纠正可提高枕横位及枕后位纠正的成功率,降低难产率,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手转胎头纠正枕位异常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枕位异常者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横)后位,施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胎方位配合屈大腿法矫正枕(横)后位,并设68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68例,阴道分娩60例,占88.2%;剖宫产8例,占11.8%.对照组68例,阴道分娩18例,占26.5%;剖宫产50例,占73.5%.结论 徒手旋转枕后位可有效纠正异常胎位,变难产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变化及干预性矫正处理.方法 将在我院分娩的30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2组,150例进行干预矫正为研究组,150例未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观察2组的产程进展及处理方法、妊娠结局.结果 研究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分娩期并发症、围生儿结局2组基本相同.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积极干预矫正处理,可降低难产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