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义市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和锐器盒使用情况.方法 对遵义市部分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和锐器盒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医疗废物按规范要求进行分类袋装和标识的有77.8%,塑料输液瓶和玻璃密封瓶作为可回收垃圾分类放置的分别有55.6%和22.2%,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锐器盒的医院只有33.3%.结论 部分二级医院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不足,不能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加强医疗政策法规的学习,规范管理医疗废物,以减少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医护人员的锐器伤.  相似文献   

2.
江爱英  阎丽  陈卫平 《现代保健》2012,(25):143-144
目的: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进行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54例锐器伤的登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龄低于5年的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占87.1%;发生锐器伤人群中护士比例居首位,高达72.2%,其次是实习护生14.8%,医生9.3%;致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以拔除针头时和输液结束拔除针头后处理过程中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4.8%和12.9%,其次是抽血和套回针帽发生率,分别为5.6%,手术缝合皮肤和处理医疗废物时发生率分别为3.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制度,定时跟踪随访,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赖丽真  林娴 《现代医院》2010,10(4):123-124
目的为全面提高手术室的医疗废物管理质量,预防和控制手术室的医院感染,防止医疗废物传播疾病及污染环境。方法以《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为准则,在手术室按不同需要放置不同的废物收集容器,将医疗废物科学分类放置,在工作中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从源头上控制传染源。结果手术相关人员自觉将废物分类放置,便于废物的分别处置,对控制院内感染,改善医院及手术室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论加强手术室废物的管理,落实管理措施,在处置前预先将废物分类放置,有效地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对控制手术室医源性感染及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71,自引:9,他引:71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情况,探讨预防对策. 方法对我市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结果共调查179位医生和218位护士,在最近12个月内,有64.80%的医生和79.36%的护士发生过医疗锐器损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率要明显高于医生(χ2 =10.51,P<0.01);179位医生发生锐器损伤191次,平均每人被损伤1.07次,218位护士发生锐器损伤627次,平均每人损伤2.88次;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种类依次为针刺伤54.16%、玻璃割伤33.25%、刀割伤6.36%、其他伤6.23%;医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率与其所进行的相关操作有关,医生以缝合、换药操作损伤率高于护士,护士以套针帽、采血、丢针头、收废物操作损伤率高于医生(χ2 =165.38,P<0.005);内、外、妇、儿科医生医疗锐器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科、妇产科医生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率分别为73.91%和75.0%,要高于内科、儿科医生53.52%和54.55%的损伤率(χ2=8.26,P<0.05);内、外、妇、儿、门诊护士锐器损伤率分别为77.27%、83.33%、77.27%、81.82%、75.0%,其中外科、儿科护士损伤率略高于总体水平,但无显著意义(χ2=1.24,P>0.05). 结论医护人员锐器损伤较普遍,应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或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5.
手术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目的了解手术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3所二甲医院255名手术人员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手术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63.14%,按职别统计发生率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46.67%、80.00%、92.73%;按工龄统计发生率与工龄长短关系密切;锐器伤类型与职别关系密切;伤后主动上报率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38.57%、87.50%、3.92%;进行潜在血液接触操作每次戴手套执行率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88.00%、80.00%、16.37%。结论手术人员面临锐器伤危险;护生和新进人员是受伤高发人员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人群;完善操作规程;规范职业防护管理是降低锐器伤发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方法,防止污物扩散造成的二次感染.方法 分析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现状,探讨医疗废物的全程管理及环境无害化处理.结果 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增强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意识,医疗废物分类回收率达100.0%,未发生泄漏、扩散造成感染.结论 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与合作,实现了手术室医疗废物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的原因、环节、发生率及发生后处理措施等情况.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银川市某3家三级甲等医院57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96.5%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54.4%;锐器伤发生的最主要环节为术中(如术中传递器械、与医生配合、穿针引线等),占38%;导致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原因包括缺乏预防锐器意外伤的规范程序、工作忙乱、身体疲劳、工作疏忽、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锐器意外伤与护龄、学历及职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49.1%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不关心;仅有26-3%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能够及时进行规范处理. [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锐器损伤的发生,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2006-2013年锐器伤情况,为持续改进锐器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报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6-2013年共上报429例锐器伤,主要人群为护士(59.7%)和医生(33.3%);工龄主要为5年及以下者(72.5%);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43.1%)和手术室(27.7%);致伤物主要为注射器针头(30.5%)、头皮针输液器针头(21.2%)和缝合针(18.2%);护士和医生的主要致伤环节分别为整理锐器和手术中缝合;血液传染病污染的锐器占40.1%;锐器伤随访率为93.8%,无血源性病原感染病例发生。结论建议加强医务安全教育,针对重点人群高危环节进行培训,完善锐器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高危人群管理。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11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陕西省11所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锐器伤的发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9088名调查对象中37.81%在最近1年内有过锐器伤经历,平均发生率为1.44次/(人.年);护士(45.43%)、工作5~10年(45.92%)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锐器伤发生较多的地点为普通病房(45.73%)及手术室(27.24%);静脉输液头皮针(33.91%)、注射器针头(27.09%)、缝合针(19.76%)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将针头放入锐器盒(16.48%)、回套针帽(14.16%)、手术缝合(13.99%)及医疗废物处置(11.58%)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在已知暴露源的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达27.40%,锐器伤后上报率仅为3.12%。结论锐器伤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常见的职业伤害,应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实施标准的安全防护等措施,以切实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甘肃省医务人员锐器伤的现状情况,为我省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331所三级医疗机构进行了锐器伤电子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甘肃省锐器伤的发生率为33.01%,例次发生率为47.88%,报告率为49.34%,已知感染源的锐器伤中,血源性疾病污染率占13.36%;一级医疗机构的锐器伤发生率最低为29.68%,二级医院次之为33.12%,三级医院最高为35.46%;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37.29%,高于医生及其他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器具为针具类,占81.32%,主要为一次性注射器、头皮针、手术缝针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地点为治疗室、普通病房、手术室、换药室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双手回套针帽、配药、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手术缝针、拔出动(静)脉针等;甘肃省各地区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环节、暴露地点总体趋势相同,但因地区和经济差异,具体略有不同;发生锐器伤的主要传染病为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结论 甘肃省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需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制定安全注射制度,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提供安全医疗器具等相关措施减少锐器...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2011年6月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放调查表32 617份,回收32 297份,回收率为99.02%;实际有效问卷32 007份,有效率为99.10%。发生锐器伤1 460例,1 909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4.56%,例次率为5.96%,平均月发生密度为0.06次/(人月)。发生污染锐器伤1 495例次,污染锐器伤例次发生率为4.67%(1 495/32 007);污染锐器伤占锐器伤总例次的78.31%(1 495/1 909),其中61.67%(922/1 495)能追踪到暴露源,38.33%(573/1 495)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血源性污染器械中,81.71%(67/82)为乙型肝炎暴露源,14.63%(12/82)为梅毒暴露源,3.66%(3/82)为丙型肝炎暴露源,无艾滋病暴露源。锐器伤发生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47.72%)与手术室(20.27%);频率最高的操作是加药(15.92%),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12.78%)和拔除动(静)脉针(12.21%);主要医疗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 (35.99%)、头皮钢针 (19.43%)和手术缝针(13.4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率为93.25%。结论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行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5月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467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505人、654人次,发生率20.47%、人次发生率26.51%;其中护士437人次、实习生58人次和医师139人次,分别占66.82%、8.87%和21.25%,是易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分别占29.05%、21.10%、11.01%;加药、医疗废物处置和手术缝合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分别占13.00%、9.63%、9.33%;在已知暴露源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达10.24%,锐器伤后上报率仅为5.20%。结论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应强化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切实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锐器伤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锐器伤发生状况,查找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职业暴露管理措施。方法对医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报告的85名锐器伤备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名锐器伤的人员分类中,62.4%为护理人员,工龄<5年者占42.4%;发生锐器伤的环节在诊疗操作中、操作结束后锐器弃置前、锐器弃置后的比例分别为60.0%、20.0%、20.0%。结论应把职业防护教育前移到岗前培训;对各种注射针头的正确使用和处置是防止锐器损伤的重要因素;对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应执行就近处置、使用良好性能锐器盒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常州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常州市16所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2016年5月23日—6月22日期间的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3 632名医务人员,1月内发生锐器伤暴露372例,暴露率为2.73%。锐器伤暴露最多的是实习进修生占5.32%,其次为护士2.78%、医师2.15%、工勤人员1.70%、医技人员1.00%,不同工种人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1年的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针刺伤,高达5.19%,不同工龄人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锐器伤的前3位锐器为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及手术缝针,分别占32.53%、28.23%及18.28%;锐器伤发生最常见的操作环节为手术缝针、拔除动静脉针及医疗废物处置,分别占17.74%、14.52%及12.10%;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30例,占8.06%;158例按处置流程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主动报告率仅为42.47%。结论实习进修生和护士、医师,及工作年限在<1年的人群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锐器伤防护培训,并探索具有保护作用的操作装置或者更为安全的操作方式,同时强化锐器伤发生后的主动上报意识,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无菌切口手术,如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手术等的甲级愈合率,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从2008年开始对无菌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各项管理、监测均按国家标准执行,甲级愈合率逐年提高,无菌切口感染率降低,确保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 1 四室的改建 1.1手术室按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将手术室改建成层流手术室,有1个千级手术间,2个万级手术间,1个普通手术间,并将无菌切口手术固定在千级手术间.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对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危害因素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通过加强岗前培训,使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率从54.2%下降至4.8%,锐器伤上报率从3.1%上升至80.0%,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结论 加强岗前培训及防护知识,减少或消除造成锐器伤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84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科室、工作年限、原因、锐器种类、锐器污染情况及处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84例医务人员有锐器损伤史,锐器伤发生的次数因职业、科室、工作年限等因素存在差异,其中护士的锐器伤发生的构成比最高,为73.81%;手术室(麻醉科)构成比为39.29%;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构成比为51.19%。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以操作者整理器具或进行伤口缝合或执行注射操作时刺伤自己为主,分别为29.76%、25.00%、22.62%;引起锐器伤的锐器种类以注射针头(含头皮针)的构成比最高,为51.19%;其次为手术缝针占23.81%。明确污染源的占62.07%,其中HBV占50.57%。84例锐器伤经追踪监测8个月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结论要降低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率,必须针对医务人员锐器伤危险因素的特点,制定有效的、适宜的防护对策。应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特点及原因,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月锐器伤情况,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3名被调查医务人员中,锐器伤终身发生率67.20%,平均次数为3.16次/人,锐器伤年发生率32.46%。刺伤原因主要为操作时太过仓促(比例为51.76%),其次是操作不规范(比例为23.62%)。医生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手术缝合和传递器械过程(比例分别为60.29%和19.11%),护理人员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拔针和整理废物(比例分别为35.88%和35.11%)。遭遇锐器伤后立即上报的仅占39.70%,暴露源术前检查结果正常为未上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太忙没时间或自身不重视。结论当前医务人员遭遇锐器伤有关问题依然突出,针对锐器伤主要发生环节和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张光艳 《中国保健》2006,14(6):28-29
目的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和污染事故的发生.方法严格对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单位特点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结果规范了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结论提高了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疗废物管理质量,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