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机理及防治是近年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并掌握有效的治疗时间窗 ,阻止缺血半暗带的损伤进展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突破口。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复杂 ,多因素参与神经元的损伤。目前 ,无论是动物模型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支持IL 1β参与缺血性脑损伤 ,其在脑缺血时过度表达可显著加重脑缺血损害。1 脑内IL 1βIL 1又名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前炎症细胞因子 ,是启动抗菌炎症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IL 1基因家族中有IL 1α、IL 1β、IL 1ra三个成员 ,与… 相似文献
2.
国产降纤酶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TNF-α及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降纤酶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大鼠脑组织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降纤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分析降纤酶治疗的脑缺血3h/再灌注3h、6h、24h和72h大鼠脑组织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结果缺血3h/再灌注72h,降纤酶治疗组动物缺血侧脑组织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降纤酶治疗组动物缺血侧脑组织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3h/再灌注3h和6h时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降纤酶减轻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下调细胞因子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其受体和受体拮抗剂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逆转录PCR方法观察缺血后其相对表达量。结果:缺血侧IL-1βmRNA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12~24 h达高峰;IL-1RA在缺血48 h表达最强;IL-RI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均稳定表达(包括假手术组);IL-RⅡ仅在缺血侧有表达,24~48 h表达较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mRNA表达增高,其受体及受体拮抗剂mRNA表达亦增高;表达程度与时相的差别说明它们在脑缺血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IL—1β对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L-1β对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IL-1β缓慢释放颗粒(IL-1βpellet)植入大鼠右侧Meynert核(nbM,基底核),复制胆碱能系统受损的动物模型;将不同剂量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加入培养大鼠前脑基底神经元中,复制rhIL-1β诱导神经元损伤模型,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变化。结果IL-1β损伤侧皮质AchE活性较未损伤侧、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显著降低(P<0.01)。50-500U/mlrhIL-1β可引起培养的神经元AchE活性明显下降(P<0.05);100-500U/mlrhIL-1β可引起神经元LPO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IL-1β慢性作用可以造成大鼠中枢胆碱能系统的损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 -1 (IL-1 )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子 ,根据分子结构的差异可分为 IL-1 α和 IL-1 β。在脑内 IL-1 α主要表达于海马 ,而 IL-1β在脑内各区广泛表达 ,且 IL-1βm RNA表达高于 IL-1 α。故在脑血管病的研究中 ,对 IL-1 β的关注更多 [1 ] ,该研究观察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脑组织 IL-1β m RNA表达水平变化。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由作者学校动物中心提供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 3 0只 ,体重 (2 0 0± 2 0 )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1 0只 ) ,脑缺血组 (n=2 0只 )。后者按改良的 Longa法 [2 ]复制左侧大脑… 相似文献
6.
纳络酮对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脑缺血后如何保护脑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研究热点,但有效的神经保护剂并不多,仅tempol、MK-801等在实验中证明有效。纳络酮,作为传统意义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在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亦被证明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仍存在较多争议。最近研究揭示纳络酮具有抑制钙超载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其对钙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纳络酮的神经保护作用。1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健康SD大鼠29只,雌雄不拘,体重185.5~294.0g,建立窒息 艾司洛尔的大鼠心肺骤停模型[1],实验参数设计和记录均参照实验研究的Utstein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纳络酮与复方丹参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探讨纳络酮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2组,纳络酮治疗组(36例)和复方丹参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纳络酮0.8—2.0mg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滴,14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纳络酮组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而副作用与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纳络酮能够逆转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急性脑梗死有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IL—β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IL-β及ICAM-1在mRNA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它们在脑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提取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RNA,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再灌注不同时间点TNF-α,IL-β及ICAM-1在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缺血侧,TNF-α,IL-β mRNA的表达变化相似,缺血及再灌注后表达增加,并在再灌注4h后达到顶峰,而CAM-1 mRNA在再灌注10h后达到顶峰,三类mRNA水平的升高可以保持到再灌注后3d,在缺血对侧,与假手术组比较,这三类mRNA水平有所增加,但是远低于缺血侧的mRNA水平。结论:TNF-α,IL-β及ICAM-1 mRNA在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表明它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流时脑组织内啡肽的实验研究—纳络酮治疗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测定脑缺血30分钟及再灌流不同时间脑组织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A_(1—13)的含量,并观察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对大鼠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脑缺血30分钟时,大脑半球内β-内啡肽、强啡肽A_(1—13)和海马内强啡肽A_(1—13)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P<0.05;P<0.001);3、再灌流早期腹腔注射大剂量纳络酮能有效防止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后纹状体及颞区缺血灶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及其代谢物3,4-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和五羟吲哚乙酸水平。纳络酮50μgi.c.v.使缺血区纹体 DA 降解加速,5HT 更新下降,颞区 NE 含量上升。提示阿片肽可能影响脑缺血早期单胺递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FLT-1、FLK-1 mRNA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VEGF及FLT-1,FLK-1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后3h即开始表达增强。VEGFmRNA和FLT-1,FLK-1mRNA于48h达高峰,后VEGFmRNA逐渐下降。至14d恢复到对照水平。而FLT-1,FLK-1mRNA在达高峰后,下降更加缓慢,约在21d时达对照水平,VEGFmRNA主要在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表达,同时在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FLT-1,FLK-1mRNA主要在缺血周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但也在神经元表达。在缺血后48h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并逐渐向中心区延伸,于缺血后7d达高峰,整个半影区可见明显敌国管增生。结论 急性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并逐渐向中心区延伸,于缺血后7d达高峰,整个半影区可见明显血管增生。结论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mRNA及FLT-1,FLK-1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影区的血管增生。对改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缺血半影区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插线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IL-1β转录水平(IL-1βmRNA)的表达变化.发现IL-1βmRNA在缺血2h开始升高,至再灌注4h达高峰,持续高表达至72h.本研究所得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的部分特征,为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纳络酮治疗3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均为我科2001年2月~2001年12月的住院患者, 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在24小时之内,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51~89岁, 平均年龄72.3±8.5岁.21例合并高血压, 13例合并糖尿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评分标准, 30例入选病例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在31~45分.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脑区TNF—α和IL—1β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和方法 : 雄性沙鼠 36只 ,体重 5 0~ 80 g ,随机分假手术组、缺血组。采用常规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用10 g/L戊巴比妥钠按每公斤体重 30mg进行麻醉 ,颈正中切口 ,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并用血管夹夹闭 30min时恢复血流。其中缺血组在术中采用电热垫保持颞肌温度 36~37℃ (半导体测温仪 ) ,分别于再灌注 1、3、6、12、2 4h断头(各组n =6 )。假手术组除不夹闭血管外 ,全过程同缺血对照组。分离纹状体、海马、下丘脑按湿重 10 0mg/mL生理盐水比例用电动匀浆器研磨成匀浆 ,30 0 0r/min离心15min ,取上清液 - 70℃保存…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流模型纹状体内IL—1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纹状体内IL 1β的影响。 方法 :给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别应用川芎嗪和生理盐水 ,检测纹状体内IL 1β的含量。 结果 :生理盐水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流IL 1β含量均明显增多 ,川芎嗪治疗组缺血 2 4hIL 1β峰值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缺血再灌流各时相点IL 1β含量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结论 :局部脑缺血再灌流纹状体内IL 1β含量增多 ,川芎嗪可降低该脑区纹状体内IL 1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纹状体内IL—1β和TNF—α动态变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侧纹状体区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的动态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和榄香烯乳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结果 缺血1h再灌注1h后即有TNF-α成倍升高,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IL-1β在再灌注3h升高。缺血后即刻给予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T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后IL-17mR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SD大鼠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7(IL-17)mRNA表达的研究,探讨IL-17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后IL-17在大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脑缺血侧IL-17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IL-17mRNA表达数量随时间延长和损伤面积扩大而增加;(3)脑缺血后随时间延长,T细胞在脑内数量增加。结论:IL-17mRNA表达主要参与大脑损伤后期 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蛋白和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脑缺血对白细胞介素 - 1β(IL- 1β)表达的影响 ,及脑缺血后 IL- 1β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对 IL- 1β m RNA表达的影响 ;应用荧光双标检测 IL- 1β的表达细胞。结果 :(1)正常和假手术大鼠大脑皮层 IL- 1β m RNA阳性细胞表达较少 ,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皮层 IL- 1β m RN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 ,再灌注后 2 h IL- 1β m RNA表达显著增加 ,再灌注后 2 4h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2 )缺血后表达 IL- 1β m RNA的主要细胞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缺血再灌注后12 h IL- 1β蛋白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神经元未见 IL- 1β的表达。结论 :脑缺血后 IL- 1β m RNA表达增加 ,IL- 1β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缺血再灌注后 IL- 1β主要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9.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酶联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6例急性期、恢复期GBS患者血清中IL-10、IL-12进行检测。结果 GBS急性期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然而恢复期则明显升高(P<0.01),且其水平与病情分级正相关,恢复期明显下降;恢复期血清IL-10与IL-12存在负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IL-10、IL-12与GBS的致病过程明显相关,IL-10通过下调免疫起保护作用,它可能使脱失髓鞘修复;IL-12上调免疫参与致病,它可能促使脱髓鞘和轴索变性。 相似文献
20.
纳络酮对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患者入院序号将68例sTBI患者平均分为纳络酮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纳络酮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脑脊液中IL-6含量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GCS、颅内压(ICP)及预后进行比较观察。结果sTBI患者早期脑脊液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纳络酮治疗后1d,治疗组病人ICP值与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3d后IL-6含量达到最低水平,直到治疗后2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纳络酮治疗后3d和7d患者意识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伤后6个月治疗组恢复较好者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TBI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IL-6含量增高,纳络酮可以降低ICP和抑制IL-6超表达,改善sTB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