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1998年11月发现右胸壁肿块,伴疼痛。肿块进行性增大,患者于2000年1月入院,胸部CT示"右侧胸壁软组织肿块并侵犯第6、第7肋骨"。1月1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胸壁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右胸壁腋中线至腋后线第4~7肋骨范围巨大肿块,约10 cm×8 cm×5 cm,与第6肋骨融合,破坏肋骨,并突入胸腔内生长,与肺无粘连。遂将右侧第6肋骨部分连同肿块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5 7岁。发现左胸壁肿块逐渐增大 1年。无咳嗽、胸痛。查体 :左侧胸壁第 5~ 7肋骨处有 11cm× 8cm× 4cm肿块、质硬、固定。核磁共振成像示左胸肿块 T1 加权等信号 ,T2 加权不均高信号 ,边界欠清 ,第 6肋骨破坏 ;两肺无异常。1999年 6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胸壁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左胸壁进行性增大肿物3个月在外院就诊.查体:左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第3肋至第6肋间可见半球型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触之质韧,基底宽而固定,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2.20 mm/h,结明试验(一).CT见:左侧胸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呈半球形凸向腔内,所在位置肋骨骨质破坏(图1),第10胸椎左侧横突骨质破坏消失,呈软组织密度影(图2),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左胸壁进行性增大肿物3个月在外院就诊.查体:左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第3肋至第6肋间可见半球型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触之质韧,基底宽而固定,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2.20 mm/h,结明试验(一).CT见:左侧胸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呈半球形凸向腔内,所在位置肋骨骨质破坏(图1),第10胸椎左侧横突骨质破坏消失,呈软组织密度影(图2),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左胸壁进行性增大肿物3个月在外院就诊.查体:左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第3肋至第6肋间可见半球型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触之质韧,基底宽而固定,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2.20 mm/h,结明试验(一).CT见:左侧胸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呈半球形凸向腔内,所在位置肋骨骨质破坏(图1),第10胸椎左侧横突骨质破坏消失,呈软组织密度影(图2),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6.
病人女,23岁。反复右侧胸痛伴胸闷、盗汗、纳差1年。查体:右胸腋后线第7肋处见局限性隆起,可扪及肿块约5cm×6cm×3cm大小,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触痛明显,局部皮肤无红肿。胸部X线见右中下肺野软组织块影,右第7肋局部骨质破坏。胸部CT扫描见右后胸壁团状、匀质、高密度灶,边界清晰,CT值32Hu,病灶侵及肋骨(图1)。在CT定位下行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Askin瘤。2003年9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胸壁后外侧第7肋处有一6cm×7cm×7cm质硬肿块,呈灰白色鱼肉状,无完整包膜,脏、壁层胸膜均受累,肋骨呈虫蚀样改变。术后病理镜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5岁,因"体检发现左胸腔肿块10d"入院,无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否认家族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上肺尖类圆形肿块,为脂肪密度,其内可见骨嵴,约2.5cm×3.0cm,边界较清晰,与左胸内后胸壁紧密相连.诊断为肋骨脂肪瘤可能.于2009年3月25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左胸第4后肋脂肪瘤,约2.5cm×3cm×3cm,膨胀性生长,向前突入胸腔并向后经第3、4肋间隙突向后胸壁,第4后肋有骨刺样骨性结构伸入肿瘤内.分离肿瘤,将第4后肋段连同肿瘤一并完整切除,缺损胸壁用人工补片修补.病理学检查:切开瘤体为黄色脂肪组织,分叶状.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小叶组成,可见骨小梁.病理诊断:左侧第4肋骨脂肪瘤.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岁.因胸闷,气促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左胸背部第4~5肋间略饱满,有压痛.左肺呼吸音未闻及,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胸部x线片示:左胸部有巨大占位病变伴胸腔积液,左侧第4肋骨有缺损、破坏(图1).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腔有巨大软组织团块伴胸腔积液,第4肋骨破坏.于2009年9月经胸骨正中径路开胸探查,见肿块占据整个左侧胸腔,并将左肺、纵隔、主动脉等挤至右腋中线附近.肿瘤源于左侧第4肋近脊柱处,包膜完整,大小约20 cm×15cm×15 cm,质中,与胸壁、纵隔粘连.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36岁.因左胸壁肿物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左胸壁腋后线第7肋触及一卵圆形肿物,大小约10 cm×8 cm,质硬,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胸部CT示左侧第8、9肋间软组织肿物影,大小4.4cm× 3.8cm×3.7cm,肿物向内压迫胸膜,局部肋骨未见明显破坏(图1、2). 2011年7月行左胸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胞膜完整,表面光滑,深入肋间.完整游离并切除肿瘤,壁层胸膜完整,肋骨无破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大小4.8cm× 3.5cm× 2.5cm,呈灰白、灰红色,表面光滑,胞膜完整;切面呈多囊性,最大直径1 cm,内含暗红色血块样物(图3).电镜示:神经纤维组织间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呈海绵状(图4).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F和S-100(+),血管标记物CD34(+)(图5~7).病理诊断:肋间神经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右胸壁肿物2个月余"入院.查体: 右胸壁腋前线与第3肋交界处可触及约3.0 cm×2.5 cm×2.0 cm大肿物,质韧,稍活动,有触痛.临床诊断: 右胸壁纤维瘤,乳腺癌待排除.行肿块局部切除,手术见右胸壁胸大肌筋膜表面有2.5 cm×2.0 cm×2.0 cm大质硬肿物,与周围组织呈放射状粘连,无包膜,组织脆.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51岁,因"发现左腹股沟区肿块,伴左阴囊肿大10d"入院.体检发现:左侧阴囊肿大(约6.0cm×5.0cm×4.0cm),囊性,可及左睾丸及附睾增大,触痛明显,左精索增粗,直径约1.0cm,近左附睾精索内可触及一肿块(约2.5 cm×2.0cm×1.5cm),质硬,表面不平整,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无明显触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右胸壁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加剧1月伴疼痛于1996年11月入院。查体: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右侧胸壁腋中线第8~9肋处可见7cm×6cm的半圆形肿块,质硬、压痛、固定。胸部X线片及CT片均示右侧胸壁实质性肿块,局部肋骨破坏,右肺...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3岁.胸部CT见左侧胸壁肿块,最大直径约8.0cm.曾行穿刺,病理学检查找到小圆形恶性肿瘤细胞,考虑为原发性胸壁神经外胚层肿瘤.予全身化疗,方案为“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经2次化疗后,复查胸部CT见肿块较前明显缩小,但4次化疗后,胸部CT示胸壁肿块增大,且侵犯左肺上叶.PET-CT见肿块FDG摄取率增高( SUVmax5.3),未见其他脏器肿瘤转移表现(图1).2010年4月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范围为包括肿块在内的左侧第4~6肋骨,大小约10 cm×20 cm(图2),左肺上叶、纵隔淋巴结,以聚四氟乙烯片修补胸部缺损.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30岁.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上臂外侧一黄豆大小肿块,质硬,隆起皮面,无疼痛及触痛,曾于医院就诊,诊断为扁平疣,未予特殊治疗.半年前左前臂肿块隆起部分皮面不甚被锐器刮除,流血,当时未予重视及进一步治疗.近日发现原肿块逐渐增大,且生长较快,局部无红肿,伴间歇性疼痛,触痛明显.查体:左前臂中段外侧见0.5cm×0.5cm大小肿块,色暗紫,表面光滑,突出皮面,周围无红肿,触痛明显,Love 氏试验阳性.初步诊断:左上臂血管球瘤.门诊在手术显微镜下彻底切除肿块,术后病理论断:左上臂血管球瘤(图1).术后随访4个月,肿块未复发.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34岁。因"右胸壁肿瘤切除术后13年,复发1年"入院。患者13年前发现右侧胸壁肿块,无触痛,直径5cm,后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平滑肌肉瘤。1年前患者发现手术切口部位新发一小肿瘤,大小约花生米大小。1年来肿块缓慢增大,无疼痛,无皮肤破溃。患者后于上级某肿瘤医院进行诊治。胸部MRI检查显示右侧胸壁肿瘤,大小约3 cm×7 cm(图1)。建议穿刺活检。后行B超引导下穿刺,病理检查提示梭形细胞肿瘤。进一步行免疫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9岁,背部长有一咖啡色结节肿块20年,近5年来生长加速,因肿块明显长大.行走及劳动时不便而入院.有家族病史.查体:背部自第一胸椎两侧至腋后,下至尾骨尖,站立时瘤体坠至大腿后中段,瘤体表面及周围皮肤有巨大牛奶咖啡样色斑,外形呈狮臀状,瘤体背部宽30cm,臀部宽62cm,长96cm(见图1).X线片示背部脊柱无侧凸,肋骨无异常.入院诊断巨大背部神经纤维瘤病.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 cm×4 cm×4 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 cm×4.0 cm×5.0 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诊断:a)右第  相似文献   

18.
颗粒细胞肿瘤是一少见软组织肿瘤,源自神经鞘细胞(Schwann细胞),首由Abrikossoff于1926年描述,迄今文献上已约报道1000例.恶性颗粒细胞肿瘤首由Ravich于1945年作了描述,可能是最为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多数在局部或远处转移时才获确诊.作者报道了1例.病人系一48岁肥胖妇女,被发现左侧后外位胸壁有一肿块,约 8×8cm大小,活动,无压痛,自肩胛骨尖端伸向腋中线,未扪及淋巴结肿大.磁共振成像显示左胸壁肌层内软组织肿块,圆形,边界清,左腋淋巴结肿大,最大者0.9×1.0×1.2cm.切除活检示恶性颗粒细胞肿瘤,CT扫描示两腋淋巴结均肿大,肺无浸润,作肿块广泛切除,左腋窝探查发现9个淋巴结有转移灶,同时做了淋巴结清扫,术后顺利,给予胸壁放射和顺铂、阿霉素化疗.术后1年随访未见复发灶.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2017年7月17日因"头痈20 d,破溃半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大小约3 cm×4 cm肿块,触痛明显,皮色红,未予重视,后肿块溃烂。半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局部切开治疗,后局部病灶增大。既往糖尿病病史,糖化血红蛋白13.1%。查体:头顶创面大小约4 cm×5 cm,深度达1 cm,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头皮下约10 cm×5 cm空腔。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左腋窝及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左侧前胸部及腋窝见局部隆起,突出皮肤2cm,扪及大小约12cm-11cm包块,质软,波动感明显,边界清,活动度佳,无明显压痛、触痛.未扪及血管波动感。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