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使用白蚁诱杀盒(含氟虫腈)防治香榧树白蚁后,检测氟虫腈在香榧中的残留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香榧样品中的氟虫腈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香榧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5%~115.8%之间,相对标准差介于2.2%~15.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而香榧样品中氟虫腈残留量检出浓度低于0.001 mg/kg。结论使用诱杀盒防治白蚁后,香榧果实无毒、无氟虫腈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鸡蛋和“小众”禽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状况。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近年于江西市场上采样的159批市售鲜禽蛋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不同蛋种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状况。结果 159批样本中共检出35批仅含有4种化合物中的一种,且仅检出氟甲腈和氟虫腈砜两种代谢物,氟虫腈砜主要是鸡蛋和鹌鹑蛋检出,检出率12.6%,氟甲腈主要是鸭蛋检出,检出率9.4%。结论 鲜禽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远低于国内外限量,安全尚可,但整体检出的样本数依然提示出要密切关注家禽养殖圈杀虫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土壤中6种白蚁防治药物——吡虫啉、氟虫腈、虫螨腈、毒死蜱、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匀浆提取,经离心、NH2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浓缩、定容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所有农药在0.01~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相关系数r20.99;所有农药的方法检出限均低于10μg/kg;在0.050 0、0.167和0.500 mg/kg添加水平下,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3.0%~117.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4.4%。结论本方法简便,重现性良好,可用于土壤中吡虫啉、氟虫腈、虫螨腈、毒死蜱、氰戊菊酯、联苯菊酯6种药剂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比较用AOCA 2007.01方法、SPE方法、Lipono净化管提取法3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鸡蛋中氟虫腈残留量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分别采用AOCA 2007.01方法、SPE方法、Lipono净化管方法提取法3种不同的方法对鸡蛋进行前处理,以环氧七氯为内标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采用AOCA 2007.01方法、SPE方法、Lipono净化管提取法,氟虫腈的LOD在0.016μg/kg~0.026μg/kg,LOQ在0.054μg/kg~0.086μg/kg,氟虫腈在0.01μg/ml~0.5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均在77.0%~123.5%。结论 3种前处理方法均适用于鸡蛋中氟虫腈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张芳芳  洪雅青  张幸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211-2213
氟虫腈是以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为靶标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果业和家庭卫生。该文从动物实验、人类健康及环境危害3个方面就氟虫腈的毒性研究作一综述,探讨氟虫腈的毒作用机制,并提出目前评价氟虫腈对人类危害存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凝胶净化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气相色谱质谱法(GPC-GC/MS/MS)对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亚砜、氟虫腈砜农药残留量进行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后采用QuECHRS萃取包净化,用SH-Rxi-5il MS(30 m×0.25 m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用本法测定,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亚砜、氟虫腈砜色谱峰得到很好的分离,在0.01μg/ml^0.5μg/ml浓度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9,方法检出限均为0.003 mg/kg,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9%~116%,相对标准偏差在1.10%~7.22%。结论该方法实现了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检测的自动化、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分析,能够满足目前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试台湾乳白蚁和黑胸散白蚁在6种白蚁防治药剂处理土壤中的穿透能力,确定其穿透阈值。方法参考2011年《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第3部分:农药土壤处理预防白蚁。结果台湾乳白蚁在药物土壤屏障中的穿透阈值分别是吡虫啉80 mg/kg、毒死蜱5 mg/kg、氰戊菊酯220 mg/kg、联苯菊酯40 mg/kg、氟虫腈1 mg/kg、虫螨腈1 mg/kg;黑胸散白蚁在药物土壤屏障中穿透阈值分别是吡虫啉15 mg/kg、毒死蜱60 mg/kg、氰戊菊酯60 mg/kg、联苯菊酯10 mg/kg、氟虫腈1 mg/kg、虫螨腈1 mg/kg。结论不同种类的白蚁对同一白蚁防治药剂的反应不同,甚至差距较大。药剂对白蚁的驱避性具有相对性,与浓度有关。对白蚁的预防效果,联苯菊酯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0.25%氟虫腈.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毒力传递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进行毒力传递试验。结果氟虫腈:氟铃脲=1∶50时,50和100 mg/L浓度下对苏州乳白蚁的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3次;0.25%氟虫腈.氟铃脲粉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接触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结论 0.25%氟虫腈.氟铃脲的复配剂在室内试验中对苏州乳白蚁具有较强的毒力传递能力,能够有效的防治苏州乳白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混配药剂,研究虫螨腈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虫螨腈与氟虫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h后虫螨腈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1.211 mg/L,氟虫胺为16.143 mg/L。氟虫胺∶虫螨腈为5∶1、20∶1和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059、154.158和155.829,有增效作用;氟虫胺∶虫螨腈为10∶1、30∶1、1∶1、1∶5和1∶20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0、116.758、100.753、119.261和82.584,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虫螨腈和氟虫胺的混配剂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9种不同种类的灭蟑毒饵的不同浓度对美洲大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方法采用GB/T13917.7-2009方法进行实验室试验,9种原药分别为茚虫威、氟蚁腙、氟虫腈、除虫脲、氟虫脲、乙酰甲胺磷、吡虫啉、硼酸、灭幼脲,每种毒饵原药含量设定为0.1%、0.5%、1%3个浓度梯度,测定结果统计标准按死亡为统计,针刺击倒虫体有反应不记在死亡率范围内。结果吡虫啉、硼酸、灭幼脲3种不同浓度的灭杀效果较差,0.1%、0.5%和1%氟虫腈对美洲大蠊成虫和若虫(IV~VI龄)灭杀效果最好,0.1%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成虫的LT503 d,LT704 d,LT905 d,0.5%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成虫的LT503 d,LT704 d,LT905d,1%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成虫的LT502 d,LT703 d,LT904 d;0.1%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若虫的LT503 d,LT704 d,LT905 d,0.5%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若虫的LT502 d,LT703 d,LT905 d,1%氟虫腈毒饵对美洲大蠊若虫的LT502 d,LT703 d,LT904 d。结论通过筛选不同种原药及浓度梯度对比试验,得出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灭杀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的药效。方法采用滤纸法了解接触毒性,采用滤纸法和木块法了解驱避性,采用木块法了解选择取食和强迫取食毒性。结果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有一定的致死作用。同时,在较高浓度下,氟虫睛对黑胸散白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性。结论可使用50mg/L及以下浓度的氟虫腈防治黑胸散白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室内条件下,几种杀虫剂对家蝇及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的毒力。方法点滴法。结果阿维菌素对家蝇成虫的毒力最强,LD50为0.004μg/♀,阿维菌素对家蝇的毒力分别为氟虫腈、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茚虫威与虫螨腈的3.0、3.5、13.8、30.0、40.0倍。药剂对德国小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对德国小蠊的毒力最强,LD50为0.004μg/♂,其次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LD50分别为0.005、0.009μg/♂,而多杀菌素、茚虫威与虫螨腈毒力相对较差。氟虫腈对家蝇的毒力分别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虫螨腈与茚虫威的1.3、2.3、30.0、102.5、692.5倍。结论这些杀虫剂对家蝇及德国小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虫螨腈在〈300 mg/kg浓度时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其对白蚁的毒性由本身的施用浓度决定。外界环境(如pH值、有机碳含量、土壤粘性等)也会影响虫螨腈对白蚁的毒性。此外,白蚁的品种、品级也会影响其对虫螨腈的耐受性。高浓度的虫螨腈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会比较长,但在模拟施工条件下关于虫螨腈持效期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虫螨腈可以通过复配或其他方式来达到很高的增效目的。虫螨腈会在一些白蚁群体中进行横向传递。建议利用虫螨腈驱避性小、复配有增效及在白蚁群体中可横向传递的特性来制作白蚁饵剂系统控制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通过比较PSA柱、石墨化碳/NH_2柱、中性氧化铝柱、Qu Ch ERS净化管4种小柱,对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的吸附和净化情况,选取PSA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在5μg/L~100μ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氟虫腈和溴虫腈的回收率分别为93.1%~99.2%和97.4%~100.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5%~8.6%、2.8%~6.1%,检出限为1.0μg/kg~2.0μg/kg,定量限为3.0μg/kg~6.0μg/kg。应用该方法对90份蔬菜样品进行分析,检出2份阳性样品。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LOD均符合残留分析要求,具有简便、准确、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蔬菜中氟虫腈和溴虫腈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残杀威、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氟虫腈等杀虫剂的抗药性。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果酱瓶药膜法。结果 KT50最短为高效氯氰菊酯(19 m in),最长为氟虫腈(>120 m in)。从低到高按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三氟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氟虫腈顺序排列。氟虫腈抗性系数>30,属高抗;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为6.30,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为3.69,已产生抗药性;残杀威抗性系数<2,但24 h致死效果下降率达46.67%,说明亦产生抗药性。乙酰甲胺磷的抗性系数为1,致死效果下降率较低。结论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较敏感,提示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可考虑优先使用,同时应减少氟虫腈、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的使用量,慎用残杀威,有计划地交替、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浓度的氟虫腈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药效和连锁药效,确定氟虫腈在饵剂中的合理浓度。方法通过健康成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接触测定对成虫的毒性传递,通过健康若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的排泄物接触测定对若虫的毒性传递性。结果氟虫腈饵剂的浓度为0.04%、0.03%、0.02%、0.01%、0.005%、0.002 5%时,60 h内试虫平均死亡率均可达100%,LT50分别为6.74、6.99、7.25、7.84、13.48、16.61 h,饵剂浓度越低,杀灭速度越慢。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05%时,德国小蠊成虫二次中毒死亡率10 d内可达100%,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德国小蠊若虫二次中毒死亡率5 d内可达100%。结论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即有理想的灭治效果和二次传毒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蚁防治土壤处理产品的风险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白蚁防治的主要农药品种,首次对白蚁防治土壤处理产品在最高和最低使用剂量下对地下水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并对施药者和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初步探讨。通过评估发现大多数产品在正常使用下的风险可以接受,而氟虫腈乳油对地下水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氟虫腈、依维菌素和高浓度下使用毒死蜱对施药者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毒死蜱在室内使用对居民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建议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并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了蔬菜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砜和氟虫腈亚砜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用乙腈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高速离心后,提取液经QuChERS净化管净化,过0.22μm滤膜,经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含5mmol/L乙酸铵)做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测模式(ESI-)和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 在蔬菜基质中,被测物在1.0 μg/L~100 μg/L内相关系数均>0.999,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7.8%~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7%,检出限为0.02μg/kg~0.10μg/kg,定量限为0.06μg/kg~0.30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蔬菜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4种杀虫剂配制的毒饵对黑翅土白蚁的防治效果,为控制黑翅土白蚁的危害提供新的手段。方法将阿维菌素、氟虫腈、灭蚁灵和吡虫啉4种药剂分别配制成1%和0.2%的毒饵,每袋毒饵包3g,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出的最佳毒饵应用技术,进行林间诱杀药效试验。结果用药后4周1%氟虫腈与0.2%阿维菌素毒饵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33%和91.3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用药4周后,在1%氟虫腈和0.2%阿维菌素毒饵试验区出现白蚁巢穴死亡指示物——鹿角菌,进一步证实了1%氟虫腈和0.2%阿维菌素毒饵的防治效果。结论 1%氟虫腈毒饵和0.2%阿维菌素毒饵可用于林地黑翅土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研究氟虫腈粉剂对散白蚁的毒性传递性。方法采用NY/T 11532-2006测定强制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采用模拟现场试验测定选择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结果强制性接触时,0.02%、0.06%、0.10%、0.25%、0.50%氟虫腈粉剂的毒性传递级数分别为1、1、2、2、3;选择性接触时,喷粉处理白蚁的数量占群体的比例≥4%,且氟虫腈粉剂浓度为0.1%~0.5%时,毒性能有效传递到2 m外的个体。结论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毒性传递性,强制性接触时,浓度越高,毒性传递的级数越高;选择性接触时,氟虫腈粉剂的最佳浓度在0.1%~0.5%之间,且喷粉处理的白蚁数量不宜低于群体数量的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