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等血瘀证的准确治则。观察124例血瘀证患者,与28例正常中老年作对照,以分析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PAI)的活性改变与临床病证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79例)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PA活性显著降低,PAI活性显著升高(P均<0.05);急性心肌梗塞组(15例)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PA活性高于其1.5倍,而PAI活性也明显增高(P均<0.05);恶性肿瘤组(30例)血浆tPA活性高于对照组1倍以上(P<0.05),而PAI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PAI活性增高,纤溶活性普遍下降,血液趋于凝滞,临床应行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tPA和PAI的变化较复杂,随病程进展,在较短的时间后,纤溶功能下降需以较大灵活性辨证论治,随时更改药方。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PA活性明显增高,纤溶功能亢进,血粘度下降,对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全身转移有促进作用,故中医治疗应慎用活血化瘀攻法而应以扶正祛邪为治则,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包被涤纶和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对表面血小板黏附影响的体内和体外实验.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国家211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组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蛋白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涤纶材料和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实验用材料涤纶B型(苏州华明织带有限公司),膨体聚四氟乙烯(美国Gore&Associates公司).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和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融合蛋白由实验室制备.手术分离兔股动脉,夹闭股动脉两端,间隔>6 cm,用眼科剪剪开0.3 cm左右的纵口,用生理盐水将血管内的血液冲洗干净,然后放入经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组)或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蛋白组)包被处理的两种材料膜片.空白对照组进行手术放入未经处理的两种材料膜片后血管缝合,不予以任何处理.通过体内和体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和对机体内血小板黏附的影响.结果纳入大耳白兔7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在涤纶材料的实验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蛋白组和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组血小板在材料表面黏附数目低于空白对照组,减少了大约76.4%,42.3%(分别为4.3×109L-1,10.5×109L-1,18.2×109L-1,χ2=20.15,P<0.01).在聚氯乙烯材料的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蛋白组和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组血小板在材料表面黏附数目低于空白对照组,减少了大约74.8%,34.1%(分别为3.1×109 L-1,8.1×109 L-1,12.3×109 L-1,χ2=22.65,P<0.01,0.05).②在体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材料的实验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蛋白组血管血小板沉积明显少于谷胱苷肽硫基转移酶蛋白组和空白对照组[涤纶材料分别为(83.04±19.56)×109L-1,(154.68±21.95)×109 L-1,(215.87±85.13)×109 L-1;(110.25±35.23)×109 L-1,(195.32±54.76)×109 L-1,(210.77±72.48)×109 L-1,P<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可抑制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具有特异的溶栓作用,可以用于防治生物材料的细菌黏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栓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脑血栓血瘀证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和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结果:脑血栓血瘀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纤溶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指标有明显差异。患者血浆tPA〔(1.31±0.47)kU/L〕明显低于对照组〔(1.89±0.50)kU/L〕,而PAI和GMP140〔分别为(8.75±2.32)×103AU/L和(27.85±8.60)μg/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1±1.67)×103AU/L和(13.31±3.42)μg/L〕。结论:脑血栓血瘀证的发病与纤溶功能减退及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来源,基本结构及在纤溶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并对其对与缺血发表离卒中的发生,发展和恢复的关系以及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高艳玲  谢林金  汪洋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066-2068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Ⅰ(PAI-Ⅰ)功能紊乱,以及这两个指标与血脂、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住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临床类型分为SAP组、UAP组、AMI组、OMI组,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t-PA、PAI-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结果:(1)健康对照组t-PA高于各型冠心病组(P<0.05),AMI组t-PA低于其余各型冠心病组(P<0.05);健康对照组PAI-Ⅰ低于各型冠心病组(P<0.05),AMI组PAI-Ⅰ高于其余各型冠心病(P<0.05)。(2)t-PA与IAI呈正相关,与TC、TG、LDL呈负相关;PAI-Ⅰ则与IAI呈负相关,与TC、TG、LDL呈正相关。(3)各病例组t-PA于治疗后有所升高,PAI-Ⅰ于治疗后有所下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纤溶功能紊乱,且以急性期为重,并且纤溶功能紊乱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在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和60例同期住院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t-PA活性明显减低,PAI活性显著增高(P均<0.01)。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平衡失调,故检测其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可作为脑梗死诊断与治疗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世德  陶新智  伍伟锋 《临床荟萃》2004,19(13):724-726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PAI 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t PA和PAI 1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CHF患者血浆PAI 1含量增高随心功能恶化而愈加明显。结论 CHF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下降 ,可用血浆t PA、PAI 1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机械瓣膜置换后的抗凝治疗一直是困扰心血管外科医生的难题,因此研制一种不需终生抗凝的机械瓣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观察明胶涂层涤纶片(Dacron片)携带组织型纤溶酶源激活因子(tPA)基因左心房局部定位转移对兔左房血纤溶活性的影响,为tPA基因瓣膜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4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转基因组左心耳植入携带tPAcDNA的明胶涂层的Dacron涤纶片;载体对照组左心耳植入携带载体DNA的明胶涂层的Dacron片,空白对照组左心耳植入不携带任何基因的明胶涂层的Dacron片.术后3,14 d取心肌组织,RT-PCR检测左房局部心肌组织tPAmRNA转录水平,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外源性tPA蛋白表达:术后3,14 d取兔左房血和外周静脉血,底物发色法检测其tPA活性.结果与结论:术后3,14 d,RT-PCR可检测到局部心肌tPAmRNA表达,Wesfern-Blot可检测到tP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见阳性心肌细胞胞浆呈黄褐色,术后3,14 d,转基因组左房血tPA活性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5).3组术后外周血tPA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使用明胶蛋白涂层方法能够将tPA基因成功的转移到左心房,使之在局部持续表达、分泌有活性的tPA蛋白,从而使左房血纤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去卵巢大白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组血浆t-PA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AI为9.7±1.2AU/ml,去卵巢组PAI为7.8±1.9AU/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去卵巢组血浆中PAI降低,可能与卵巢激素的减少有关。卵巢激素会促使PAI合成并释放增加,这可能是服用雌激素等避孕药者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浸润和转移是结肠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其中肝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涉及瘤细胞穿越细胞外基质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职工体检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前肽(propeptid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p)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浓度、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的厚度(carotid arteri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流速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8例(年龄40~60岁)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的体检者,按年龄分为高年龄组(≥50岁)、低年龄组(&;lt;50岁)。分别进行血浆vWF,vWFpp,tPA,PAI-1浓度,血糖,血脂检测,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颈动脉IMT与血流速度的检测。结果:低年龄组平均IMT(0.71&;#177;0.09)min,平均血流速度(44.4&;#177;13.2)cm/s与高年龄组平均IMT(0.82&;#177;0.10)min,平均血流速度(32.8&;#177;9.2)cm/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36,P&;lt;0.01;t=3.092,P&;lt;0.05);高脂血症者tPA浓度[(23.8&;#177;16.5)μg/L]高于血脂正常者tPA浓度[(9.4&;#177;8.0)μg/L,t=2.690,P&;lt;0.05],高血压者PAI-1浓度[(93.3&;#177;15.8)μg/L]高于血压正常者PAI-1浓度[(82.94-5.2)μg/L,t=2.578,P&;lt;0.05],糖尿病者vWFpp水平[(7334-220)μg/L]高于正常者vWFpp水平[(571&;#177;176)μg/L,t=2.089,P&;lt;0.05];vWF与胆固醇,vWFpp呈正相关(r=0.374,r=0.385,P&;lt;0.05);vWFpp与血糖呈正相关(r=0.469,P&;lt;0.05)。与tPA,PAI-1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509,r=0.527,P&;lt;0.01)。结论:vWF,vWFpp均可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vWFpp与机体纤溶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自身免疫介导并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起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显著特征,血液、造血系统受损较常见,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1]。SLE可以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并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发生血栓或  相似文献   

16.
以40例亚急性期、恢复早期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分析康复训练后即刻及3周后纤溶活性的变化。2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为:康复治疗后即刻、康复后3周与康复前相比,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分别提高30%和12.6%,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与激活物比值降低,纤溶活性增高(P<0.01),并高于对照组(P<0.01)。康复训练可部分逆转脑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异常改变,提高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7.
18.
用底物显色法测定了29例隐匿性冠心病病人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活性水平,结果发现隐匿性冠心病病人的t-PA,PAI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P〉0.05),提示血液中t-PA,PAI的活性异常仅是冠心病病人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于维持机体内纤溶和凝血两个系统的平衡、防止血栓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从t-PA分子的结构特征、生理作用机制、代谢调节以及血液中t-PA浓度变化在临床上的意义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t-PA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观察50例各期高血压病病人的纤溶活性,发现高血压病Ⅲ期病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低于Ⅰ,Ⅱ期病人,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