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1988~1994年收治的50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早期诊断依据和临床监测指标,强调治疗原发感染灶、清除细菌和毒素的危害、恢复足够的有效血容量、保证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流灌注、保护休克的细胞和器官的治疗原则;重视有效扩容、积极手术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和保护细胞药物,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补液升温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烧伤休克是烧伤后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引起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和细胞代谢紊乱的结果。烧伤早期休克的复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面积烧伤救治的成功率,而体液复苏是休克治疗的关键,其直接影响着休克的纠正,组织灌注关系到脏器功能的维持。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对早期烧伤休克病人采用升温补液的方法进行体液复苏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近来,在休克及与休克相关的疾病治疗中,蛋白酶抑制剂(PI)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过去仅靠生物合成的PI能够化学合成、大量生产后,PI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治疗休克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组织脏器的有效血液灌流,维持脏器组织细胞的功能,预防并治疗脏器功能不全,特别是多脏器衰竭(MOF)。尽管PI对循环系统的直接作用很小,但它在防治脏器功能衰竭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休克治疗中的重要药物。休克后发生MOF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休克后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可并发重症感染及感染性MOF。平泽搏之等在大鼠出血性休克实验中  相似文献   

4.
小儿难治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症休克、败血症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的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每年全球多达100多万人因此综合征而死亡,也是医院ICU中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累及多脏器,治疗困难,严重威胁患儿生命。Bone将难治性休克定义为休克持续1h以上的失代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关键问题。方法 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积极抗休克、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动脉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加强抗感染、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15例术毕清醒拔除气管内插管,9例送入监护室继续抗休克治疗,其中2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死亡。结论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有效的液体复苏,维持血压平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均是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休克是以突然发生的低灌注导致广泛组织细胞缺氧和重要脏器官严重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休克的基础是全身氧供与氧需之间失常,低灌注是诊断休克的关健。由于对休克本质认识的加深、对循环要素了解的深入、多种治疗仪器的普及、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和心理护理的开展,休克的监护亦有了开拓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沈文律  杜成友 《华西医学》1997,12(2):229-232
本文报告了治疗外科感染性休克合并MOF41例经验,关键在于尽早治疗休克;清除原发灶,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包括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纤延酸中毒,抗凝治疗,扩血管药物等,支持内脏功能,丹参注射液是一个安全有效的DIC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8.
休克:整个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呼吸,循环系统等主要脏器和细胞功能严重障碍过程,集中表现体内血容量和有效血容量减少,重要器官和组织循环障碍,如抢救不及时有效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9.
用地塞米松、山莨菪碱治疗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观察半量联合用药防治再灌注损伤的效应。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于再灌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丙二醛、Mg^2+、酸性磷酸酶和乳酸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治疗组间无差异。证实:再灌注时大量产生的氧自由基造成的生物膜损害是休克细胞发生不可逆改变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共同机制。半量地塞米松联合半量山莨菪碱能有效地防治重度失血笥休克后扩容再灌注导  相似文献   

10.
烧伤休克是烧伤后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引起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和细胞代谢紊乱的结果[1].烧伤早期休克的复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面积烧伤救治的成功率,而体液复苏是休克治疗的关键,其直接影响着休克的纠正,组织灌注关系到脏器功能的维持.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对早期烧伤休克病人采用升温补液的方法进行体液复苏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新生儿休克33例,死亡25例。8例尸解均有多脏器严重病理损害。探讨了新生儿休克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依据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治疗外科感染性休克合并MOF41例经验,关键在于尽早综合治疗休克:清除原发病灶,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包括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纤延酸中毒,抗凝治疗,扩血管药物等;支持内脏功能。丹参注射液是一个安全有效的DIC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3.
第2讲 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本洁 《临床荟萃》1997,12(5):236-240
休克是常见的临床各科的急症,它是造成病死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内外对于休克都进行大量研究,近年来在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卓越的进展.了解与熟悉这些进展,对于提高休克的诊断与治疗密切相关.1 休克的概念1.1 何谓休克 休克是以微循环(血流与淋巴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发生系多种病因,然而不论哪种病因,所发生的休克共性改变为组织脏器缺血,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末梢循环不良,休克为全身性改变,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休克也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常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休克是NICU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感染、创伤、低血容量、心源性、过敏性等)引起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并直接或间接导致重要脏器广泛细胞受累为特征的综合征,是NICU主要危重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现对我院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临床诊断的86例新生儿休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地塞米松、山莨菪碱治疗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观察半量联合用药防治再灌注损伤的效应。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于再灌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丙二醛、Mg”、酸性磷酸酶和乳酸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治疗组间无差异。证实:再灌注时大量产生的氧自由基造成的生物膜损害是休克细胞发生不可逆改变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共同机制。半量地塞米松联合半量山莨菪碱能有效地防治重度失血性休克后扩容再灌注导致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避免了单一全量用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休克是以突然发生的低灌注导致广泛组织细胞缺氧和重要脏器官严重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休克的基础是全身氧供与氧需之间失常,低灌注是诊断休克的关健。由于对休克本质认识的加深、对循环要索了解的深入、多种治疗仪器的普及、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和心理护理的开展,休克的监护亦有了开拓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休克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以及休克发病机制分子基础的研究 ,人们对抗休克药物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休克的药物治疗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目前用于治疗休克的药物简要综述如下。1 血管活性药物1.1 血管扩张剂1.1.1 静脉扩张剂 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 ,其扩张周围静脉 ,使血回流减少 ,左室舒张末压及左室容量降低 ,前负荷减轻。1.1.2 动脉扩张剂 ①钙离子阻断剂 :在休克状态下 ,细胞钙离子流入细胞内 ,引起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 ,进一步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及细胞膜细胞器损伤 ;它能阻断这一通路来达到治疗目的 ,并对心脑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了2001年12月-2004年12月间抢救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79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难以控制的急性出血和继发出血,2例死于脏器功能衰竭(MSOF),3例在术中出现心脏停搏,复苏无效;转送入院69人。结论 快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对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休克是指严重感染患者在经过积极液体复苏治疗后仍存在无法解释的急性循环衰竭的表现,动脉血压低于90mmHg。或比基础血压降低超过40mmHg。由于血压下降脏器灌注的自动调节丧失,脏器灌注则线性依赖于动脉血压。为了维持足够的动脉血压和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临床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稳定,常用药物有:多巴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总结1995年3月至2001年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7例,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修改后的方案主要是及时、快速、充分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结果:采用新方案明显缩短了休克的纠正时间,降低了血浆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减少了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论:修改后的复苏方案显著提高了复苏效率,有助于减少或消除MODS诱因,可显著降低MODS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