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肠杆菌科菌产ESBLs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耐药特点。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8年1月~2008年12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肠杆菌科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分离出的肠杆菌科菌561株,其中产ESBLs株329株,占肠杆菌科菌的58.6%,产ESBLs肠杆菌科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其次为阿米卡星。结论本地区产ESBLs肠杆菌科菌检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可作为经验性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变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用K-B法作体外耐药监测。结果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居首位,大肠埃希菌次之;5年中,3种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由2000年16.5%上升到2004年32.4%,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 s)的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现状。 方法 用VITEK3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和 GNS- 5 0 6药敏卡进行 ESBL s检测和药敏试验。 结果 在 2 7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 ,共检出产 ESBL 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阿斯布肠杆菌和臭鼻克雷伯菌 3 8株 ,总检出率为 13 .97% ,以重症监护病房 ( ICU )的分离率为最高 ( 3 3 .3 3 % ) ;产 ESBL s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 ESBL s菌 ( P<0 .0 1) ,且多重耐药性显著 ,但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 s的细菌种类较多 ,耐药性严重 ,临床实验室应重视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 ESBL s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4.
二种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产ESBLS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酶药物耐药问题日益增多,随着三代头孢的普遍使用,产ESBLS细菌的不断产生,给诊治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医师用药习惯的不同产生耐药和ESBLS细菌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山区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山区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细菌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法. 结果 244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89株,总产酶率为36.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 结论 产ESBLs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经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对产ESBLs菌应进行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产CTX-M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其相关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阳性率、耐药性以及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并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亚型。结果检测菌株中ESBLs阳性56株,阳性率为44.4%;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质粒接合试验证实,CTX-M型ESBLs介导的耐药可以水平转移;产ESBLs阳性菌株中有48株扩增到CTX-M型耐药基因,其中CTX-M-3型11株,CTX-M-9型7株,CTX-M-14型25株。结论产CTX-M型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以CTX-M-14型为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目前治疗产ESBLs细菌最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某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菌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持续高产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方法]用改良三维法对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2年2~12月从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248株肠杆菌科菌进行ESBLs和持续高产AmpC酶检测,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24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的72株,占29.03%;产AmpC酶的26株,占10.48%。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85.29%~94.12%(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氨曲南除外);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的交叉耐药性最高,分别达到76.47%、88.24%、85.29%;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流行率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对江汉平原4所大中型医院2000-2008年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分离率及耐药性变化,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8928株中共分离出产ESBLs菌株3817株,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从2000年的17.34%增加到2008年的67.03%,检出率上升明显;产ESBLs肠杆菌科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产ESBLs肠杆菌科66.34%和27.67%;菌株检出来源主要尿液和痰标本;除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外,产ESBLs菌对其他类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耐药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均95.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高达83.8%和75.5%;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42.7%~66.6%,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仍98.0%。结论产ESBLs细菌检出率及耐药率近年大幅上升,应高度重视ESBLs检测,控制其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己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随着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己成为院内外感染的重要病原菌。ESBLs主要是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尤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代表^[1]。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1)
目的调查和分析急性前列腺炎(AP)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120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尿液或前列腺液,对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其中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1株,检出率为67.5%,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69.1%,革兰阳性菌17株占21.0%,真菌3株占3.7%;共检出1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52.4%,检出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6.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均达到1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等药物较敏感。结论导致AP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耐药性较高,在AP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产ESBLs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间,确认为阴沟肠杆菌感染及产ESBLs菌株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73株阴沟肠杆菌各科室的感染以呼吸科最高,产ESBLs株以痰标本最高,产ESBLs株和非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非产ESBLs株对头孢吡肟均未见耐药,产ESBLs株对头孢吡肟部分表现耐药,产ESBLs和非产ESBLs株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耐药。结论阴沟肠杆菌为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产ESBLs株检出率较高,耐药性增加,临床应依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和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和携带耐药基因型.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临床分离CRE菌株,对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应用PCR技术筛选bla KPC 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bla CTX-M、blaSHV、... 相似文献
1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与耐药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医院感染和耐药现状. 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确证试验检测医院感染病例中产ESBLs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产ESBLs菌和不产ESBLs菌的耐药率并加以比较. 结果 12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共41株,产酶率为32.8%,产酶株均为大肠埃希菌(1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5株),耐药表型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 结论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临床细菌室应对产ESBLs菌进行规范化地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肠杆菌科产AmpC酶的研究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耐药性,然后用多重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106株肠杆菌科中PCR检出AmpC酶阳性为35株(33.02%);药敏结果中,35株产酶株有34株对头孢西丁耐药,1株中度敏感;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68.5%和97.1%。结论 在弗氏柠檬酸杆菌发现质粒介导的新AmpC酶;耐药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监测从我院患者中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耐药性。方法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并应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从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到的74株阴沟肠杆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40.5%~91.8%),且分离到ESBLs及AmpC酶分别为31株(41.89%)和10株(13.5%),两种酶同时存在者为6株(6.1%),总产酶株47株,占63.5%。而亚胺培南却对74株阴沟肠杆菌均敏感。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酶和AmpC酶阴沟肠杆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菌株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和持续高产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用改良三维法对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 0 0 2年 2~ 12月从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 2 48株肠杆菌科菌进行ESBLs和持续高产AmpC酶检测 ,用K 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 2 4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 ,产ESBLs的 72株 ,占 2 9 0 3 % ;产AmpC酶的 2 6株 ,占 10 48%。产ESBLs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 85 2 9%~ 94 12 % (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氨曲南除外 ) ;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的交叉耐药性最高 ,分别达到 76 47%、88 2 4%、85 2 9% ;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 [结论 ]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2000年以来各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质量合格文献,文献中的数据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菌株进行归类、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筛选文献68篇,经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分别增长了18.4%、18.8%,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与产ESBLs检出率增加密切相关,而非产ESBLs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2005年来有增长趋势。结论 2000-2008年我国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耐药率的增长可能主要由产ESBLs菌的流行所致,其次同非产ESBLs菌耐药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5)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为临床治疗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临床分离的27株肠杆菌科细菌,运用VITEK-2药敏试验复合板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ESBLs基因blaCTX、blaTEM和blaSHV;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ESBLs的主要基因亚型。结果27株肠杆菌科细菌均呈现多药耐药性,其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40.7%~100.0%;PCR扩增出18株细菌携带2种以上ESBLs基因,6株携带1种ESBLs基因,有3株细菌未检测到ESBLs基因;ESBLs基因亚型主要为blaCTX-M-3、blaTEM-1和blaSHV-12。结论医院多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基因较普遍,其主要亚型为blaCTX-M-3、blaTEM-1和blaSHV-12。 相似文献
20.
下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初筛,选择出可疑产酶菌株,然后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菌株,以复合纸片法检测产ESBLs菌株,以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结果在下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初筛为耐药菌株的242株细菌中,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细菌分别为21、110、6株,总检出率分别为8.7%、45.5%、2.5%,其中阴沟肠杆菌AmpC酶检出率最高,为42.1%,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最高,为64.5%.结论及时准确地检测产AmpC酶和(或)ESBLs细菌,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提供依据,能早期治疗并控制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