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该疗法对患者经颅多普勒及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行小针刀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对照组行双侧风池穴及颈部夹脊穴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等指标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其总体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症状与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9%,显著优于对照组(85.1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提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单纯针刺治疗效果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当归注射液肌肉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2个疗程后(共治疗20次)评定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注射液与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与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观察其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液流速,同时观察体征、症状的改变状况,通过统计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川芎嗪组在改善体征、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上均显著优于香丹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的治疗效果较香丹注射液好.  相似文献   

5.
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求颈性眩晕的病因,确立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针刺穴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手法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每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70%,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30%和60%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手法加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项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眩晕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能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圣愈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治疗前,P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眩晕、颈枕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增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9.
张艳 《中外健康文摘》2012,(30):277-278
目的观察运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8例,并与常规颈部夹脊穴针刺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扳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两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活血通络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肘托式旋转定位扳法结合针刺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太阳、颞后线、颈夹脊等;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同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10.0%,总有效率70.0%。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突出,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肘托式旋转定位扳法结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从三个临床中心,以颈性眩晕的各项症状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运用三部推拿法、常规推拿法及尼莫地平对27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疗程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及比较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变化。[结果]三部推拿法、常规推拿法及尼莫地平等三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其症状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差值三部推拿组优于其余两组,常规推拿组优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部推拿法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优于常规推拿组和尼莫地平组;三部推拿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部推拿法可以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其整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法和尼莫地平,且起效更快。同时,三部推拿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改善效果更加显著,所以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与传统西药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72例,随机分为针刺+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组和西药传统疗法对照组,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TCD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DHI评分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治疗组TCD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供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2例,分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均连续治疗二周,比较2组眩晕患者中医病症疗效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73.8%优于对照组42.5%(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优于对照组85%(p<0.05).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眩晕纳入标准且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2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西比灵胶囊及叶酸片,疗程均为21天.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变化.结果 临床疗效:针刺治疗VBI性眩晕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①中医症候:两组中医症状、体征均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O.05).②针刺组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上,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组对平均血流速度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治疗VBI性眩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治疗)49例与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治疗)45例,通过3~7 d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得到缓解程度不同,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5/4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细辛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7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其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旋颈试验、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温针灸对CSA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多普勒仪检测技术研究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颈性眩晕症患者319人,其中120例采用针刺治疗法(针刺组),99例采用手法治疗(手法组),100例未做任何治疗(对照组),应用多普勒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针刺与手法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有明显改变,血管阻力的波动指数(PI)下降,血流速度增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和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