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随访调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探讨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本科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行经后路显微微创神经减压术手术治疗,随访时评估患侧上肢有无麻木胀痛、无力、持物不稳、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或肌肉萎缩以及颈部疼痛、僵直的情况,并记录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所有48例患者中,优22例,良16例,可6例,差4例。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至少与适应证的选择、神经根压迫的程度、手术技巧及术后康复锻炼有关。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减压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0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8个月(5-84个月),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26个月(5-79个月),年龄分组为大于55岁组和小于55岁组;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R=0.544),术后1个月76例前路手术患者,61例有改善;30例后路手术患者27例有改善,最后1次随访前路57例改善,后路21例有改善,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症状时间和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白瑞军  韩德韬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4):289-292,30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T2WI髓内高信号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MRI-T2WI髓内高信号不同分为MRI-T2WI无髓内高信号、髓内高信号模糊境界不清、髓内高信号明亮清晰境界清楚3组进行研究,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脊髓压缩比进行比较,随访时给予术后JOA评分并计算术后改善率,探讨髓内高信号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 57例患者中34例(59.65%)出现髓内高信号,其中髓内高信号模糊境界不清者18例,髓内高信号明亮清晰境界清楚者16例。脊髓型颈椎病不伴髓内高信号或伴髓内高信号模糊境界不清的患者术后改善率较高,手术效果较好;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高信号明亮清晰境界清楚的患者术后改善率较低,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脊髓受压比例及髓内高信号等多种因素相关,MRI-T2WI髓内高信号对患者的手术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老年组中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X^2=49.07,P〈0.01);有效率(X^2=5.03,P〈0.05)、优良率(X^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PLDD治疗16例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及优良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5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8.54%、34.82%、41.09%和47.57%.优良率分别为31.3%、37.5%、37.5%和56.0%。随访24个月者11例,改善率为46.56%,优良率为54.4%。结论:PLD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对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经复查原始X线颈椎侧位片,并按照颈椎管矢状中径与颈椎体矢状中径比值法进行重新测量。其中手术患者24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16例。结果 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3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随访3例中,有2例加重,再行后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后路手术随访6例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因前方巨大间盘突出并骨化,再行前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另1例术后部分改善。结论 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可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骨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36例,占90%。术后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植骨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CSEP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评分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 T2相有无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将56例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无高信号组及有高信号组,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8d行胫后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SEP检查.结果 56例病人中21例(37.5%)手术前MRI显示有异常高信号(ISI).(1)手术前有MRI T2相高信号 (ISI)组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及尺神经CSEP较无MRI T2相高信号(ISI)组潜伏期略长、波幅略小,但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手术后CSEP潜伏期及波幅改善值两组 t检验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有无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有高信号患者同样可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同组织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切除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取出间盘周围的绀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绀化染色。将染色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个(45%)突出间盘周围的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组与无炎症组患者在病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炎症反应与颈椎不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部分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2)颈椎不稳定可能是造成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3)慢性炎症因素可能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骨错缝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临床中医手法诊治颈椎病提供思路。方法 :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无颈椎病组受试者73例(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曙光医院研究生和进修生及部分社区人员),男18例,女55例,平均年龄(45.99±11.47)岁。对两组受试者的颈椎开口位X线片进行寰枢关节位置关系观测,比较两组中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发生率的差异性,并对两组寰枢关节骨错缝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无颈椎病组相比,颈椎病组患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发生率高达81.38%(271/333),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且颈椎病组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分型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单纯平移错缝占50.55%(137/271),单纯旋转错缝占7.01%(19/271),平移合并旋转错缝占42.44%(115/271)。结论 :寰枢关节骨错缝是各型颈椎病常见X线征象,且寰枢关节骨错缝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临床应重视寰枢关节骨错缝分型的研究,并按照不同临床分型,对寰枢关节进行定性、定点、定向手法矫正,将对颈椎病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颈椎病患者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负性心理的改善情况,探讨颈椎病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行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85例患者术前术后抑郁、焦虑心理状况.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负性心理,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满意.12例(14.12%)患者术前出现明显的抑郁,21例(24.70%)患者出现焦虑;术后1周患者SDS和S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焦虑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抑郁改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与VAS和SF-36评分显著相关,但与年龄和JOA评分无显著相关.结论 部分颈椎病患者术前存在抑郁及焦虑,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部分改善这2种心理,患者负性心理对其预后具有负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及其手术治疗机制的探讨(附23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手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机制。方法:对2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双开门减压术。结果:术后19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83%,4例症状减轻,好转率17%。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复杂性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椎间盘切除术在复杂性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24例;在单开门椎单扩大成形术或半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行后路径椎间盘穿刺切吸,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11例。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根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按40分法评分,优17例,良13例,可4例,无效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压彻底、对颈椎稳定结构破坏小的特点,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药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治疗自制中药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1组用中药枕(治疗组),另1组用传统的颌枕带牵引疗法(对照组),均于2个月后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药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患者颈前路手术前后均行MRI的检查,按脊髓的受压程度及脊髓内信号改变分类,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MRI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脊髓受压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受压程度越重,临床表现越重(P>0.05),术后脊髓形态无恢复、髓内高信号未消失者术后恢复差。高信号消失或明显降低者术前症状轻,手术效果较好。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性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功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例病人(23%)存在性功能改变。对14例患者发病前后性功能总分、勃起功能、性欲、射精功能、高潮情况进行比较,发病后的得分明显低于发病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无颈椎病组受试者73例(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部分社区人员),男18例,女55例;平均年龄(45.99±11.47)岁。对两组受试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生理曲度观测,比较两组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率的差异性,并对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无颈椎病组相比,颈椎病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高达95.50%(318/333),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1);且颈椎病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占23.12%(77/333),变直占40.84%(136/333),增大占0.60%(2/333),反弓占12.01%(40/333),S形占4.20%(14/333),反S形占2.70%(9/333),上曲下直(以C4为分界点)占4.50%(15/333),上直下曲(以C4为分界点)占7.51%(25/333)。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各型颈椎病早期X线征象,且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临床不能笼统称之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而应重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的研究,这将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