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预后与慢性高原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预后的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对地处海拔3658m医院40年间(1955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8090例住院病例为样本,随访(1-15)年不等,样本中初入高原且以急性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病例组,而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在观察期间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两组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降低,在第(1-4)年和10年以上观察年度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RR=3.726,AR=73.16%,PAR=9.42%;(2)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并且居急性高原病之最,RR=5.29,AR=81.11%,PAR=13.7%;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组的慢性高压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是源于高原心脏病发病率高造成;(3)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均高于高原肺水肿组(P<0.05-0.005)。结论:急性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有关联,初入高原的急性高原病患者发生高原心脏病风险显著增加,在急性高原病类型中急性轻型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去势大鼠骨代谢变化。方法:选用纯种Wistar雌性大白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或正常组)、B组(切除卵巢组)、C组(切除卵巢+尼尔雌醇组)。术后在海拔3100m青海海北州高原饲养。3个月后,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测定实验大鼠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和尿DPD排泄浓度。并与平原(海拔1500m)作对照。结果:高原A、B和C组血清IL-6、TNF-α和尿DPD值与平原相应组比较均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高原B组与A、C组比较:IL-6、TNF-α血清含量和尿DPD排泄浓度值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原缺氧和因缺氧对机体巢功能的影响均可引起血清IL-6、TNF-α含量升高和尿DPD排泄浓度增加。提示高原缺氧和缺氧对卵巢的影响均可引起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观察了解高原现场空气平衡的一氧化氮(NO)对急性高原病的治疗效果。作者将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23例),另一组为NO治疗组(24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NO治疗组仅给予吸入由高原现场(海拔3658m)空气平衡的0.001%的NO气体,流量3L/min,2次/日,上午、下午各1h。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SM/FP)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效果。方法34名男性官兵随机分为SM/FP组(n=18)和对照组(n=16),均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海拔5200m高原。从进驻5200m当天开始,SM/FP组每天早晚吸入SM/FP(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对照组喷人生理盐水,连续5d。按国军标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标准,观察第1、3、5d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SaO2和心率;进驻海拔5200m第5d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乳酸(BL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结果进入海拔5200m第1、3、5d时,SM/FP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较对照组降低(P〈0.01),SaO:增高(P〈0.05),HR无显著差异(P〉0.05);SM/FP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高,MDA、BLA降低(P〈0.01或P〈0.05)。结论吸入SM/FP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乳酸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预处理对高原人体血气和血乳酸的影响。方法:对海拔3700m的10名已习服男青年,于HBO预处理前(A组)、预处理后(B组)3h分别检测血气和血乳酸(BLA)。结果:B组较A组PaO2、PaCO2、SaO2增高,AaDO2、BL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pH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预处理可改善高原缺氧人体气体交换,增强氧合功能,加速体内堆集乳酸的清除。  相似文献   

6.
3D-FSPGR动态增强联合DWI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MRI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内小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US或CT检查发现肝内小结节的患者行常规MRI平扫、3D-FSPGR动态增强及DWI检查(SPEPI技术,b值分别为0和800s/mm^2)。对比分析3D-FSPGR三期增强扫描(A组)、DWI(B组)及这2种方法联合应用(C组)在结节检出和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在结节检出方面:A组检出61个结节,B组检出49个,C组检出72个,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7.72,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5.54,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11.91和27.37,P〈0.01)。在结节的定性诊断方面:在取得临床或病理证实的52个病例中,A组诊断正确36例(69.2%),C组为47例(90.4%),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21,P〈0.05)。结论:联合应用3D-FSPGR动态增强扫描和DWI对肝内小结节病灶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氧气(O2)、二氧化碳气(CO2)及氧气与二氧化碳混合气(O2/CO2)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情况。方法:15条杂种犬放入减压舱,以3m/s的速度到达4500m高度,持续减压3天,造成急性高原缺氧模型,然后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CO2,动态观察动脉血及脑脊液酸碱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CO2后,各组自身前后比较,氧气组能提高SaO2、PaO2、PaCO2(P〈0.001~P〈0.05),但对血液和CSF中pH、HCO3^-的改善不明显;CO2组能提高血液和CSF中PH、HCO3^-、PaCO2(P〈0.001~P〈0.05),但不能提高SaO2、PaO2;CO2/O2组则既有益于提高血液和CSF中PaO2、PaCO2、HCO3^-,又能降低pH(P〈0.001~P〈0.05)。结论:CO2/O2混合对高原缺氧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CO2,及O2的单独使用,可能对AMS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AMS)及高原肺水肿( HAPE)的临床症状、心率( HR)、动脉氧饱和度( SaO2)及白细胞( WBC)计数的分析,探讨上述指标对HAPE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以628名初入昆仑山的驻训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 LLSS)和临床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评分的总分归入:A组(健康组,评分<3分),B组( AMS组,至少1次评分>3分,排除HAPE)、C组( HAPE组),比较各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及HR、SaO2,并对部分对象进行WBC计数分析。结果 C组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及WBC计数较B组明显升高(P<0.05);初入高原3 d内,A、B两组平均HR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组平均HR却逐渐上升,且在第3天较A、B两组明显升高(F=6.37,P<0.05);C组SaO2在第1、2、3天明显低于A、B两组(F=8.21,F=8.77,F=9.58,P<0.01)。结论初入高原人群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WBC计数升高、HR无适应性下降及SaO2显著减低(>30%)者发生HAPE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对早期识别预警HAP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银杏内酯B对大鼠急性低压低氧所致大脑空间记忆形成与保持能力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平原组(对照组,n=16)、急进海拔6000m组(6000m组,n=16)、急进海拔6000In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给药组(6000m+3、6、12mg·kg^-1组,每组n=16)。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Ⅰ:大鼠急进高原损伤在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实验与空间探索实验之间,实验Ⅱ:大鼠急进高原损伤之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两部分实验使用不同的大鼠,统计分析各实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60S内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结果实验Ⅰ中,预先给予6、12mg·kg^-1银杏内酯B组大鼠较6000m组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增长(P〈0.05、P〈0.01),而给予3mg·kg^-1剂量组较6000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Ⅱ中,预先给予6、12mg·kg^-1银杏内酯B组大鼠较6000m组第7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0.01),平均游泳总路程显著缩短(P〈0.05、P〈0.01),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P〈0.01),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增长(P〈0.05),而给予3mg·kg^-1剂量组较6000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杏内酯B可有效改善急进高原大鼠空间记忆的形成与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期驻防不同海拔高原环境对官兵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定蛋白分析仪,对驻防1年在海拔4000-5000m官兵74例(中海拔组)、5000m以上官兵74例(高海拔组)和1300m官兵76例(对照组)进行C3、C4、IgA、IgM和IgG5项体液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的C3、IgA和IgG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的C3、IgA、IgM和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海拔组的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高海拔组(P〈0.01)。结论:不同海拔环境对长期驻防官兵体液免疫功能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重症高原病的现场救治进行探讨。方法:对"4.14"玉树抗震救灾期间在结古镇救治的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患者的高原现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救治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其中高原肺水肿17例、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治愈17例,现场治愈率94.44%,好转后送1例,好转率5.56%,无一例死亡。结论: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因高原低压缺氧等引起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现场救治的基础上,并积极地实施综合的救治措施,对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5例高原肺水肿的X线表现征象,讨论与不同发病时间及病理改变的关系和意义。方法:西藏昌都地区平均海拔高度3 500m,昌都邦达机场平均海拔高度4 600m。35例中除1例外籍人士外均为汉族,第一次急进高原23例,再次重返高原12例。乘飞机首次抵海拔4 600m高原后不久发病16例,而再次重返高原中有3例。结果:高原肺水肿早期(发病第1天)X线表现征象:以肺纹理增多似间质型纤维化或支气管炎样改变、小斑片影或似絮状影改变为主,以右肺中下叶改变多;进展期(第2天~3天)呈多样特点,如小斑片影似絮状影、斑片影似有融合样改变、片影如蝶翼样其典型为蝴蝶状分布于两肺、弥漫状实变影;稳定期与恢复期(第4天~5天)与早期似有一定类似,如以小斑片影或似絮状影改变,肺纹理增多似间质型纤维化与支气管炎样改变为主。结论:高原肺水肿系综合因素结果,除低氧刺激使肺泡壁内毛细管超微结构改变与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外,高寒低温、上呼吸道感染与休息不佳等均有明显关系,高原肺水肿的X线表现不但与发病的时间有明显关系,也与病理改变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对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后人体光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驻守海拔 370 0m6个月的汉族男性青年 2 0人 ,分甲、乙两组分别口服酪氨酸与乙酰唑胺。于服药前、服药15天和停药 10天三个阶段时采用EGM型脚踏车功量仪进行达负荷指标的运动 (负荷指标 :W 2 2 5 ,P 175~ 180次 分 ) ,于每次运动后 15分钟 ,应用暗房夜光表测验法[1] ,检测观察暗适应反应时间。结果 :海拔 370 0m服药前运动前、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平原人 (P <0 .0 1)。服药前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长于服药前运动前 (P <0 .0 1) ;停药 15d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短于服药前运动前、后与停药 10d运动后 (P <0 .0 1)。停药 10天运动后与服药前运动后比较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1)。与服药前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酪氨酸与乙酰唑胺均能有效的改善和提高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前后人体光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方法对我院1971年—1997年收治的1200例高原肺水肿(HAPE)中检出的65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本组65例患者从病例资料反映少则出现3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多则达6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其中3例死亡病例均存在6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以肺、脑、心、肾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脑、肾功能衰竭尤为突出。65例病例中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及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脑、心脏、肾脏、眼、胃肠等。结论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高原地区驻守官兵高原适应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部队人员高原适应情况,为高原部队的生理及心理卫生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104名不同海拔驻扎士兵高原适应程度及SCL-90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高原上常发疾病为嘴唇干裂、视力减退、皮肤干裂、气喘、鼻出血、腹胀、便秘。被调查官兵中,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发生率为3.1%和0。而慢性高原病尤其是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的发生随着海拔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SCL-90调查结果显示,高原官兵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和军人常模,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等严重影响到官兵的身心健康,应积极做好紫外线防护、水质安全和健康体检等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饮用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36名受试者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天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一日2次,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液8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进入哨卡第2天、4天、6天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与评分。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和脉率。结果:进驻哨卡第2天和第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减少,而SaO2增高(P<0.05或P<0.01),进驻哨卡第2天实验组较对照组脉率降低(P<0.05)。结论:饮用富氧水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原筑养路职工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筑养路职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667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养路职工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不同海拔地区、年龄、性别及工种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筑养路工心电图异常指标发生率,前十位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顺序为:电轴右偏(18.7%)、窦性心律不齐(15.4%)、窦性心动过缓(10.2%)、电轴左偏(6.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ST-T异常(3.9%)、窦性心动过速(3.1%)、左室高电压(2.5%)、右室肥厚(2.4%)、左前分支阻滞(2.4%);(20~<30)岁、(30~<40)岁、(40~<50)岁三组ST-T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窦性心律不齐及电轴右偏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电轴左偏及右室肥厚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肺型P波及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工人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左前分支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指标发生率均高于司机组和干部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对高原筑养路职工心肌电生理产生影响,且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高原慢性习服群体公路护路职工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达到血液学诊断标准的患病率,揭示其性激素、免疫、血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生理与病理的关联。方法:随机抽取海拔(2 800~2 900)m、(3 600~3 740)m、(4 250~4 300)m护路职工189名,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M、IgA含量,Epics XL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d iff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21项血细胞,ACS180化学发光仪测定性激素FSH、LH、E2、P、PRL、T。结果:方差统计三个海拔梯度人群Hb≥210g/L者检出率分别为4.50%、17.20%和44.12%;同时与未患病组对照,偏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密切关联着特征性的LH降低、E2升高、PLT减少、Hct增高;还伴有一定相关的FSH、CD3、CD4、IgM、WBC、RBC升高和CD4/CD8比值减小。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护路人群有较高Hb≥210g/L的检出率;Hb过度增生与这几方面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互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高原低氧地区肺动脉CT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地区正常居民及高原病患者之间肺动脉径线的差异及价值。方法将资料分为病理组与对照组,分别测量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的长径及宽径,并对其年龄及其各径线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病理组及对照组藏、汉族之间各指标平均值均相近(Ρ>0.05),病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右肺动脉长径具有显著性差别(Ρ<0.05),其余各项指标平均值相近(Ρ>0.05)。结论高原低氧地区环境是引起藏、汉族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而汉族高原病的发生率高于藏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