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P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类型,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NAPSAH)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文章对NAPSAH的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但约15%的SAH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后并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其他脑池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没有明显的脑沟和脑裂出血。对此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于1985年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发病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临床症状较轻,很少发生再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患者预后较好。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自发性SAH患者102例,其中PNSH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APS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NAPSAH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在同期收治的4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有23例(4.7%)经头颅CT和CT血管造影确诊NAPSAH,出血分布于桥前池4例(17.39%)、脚间池8例(34.78%)、环池7例(30.43%)和四叠体池4例(17.39%).2例患者转入他院治疗,其余21例患者均转归良好,无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7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4例为1分,主要为健忘、易怒、焦虑等主观症状,给予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治疗后好转.结论 NAPSAH发病率较低;NAPSAH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转归较好,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11.
DU CP  Ke K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08-410
目的 提高对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特征、预后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首次3维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周后复查造影,两次均阴性定义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2个亚组:中脑周围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49例造影阴性.中脑周围者24例预后良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内不同深静脉引流方式与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MSAH 30例为PMSAH组,动脉瘤性SAH 60例为对照组。单侧大脑半球静脉引流分为A型(正常的连续):基底静脉有大脑深中静脉引流,引流入Galen大脑大静脉;B型(正常的不连续):基底静脉与前方的钩静脉、后方的Galen静脉有不连续静脉引流;C型(原始的变异):未向Galen大脑大静脉引流,中脑周围静脉向岩上窦引流,或基底静脉直接引流入横窦、直窦。双侧大脑半球静脉引流的不同组合分为:正常型引流(Ⅰ型:AA),不连续型引流(Ⅱ型:AB、BB),原始型引流(Ⅲ型:AC、BC、CC),比较两组静脉引流方式的差异。结果 PMSAH组中,Ⅰ、Ⅱ型引流均占26.7%(各8例),Ⅲ型引流占46.7%(14例)。对照组中Ⅰ型引流占48.3%(29例),Ⅱ型引流占28.3%(17例),Ⅲ型引流占23.3%(14例)。3种静脉引流方式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04,P=0.055),但Ⅲ型静脉引流(46.7%比23.3%)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结论 PMSAH患者的深静脉引流多表现为基底静脉引流入硬脑膜静脉窦,而并非向大脑大静脉引流。提示原始引流入硬膜窦的方式较引流入大脑大静脉的方式更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杂志》1996,4(4):309-3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准则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hage(Astatmentforhealthcareprofesionalsfromaspecialwrit...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杂志》1996,4(3):240-24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准则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hage(Astatment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aspecialwri...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脑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该院最近20年收治的59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72例SAH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是SAH的最常见病因(395/572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98/572例).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脑血管造影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作者认为SAH急诊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迅速明确病因,而且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SAH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急诊脑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在SAH发病后6~72h.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蛛风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症,及时、正确地诊断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对脑组织的进一步破坏。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其诊治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5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现将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刚 《山东医药》2003,43(21):44-45
1996年 9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们共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并发脑积水者 31例 ,经及时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1例动脉瘤性 SAH后脑积水患者 ,男 1 2例 ,女 1 9例 ;年龄 2 5~ 68岁 ,平均 4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 1 9例 ,意识障碍 1 6例 ,动眼神经麻痹 6例 ,癫痫 3例 ,偏瘫 3例 ,四肢瘫 1例 ,言语障碍3例 ,失明 1例 ;精神和行为异常 1例。 31例患者中 ,第 1次出血者 5例 ,第 2次者 1 5例 ,第 3次者 8例 ,第 4次者 3例。脑 CT显示 SAH2 1例 ,出血波及脑内 1 1例。以脑 CT松果体平面…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的颅内动脉瘤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其总体发病率约为9/10万,在不同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在某些国家可高达20/10万.采用保守治疗时,发病最初数月内病死率为50%~60%.在动脉瘤未经处理的患者中,约18将在初次出血恢复后6个月内死于再次出血.此外,血管痉挛、脑积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其他并发症均会影响预后.本指南旨在为伴和不伴颅内动脉瘤的SAH以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提供全面的推荐意见.方法 我们使用M edline和Embase进行广泛的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1960年至201 1年).写作组成员通过面谈和电话会议的形式讨论各条推荐意见.按照欧洲神经科学学会联盟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级.欧洲卒中组织指南委员会成员对本指南进行了审阅.结果 本指南为SAH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预后提供了循证信息,并为破裂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循证推荐意见.我们明确了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多种危险因素,并且提供了诊断性检查、监测和一般处理(血压、血糖、体温、血栓预防、抗癫痫治疗和类固醇的使用)的推荐意见.特异性治疗干预需考虑处理时机、夹闭和弹簧圈栓塞.本指南还涉及并发症的处理,如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等,并对非动脉瘤性SAH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提供了推荐意见.结论 破裂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继发并发症风险,需要在治疗此类患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内及时治疗.本指南为破裂或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提供了实用的循证建议.应用这些措施能改善SAH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