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CT、SEP结果。体征与CT表现符合率31%,体征与SEP表现符合率8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3例内囊区单发梗塞灶的病人,分别出现P23-N30成异常、N20-P25成分异常、P22-N30和N20-P25成分均异常。提示临床表现与CT不符时,SEP波幅的异常可做为判断丘脑皮质通路完整性的敏感指标以及提供了皮层下损害时感觉与运动分离的SEP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病人感觉障碍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VD)病人感觉障碍与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间的关系,方法:CVD28例感觉障碍的病人,21例只有运动障碍而地感觉障碍的病人和10例正常人进行SEP研究,结果:感觉障碍组患侧中枢传导时间(CCT)延长,与非患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感觉障碍组N20-P25和P15波幅比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无感觉障碍组。结论:CVD的感觉障碍与SEP的异常密切相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昏迷患者,在患者昏迷早期分别进行SEP和BAEP检查,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SEP联合BAEP检测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0%,准确性97.5%,GCS评分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0%、60.0%、67.5%;SEP联合BAEP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于单独SEP、BAEP检测(P0.05)。结论 SEP联合BAEP检测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对54例有偏瘫体征的ACVD患者行MEP和SEP检查,同时作肌力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ACVD病人MEP的异常率为88.9%,主要表现为MEP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患者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EP缺失者,瘫痪重;MEP可引出者,瘫痪程度轻,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SEP的异常率为42.6%,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和皮质波异常或消失,功能评分为重型者,异常率高;轻型者,异常率低。结论:MEP可定量分析ACVD病人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结合SEP可提供更多的脑部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与急性脑血管病 (ACVD)患者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 5 4例有偏瘫体征的ACVD患者行MEP和SEP检查 ,同时作肌力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 :ACVD病人MEP的异常率为88 9%,主要表现为MEP缺失 ,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延长 ,患者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1)。MEP缺失者 ,瘫痪重 ;MEP可引出者 ,瘫痪程度轻 ,两者间差异显著 (P <0 0 1)。SEP的异常率为 42 6 %,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和皮质波异常或消失 ,功能评分为重型者 ,异常率高 ;轻型者 ,异常率低。结论 :MEP可定量分析ACVD病人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 ,结合SEP可提供更多的脑部信息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72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57例还同时测定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并和5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脑血管病患者瘫痪侧上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皮层潜伏期延长和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极高度显著性(P<0.001),瘫痪侧下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EP和SSEP异常率在脑出血与脑梗塞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本文提示MEP和SSEP分别能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病愈者中枢运动传导通路和中枢感觉通路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的临床特征、认知和MRI白质改变进行分析,初步探讨SIVD患者认知损害与MRI白质改变的关系。方法:经过访谈和详细查体,记录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并行头MRI扫描。依据Erkinjuntti提出MRI诊断标准确定SIVD患者29例。结果:认知正常者、血管性CIND患者和VaD患者的MMSE得分分别为(27.5±1.84)、(23.7±2.06)和(18±1.58)。随着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白质改变的评分增加,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其白质改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术中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电刺激术定位脑功能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手术中利用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10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手术,利用皮质SEP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占区,住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7例病人利用SEP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4例利用SEP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3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病人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术中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9.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入选SIVD患者53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25例为正常对照组。SIVD患者按照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2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26例。进行MMSE及血管性痴呆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视空间结构及执行功能5个认知域在内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确定VCIND患者受损的认知域。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aD组患者各项量表测试均严重受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VCIND组患者MMSE、数字倒背评分下降,连线测验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aD组与VCIND组相比,上述各项均受损严重,其中单词回忆、连线测验、画钟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IVD患者同时存在多个认知域损害,以执行功能、注意力损害较为突出,记忆、语言受累相对较轻;②VCIND患者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受损,程度均低于VaD组,晚期VaD患者全面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椎管内疾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椎管内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16例,E级10例。术中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肌电图(EMG)监测脊髓和神经根功能,分析手术过程并评价其效果。结果肿瘤全切10例,次全切13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另有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术中完全松解黏连病变。术后10 d Frankel分级:改善6例,无变化22例,加重2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改善14例,无变化15例,加重1例。术前Frankel分级3组病人进行比较,术后10 d和1年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椎管内手术中联合应用CSEP与EMG监测可以更好地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根据抑郁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及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RS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无抑郁或痴呆组(29例)、抑郁组(19例)、痴呆组(12例)、抑郁伴痴呆组(10例)。应用HRSD对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的表现特点。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社会经济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发生率,抑郁组以抑郁情绪(17例,89.5%)、精神性焦虑(16例,84.2%)、躯体性焦虑(15例,78.9%)最突出,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8例,66.6%和9例,90.0%)最突出。就严重程度,除睡眠障碍外,抑郁组以焦虑躯体化症状[0.8(0.2,2)]最严重,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症状[1(0.3,1.8)和1.1(0.3,2)]最严重。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较抑郁伴痴呆组更高(P=0.026)、焦虑躯体化更突出(P<0.01)。结论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及两者共存的患者的情绪损害特点存在着差异,皮质下缺血性抑郁较偏向于经典抑郁症所致情绪障碍,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伴皮质下缺血性痴呆的患者则较偏向于皮质下缺血性病变所致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3.
体感诱发电位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刺激正中神经在对侧头皮记录SEP皮层早成分方法对68例位于一侧丘脑、内囊及基底节部位病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EP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意义不大,但SEP能对该类病人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作出预后判断。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变部位何在,病变范围大小如何,如SEP表现为缺如,则预示病人患肢功能恢复不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临床体征动态观察,以及 SEP 与 CT 和脑电图(EEG)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病例与方法1.临床资料正常人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50~78岁,平均67岁。20例均经CT 检查的临床诊断为单侧颈动脉系统的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头皮分布(SEPSD)对急性脑血管病(AVCD)的近期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AVCD急性期患者39例,按照国际10~20系统在头皮装置双侧前额(Fp1,Fp2)、中额(F3,F4)、中央(C3,C4)、顶(P3,P4)、枕(O1,O2)、前颞(F7,F8)、中颞(T3,T4)、后颞(T5,T6)共16个Ag/AgCl表面电极,分别刺激患者双侧腕正中神经,记录其SEPSD,以健侧结果为参照.同时用改良爱丁堡及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评分标准在发病时、病程1个月末对AC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临床改善程度.结果 刺激健侧正中神经时除双侧前额、中额各波波幅很低外,其他各记录点50 ms内SEP各波波形和极性基本一致,可见P15、N20、P25、N32、P38.AVCD患者急性期SEPSD可分成重(9例)、中(7例)、轻度异常(23例)3个等级,对应临床恢复程度(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分别为22.45% (22.63%)、31.90% (26.10%)和67.70% (25.70%),重度和中度异常者的恢复程度均低于轻度异常者(P<0.01),3例死亡者均属重度异常.刺激同侧波形未均消失的患者和均消失的患者间病程1个月末临床恢复程度分别为65.00% (32.60%)和27.9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EPSD对ACVD患者近期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刺激同侧各导联波形均消失可能预示预后不佳,但双侧各导联波形均消失是否预示预后更差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门诊连续登记的526例发病3个月后的卒中患者入选该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多种神经心理学和功能量表评定以及神经影像学评估,并记录人口学资料、卒中临床特点和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526例患者中,SIVD患者110例(20.9%),其中男性占61.8%,平均年龄66.8±10.5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80.0%),其次是血脂异常和吸烟史,分别为52.7%和40.9%,有57.3%的患者有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32.7%的患者有抑郁障碍。用Lawton FAQ量表评定显示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SIVD患者53人(48.0%),用Barthel 指数(BI)测定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14人(12.8%)。49例(44.5%)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其中26例(23.6%)符合血管性痴呆标准。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中,SIVD约占1/5,SIVD患者认知损害、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累较常见,并伴有多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对40例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进行临床,CT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分析,结果:高血压,卒中史为MID的重要危险因素。MID临床表现为智能障碍而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则较轻微,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额叶,颞叶,且双侧梗死较单侧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三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三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观察5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判断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深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况。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54%(28/52)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且皆有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近场皮质电位N20、P2、N2及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可伴有波幅降低或者波形完全消失。表明54%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体感诱发电位中四肢的中枢起源电位均发生明显异常,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可伴有深感觉通路尤其是中枢深感觉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 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 (95% 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 CI,0.50 ~0.66),特异度0.82(95%CI,0.77 ~0.86),阳性似然比3.61(95% 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