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子宫内膜癌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全子宫与双附件切除术,使年轻女性丧失了生育功能。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症状出现较早,癌细胞分化程度好,且往往肿瘤局限于内膜,大多为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近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了年轻女性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本文从激素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第1且呈发病低龄化趋势,如何使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从机制分析入手,对治疗适应证、用药方案、安全性、临床疗效等展开论述,了解GnRH-...  相似文献   

3.
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MHT)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绝经期综合征,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激素疗法认识的不断深化,激素治疗的风险也不断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激素相关的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目前已有很多临床研究阐述了激素治疗的相关肿瘤风险。有子宫的患者使用雌激素治疗(estrogen therapy,ET)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需加用孕激素(estrogen-progesterone therapy,EPT)保护子宫内膜;EPT连续用药比序贯用药能更好地保护子宫内膜;对于已患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早期患者使用雌激素并不增加肿瘤复发风险,并能改善生存质量。ET和EPT能增加卵巢癌的风险,且与病理类型有关;卵巢癌术后使用MHT并不增加复发的风险和死亡率,不影响预后。ET可能会降低乳腺癌风险,而EPT可能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乳腺癌患者不适用激素疗法。但是上述许多结果均需要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检验,有些问题还缺少相关研究,甚至有些结论互相矛盾。综述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深化对激素治疗的认识,为临床指导激素治疗提供最新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一直以来子宫内膜癌沿用手术治疗,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在早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或复发患者的治疗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近年有学者提出,新辅助化疗用于晚期患者,以提供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前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激素疗法主要用来治疗浸润和再发癌.近年,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逐年增加,其中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求保留子宫,处于辅助地位的激素疗法的作用被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前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激素疗法主要用来治疗浸润和再发癌。近年,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逐年增加,其中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求保留子宫,处于辅助地位的激素疗法的作用被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发生于绝经前,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3%~14%。然而,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手术疗法使年轻患者失去了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为了满足年轻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强烈愿望,长期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保守疗法成为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孕激素拮抗现象,降低了激素治疗的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及增敏机制,对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机制及其增敏途径。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常见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既往报道其发生率约居女性生殖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妇女人均寿命的延长,雌激素替代疗法(HRT)的普遍开展等因素,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不断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使用方法及适用、禁忌证等临床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激素治疗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理功能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75%的患者为早期病例,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和(或)清扫术,术后5年存活率达83%~93%,预后较好.但标准的手术治疗使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失去了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理功能的治疗,包括保留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功能或卵巢内分泌功能,以及对手术治疗后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成为近年较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癌经系统的初始治疗完全缓解一段时间后 ,临床又发现癌灶 ,且组织病理类型与原发灶完全一致。文献报道 ,子宫内膜癌治疗后复发率为15 4 % [1] 。近年来研究发现 ,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 )对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 ,放射治疗 (放疗 )和手术可使部分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缓解 ,预后改善。现就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一、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一 )复发的相关因素1 年龄 :多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年龄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2 ] ,而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不…  相似文献   

11.
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往往失去了手术时机,治疗较为棘手,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分子靶向药物是近年新兴的抗肿瘤药物,在一些恶性肿瘤的防治中已经彰显成效。近年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的新策略转向应用针对肿瘤发展特异性生物环节的分子靶向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证实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耐受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化疗。现就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官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绝经激素治疗(MHT)的研究尚有限,大部分医生考虑到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并不建议给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MHT。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并不是MHT的绝对禁忌证,选择恰当的剂量和药物种类不会引起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以及病死率增加,并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和起到适当保护作用。由于数据大部分来自具有选择偏差的回顾性研究或小型前瞻性非随机研究。因此,医生在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MHT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利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原代细胞株和异种移植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癌源性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可再现原发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并揭示疾病特异性基因表达。本文就近年来类器官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及研究作一综述,子宫内膜癌源性类器官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中的新型临床前模型,可以为个体化精准医疗拓展新前景。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铁代谢及氧化应激,可以促进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调控铁死亡的相关通路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因此,铁死亡通路相关蛋白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新靶点。综述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铁死亡相关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分型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潜在应用价值,为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是临床常用的女性生育调节剂。近年 ,它对子宫肌瘤、乳腺癌、脑膜瘤、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抗肿瘤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它在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滋养细胞疾病等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仍以实验研究为主 ,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己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FSH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治疗子宫内膜癌除以手术为主并进行精确的手术-病理分期外,还应根据病情给予激素、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1]。孕激素因毒性低,可转化内膜而常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对于组织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好[2]。现对子宫内膜癌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子宫内膜癌24例,36-69岁,平均52.5岁,绝经后患者17例,占70.83%,病程3d-2年。主诉均为月经紊乱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所有病例均经电视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确诊。其中…  相似文献   

19.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已有3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疗效,但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研究用已酸孕酮治疗14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患者,观察用药前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LH/FSH),均比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P<0.01)。提示:孕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其中作用于垂体部位,选择性的影响LH分泌和LH/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