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m)术后角膜前表面地形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23例(46眼)波前引导LASIK(引导组)和27例(54眼)传统LASIK(传统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屈光力(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K1—K2减小,SAI明显增加,SRI亦有轻度增加(P〈0.05)。术后6个月引导组与传统组的K、K1—K2、SAI、SRI分别为39.70、0.71、0.15、0.39和39.86、0.85、0.20、0.46。术后6个月传统组SAI高于引导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SRI与术前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引导组和传统组均以术后3个月为最高,术后6个月为最低,引导组SRI术后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导组与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SAI、SR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前引导组与传统组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分别为50.0%和48.1%.术后不同时间2组均以均匀形为著。但引导组中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优于传统LASIK,但角膜形态的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人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选择中低度近视病例40例,80只眼,行LASIK手术,使用Wavelight的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观察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时,C7(慧差)、C12(球差)、RMSH(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三个变量。结果 LASIK术后C7、C12、RMSH在术后1月、术后3月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C12、RMSH术后6月时稍有下降(P〈0.05),术后6月时趋于稳定(P〉0.05),但均值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LASIK术后早期高阶像差明显增加,随时间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波阵面像差改变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检查LASIK术后患者133人(266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sphericalequivalent,SE)分为低、中、高、超高度近视4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SE、角膜地形图、波阵面像差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为1.06±0.09,术后1年平均UCVA为1.09±0.12,角膜地形图形状以平滑型为主(75.19%),视觉质量满意度为96.99%。术后模拟角膜计读数(simulatedkeratometry,SimK)等效值、SimK差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术后不同时期间比较SimK值无显著改变(P>0.05);分组比较低、中度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间SimK值无显著变化(P>0.05),但高度和超高度组术后6个月内SimK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6个月及1年间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各组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ootofmeansquareofgeneralaberration,RMSg)明显减小(P<0.01),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ofmeansquareofhigheraberration,RMSh)增大(P<0.05),C4减小,C7、C8、C12增大,且C4、RMSg的改变与术前SE有相关性(P<0.01)。角膜地形图Simk值及波阵面像差与术后视力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术后6个月内低、中度近视地形图Simk值较稳定,而高度近视地形图Simk值6个月后才趋于稳定。术后RMSg减小,RMSh增加。角膜地形图Simk值及波阵面像差与术后视力无线性相关性。但角膜地形图的形态、Zernike函数C7增大、C12增大与术后视觉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近视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视LASIK手术患者75例145只眼,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总体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3~7阶像差均方根值(RMS3-RMS7)、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等数值,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改变的因素.结果 术前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无相关关系;术后各观察值的大小主要受术前相应各数值的大小、预矫屈光度数、切削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术前值越大、预矫屈光度越大以及切削区越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值越大;术后Q值、RMSh以及球差的增加量主要受预矫屈光度数和切削区大小的影响;慧差以及三叶草像差的增加与切削区大小无关.使用较小切削区(5.25mm)时的单位屈光度矫正引起的高阶像差增加值以及角膜前表而非球面系数改变值高于使用较大切削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大,预矫屈光度数高和切削区小是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RK-CAM角膜波阵面像差引导的近视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近视切削模式相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近视LASIK手术的患者75例14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ORK-CAM角膜像差引导切削组4l例81只眼,常规切削组34例68只眼.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手术前后以及两组间对比.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非球而系数、RMSh、RMS3-RMS7、球差、慧差以及三叶草像若值等.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形态均由术前的长椭圆形变为扁椭圆形,ORK-CAM组角膜非球面系数改变较常规IASIK组小.两组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ORK-CAM组RMSh、RMS3、RMS4、球差以及三叶草像差值较常规IASIK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ORK-CAM组6阶像差值较常规LASIK组高,二次球差是影响RMS6变化的主要因素.角膜Q值与球差值成正相关.结论 ORK-CAM角膜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能够减小近视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异常增加,术后角膜非球面性更接近于术前,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地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慧)、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慧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慧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慧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慧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像差的改变。方法对53例103眼施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采用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像差系统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角膜像差,分别记录直径为5mm、6mm、7mm时的角膜彗差、球差、总均方根值。结果角膜球差、彗差、总均方根术后均增加,术前、术后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术后1周与1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差值均随直径增大而增大;术后总均方根在角膜直径为5mm时较术前减小。结论研究的角膜范围越大,得出的角膜高阶像差值越大;术后除5mm范围内的总均方根值下降外,其余数值均高于术前;角膜彗差、球差、总均方根值在LASIK术后1周已基本趋于稳定。角膜像差的研究对指导个体化的近视激光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具有视力恢复快和痛苦少等优点,近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已成为屈光手术的主流。它保留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符合角膜的生理状态,故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安全性、预测性和稳定性高。本研究拟通过对屈光不正患者LASIK术前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的观察,以期探讨LASIK手术矫正近视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Z轴预调的AstraPro Planner2.2Z个体化切削软件行LASIK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角膜地形图为非对称或不规则且初次接受LASIK的近视157例294眼。方法应用雷赛准分子激光机AstraProPlanner2.2Z个体化切削软件进行LASIK手术。按术前等效球镜分为小于-6.00D的低中屈光度组和≥-6.00D的高屈光度组。随访(6.35±5.89)个月。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结果最后随访时低中屈光度组和高屈光度组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1.15±0.15)个月(0.8~1.5个月)和(1.08±0.16)个月(0.4-1.5个月),屈光状态分别为(0.26±0.53)Ds/(-0.36±0.32)Dc和(-0.29±0.77)Ds/(-0.50±0.34)Dc;等效球镜分别为(-0.08±0.51)和(-0.54±0.77)D;Q值分别为(0.17±0.32)和(0.65±0.45)。未见威胁视力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Z轴预调的LASIK对角膜地形图为非对称性或不规则的近视眼的首次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屈光状态稳定。对治疗中低屈光度近视眼的疗效优于高屈光度近视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前后角膜波前像差与角膜切除量和切除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LASIK治疗的160例近视眼患者(246眼)。使用Optikon-2000SpA角膜地形图仪和Keratron-Scout图像处理器,摄取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按照角膜切除直径和深度分组,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切除区的增大(5.5~7.0mm),术后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减少。在切除区直径相同组,6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随着切除区深度的增加(40~110μm),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增加。在相同切除深度组,6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结论近视眼接受常规的LASIK手术治疗后,高阶像差的增大有多种原因,主要受切除深度和切除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LASIK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统计、分析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评价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规则性、准确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LASIK术后地形图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72只眼),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地形图变化。结果:要后SRI、SAI较术前增大,术后1周后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Simk的等效值术后第1天平均发迹-5 相似文献
14.
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其中Ⅰ组19例38眼,平均屈光度(-5.85±0.87)D;Ⅱ组23例46眼,平均屈光度(-9.76±2.38)D,术后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Ⅰ、Ⅱ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分别为(0.42±0.16)D、(0.57±0.21)D和(0.023±0.008)mm、(0.036±0.009)mm,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并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残留厚度越薄,前突越明显。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对评价LASEK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方法:对60例(112眼)近视眼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按屈光度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Ⅰ组:-1.45~-6.20D(34眼),Ⅱ组:-6.45~-10.20D(53眼),Ⅲ组:-10.45~-14.00D(25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wk;1,3及6mo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的改变。结果:模拟角膜计度数(simk)较术前降低,术后1wk角膜地形图平滑形占83%,其它形占17%,无中央小岛形成,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变规则。术后3mo裸眼视力≥1.0的各组分布比率是100%、96%、92%,屈光度在3mo术后基本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LASIK手术是治疗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预测性好的手术方法,角膜地形图可帮助我们详细了解角膜表面的形状,预测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低度近视LASEK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中低度近视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后的角膜地形图变化。方法 中低度近视LASEK术 40例 (80眼 ) ,术前及术后 1、3、6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与综合验光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ASEK术后 6月裸眼视力≥ 0 .6者占 10 0 .0 0 % ,其中≥ 1.0者占 97.5 0 %。 80眼术前角膜地形图表现最多者为对称领结形 ,依次为非对称领结形 ,圆形 ,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术后 6月检查时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75 .0 0 % ) ,肾形 (2 1.2 5 % )及半环形 (3 .75 % )。LASEK术后 (SAI)、SimK等效值和SimK的差值较术前变化显著 (P <0 .0 5 ) ,SRI改变则不显著。结论 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疗效佳。角膜地形图的定量分析对术后角膜表面球面性状的评价、手术设计的改进和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38~-13.50 D)患者22例((41眼),其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11例(21眼),Moria M3旋转式微型角膜刀制瓣11例(20眼).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记录基于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获取的分析直径为6 mm的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各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计算彗差和初级球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飞秒激光组和角膜刀组的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角膜刀组的彗差增加量显著高于飞秒激光组[分别为(0.788±0.592)μm及(0.403±0.572)μm,P<0.05];术后飞秒激光组的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的绝对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而角膜刀组的角膜后表面像差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角膜刀组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彗差增加量更显著[分别为(0.004±0.031)μm及(0.027土0.036)μm,P<0.05].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矫正高度近视比角膜刀制瓣引起的角膜前表面彗差增加量较少;其角膜后表面像差亦存在轻微增加,且角膜后表面彗差增加较角膜刀显著,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41例(82眼)进行Epi-LASIK手术,术前屈光等效球镜度为-2.38D~-10.75D,平均(-7.41±-3.13)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术后1~12个月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波前像差均方根(RMS)值进行随访。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上皮愈合平均时间为(3.92±0.5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相比均无下降。裸眼视力(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年达1.05±0.60。术后1周的屈光度均为轻度远视,其屈光度均随时间的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术后1年Ⅰ级haze者2眼。总波前像差均方根(RMSg)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整体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Epi-LASIK矫治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