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人特征性颅内动脉瘤三维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2个颅内动脉瘤,通过旋转DSA,重建三维模型,应用该模型的原始数据,使用有限体积方法进行三维流体模拟.结果:2个颅内动脉瘤的三维流体模型成功建立,流线图内均可见动脉瘤内的涡流产生,结合病人TCD数据,计算出动脉瘤瘤颈部的侧壁切应力在一个心动周期内最大值为(17.08±8.82)Pa和(25.22±7.62)Pa,平均值为(3.40±2.29)Pa和(1.85±1.66)Pa.结论:颅内动脉瘤病人特征性三维血流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显示血液在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可用于进一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可能导致纤维帽破裂的流体力学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MRI.观察斑块形态结构,并据此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利用颈动脉MR增强血管成像原始图像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管壁切应力(WSS)、静态压、血管狭窄率等数据,两组之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结果 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中,纤维帽完整组8例、斑块纤维帽破裂11例.纤维帽完整组最大管壁切应力、平均管壁切应力、最小静态压及平均静态压对应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42.92(27.13~68.19)、32.04(21.21~55.68)、-1 717.36(-3 433.61~-721.10)、-1 341.64(-2 868.00~-612.86)Pa,纤维帽破裂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67.18(60.46~139.51)、55.76(40.41~124.57)、-3884.02(-18767.39~-2886.33)、-3065.92(-16064.18~-1 915.09)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00、18.00、17.00、18.00,P值均<0.05).斑块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7.13±13.50)%、(62.91±11.9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2).结论 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斑块破裂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 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60ml.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使用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对比A组与B组间辐射剂量.对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以DSA为金标准计算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A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高于B组(P<0.01).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68、P=0.25).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89、P=0.59).A组与B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30%.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12%、90.00%、94.12%、90.00%、92.59%.结论 4D-CTA由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浓度扫描实现的动态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3D-CTA.4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 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真实腹主动脉瘤(AAA)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栓指数,探索AAA破裂的风险。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破裂AAA(破裂组)和26例未破裂AAA(未破裂组)患者,获取患者CTA图像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得到AAA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栓指数,并分析两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破裂区域、血流最大冲击区域壁面剪切力分别为(0.031±0.017) Pa、(0.630±0.215) P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未破裂组动脉瘤血流最大冲击区域壁面剪切力为(1.345±0.253) Pa,与破裂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破裂组腔内血栓指数在瘤体最大直径平面为平均0.551±0.188,在破裂平面为平均0.630±0.19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未破裂组腔内血栓指数在瘤体最大直径平面为平均0.525±0.188,与破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 结论 血流动力学参数结合腔内血栓指数对预测AAA破裂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轴向高速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轴向高速旋转DSA(下称MAHS-RDSA)诊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疑有颅内动脉瘤的 42例(对照组)行常规DSA检查,41例(实验组)行MAHS-RDSA检查,并将MAHS-RDSA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及其成像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42例45个动脉瘤中,检出动脉瘤43个;实验组41例患者42个动脉瘤中检出动脉瘤42个.两组病例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及显示载瘤动脉没有显著差异(P>0.05),MAHS-RDSA对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P<0.01),对瘤体的显示优于常规DSA(P<0.05),X线吸收剂量、面积剂量乘积及体位数明显低于常规DSA(P<0.01),造影剂用量少于常规DSA(P<0.05).结论:MAHS-RDS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毗邻关系,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对诊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 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45个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但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明显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证实),分别进行常规DSA与3D DSA造影,9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 DS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比常规DSA明显提高,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3D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嗣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 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 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CTA和DSA检查,对CTA的表现结合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经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其中25个经手术和DSA证实。1例CTA显示动脉瘤2个,DSA只显示1个,另1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2个,DSA显示正常。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结论16层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方面可与DSA媲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平板DSA三维路径图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三维路径图技术在介入治疗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过程和结果。结果 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其中单发26例,多发2例;其中发生于后交通动脉13个,前交通动脉10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5个,颅内1个,基底动脉1个。30个动脉瘤中26个行完全栓塞,4个行部分栓塞,其中2个运用支架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未有死亡和并发症。结论三维路径图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具有非常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DSA和外科手术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471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CTA和DSA检查。所有CTA及DSA图像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评价。以DSA和外科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7.0%、98.3%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8.5%和96.6%。多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A对于脑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它在脑动脉瘤的筛选和诊断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7.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与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息者3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7%,较准确显示了3mm以上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于检测血栓性动脉瘤MRA优于DSA影像。结论:MRA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技术.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行MSCTA检查,36例行DSA检查,12例同时行MSCTA和DSA检查,2例行MSCTA检查的同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MSCTA和DSA的可信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87分和8.50分(P〈0.05);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80%和91%。结论尽管MS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信度略低于DSA,但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而且MSCTA通过三维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和周围的解剖结构,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3D—CTA和DSA。3D—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建(VRT)。3D—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3D—CTA发现13例15个动脉瘤,遗漏1个直径1.2mm的动脉瘤,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1.8mm。DSA发现14例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20.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