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组织.且质地脆弱,血运丰富。一旦腹部受力极易破裂出血,病死率达10%左右。我院从1996年至今共收治闭合性腹部伤脾破裂31例,29例经手术证实,治愈率为100%,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59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本组病例治愈58例,占98.3%;死亡1例,占1.7%。死亡原因分析,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均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发生。结论在患者机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手术2/3切除脾脏,一般情况患者年龄越小越应争取保脾,防止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伤急诊入院后应该采取的诊疗程序,给患者提供快捷安全合理的医学救治。方法通过对本院收治的8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受伤情况分类,对采取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总结此类患者最有效合理的治疗方式及其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80例患者,临床治愈73例,死亡7例,对其死因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例为术后多器官衰竭以及1例为失血性休克以及感染性休克。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腹部钝性伤患者的重视,及时明确诊断及病情,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61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腹腔镜探查,21例(34.4%)避免开腹探查,17例(27.9%)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22例(36.1%)诊断明确后中转开腹取相应部位小切口或腔镜辅助下手术,1例(1.6%)漏诊,经过观察引流管引流液性状开腹探查,最终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探查腹部闭合性损伤符合微创的原则,兼诊断和治疗的优点,对病情允许的患者,主张选择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5.
脾脏是腹部最易受损伤的实质性脏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开腹脾切除术或开腹保脾手术.但传统手术有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及美容效果差等缺点.外伤性脾破裂是否用腹腔镜切除尚有争议,主要因脾破裂后腹腔内积血造成视野不清,不易控制出血,且手术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问内结束,以尽量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6.
72例脾破裂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脾脏质地脆嫩,血运丰富,破裂后出血量大病情危重,临床治疗高度重视,本科1998~2008年共收治脾破裂患者72例,现将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腹腔镜早期探查在腹部钝性外伤继发肠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腹部钝性外伤继发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性腹腔镜早期探查术(受伤后6h内实施)并视为实验组.另纳入同期早期(受伤后开始手术≤6h)手术患者6...  相似文献   

8.
谢加东 《天津医药》2002,30(8):507-508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是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大多数情况下,脾脏破裂很快就会引起腹腔内大出血,需要急症手术治疗。但有的病例出血发生在脾脏损伤后数日、甚至数周后,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困难。目前把损伤48 h后出现的脾破裂出血称之为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1]。因其病情急、变化快、容易误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我院1985年至2000年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患者146例,其中21例为延迟性脾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技术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治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技术行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3例患者,其中42例采用手助式腹腔镜技术,6例完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5例在腹腔镜直视下保脾治疗,全部在镜下完成操作,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后,可适当放宽腹腔镜技术应用在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使其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有可行性、有效性,弥补影像学检查及一般检查的不足,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手术,因此,此术式是一种积极、微创、有效的诊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杨明东  顾松涛  周江帆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9+191-189,191
目的探讨交通伤致脾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交通伤致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救治过程、伤情、临床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52例脾破裂患者中单纯脾破裂19例.合并其他器官系统复合伤33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10例,合并四肢骨折7例,合并消化道破裂2例,合并肋骨骨折16例。其中50例接受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随访期内1例发生迟发性脾破裂。结论交通伤所致脾破裂大部分伤情复杂,复合伤多见,多需要积极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外伤所致肠破裂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4例腹部钝性外伤致肠破裂患者,根据受伤距离确诊时间的早晚,将其分为早期组(时间〈24h)和延迟组(时间≥24h),每组各22例,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延迟组相比,早期组的治愈率明显升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部钝性外伤致肠破裂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外伤性脾破裂是腹部常见损伤,有资料报道脾外伤占纯性部损伤20%~40%。近年来在脾外伤手术治疗中保脾手术日趋受到重视。本院自1992~2009年共收治脾外伤97例,其中手术治疗7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9~1994年共收治创伤性脾破裂60例,其中并多发伤35例。无多发伤者无死亡病例,并多发伤者死亡6例。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脾破裂并多发伤死因与出血性休克的程度,出血量密切相关;多发伤中,同时伴有胸部伤和(或)颅脑伤时,易发生ARDS而导致死亡,是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认为脾破裂并多发伤时,经慎重选择保脾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脾破裂合并胰腺损伤分两个方面:(1)外伤性脾破裂同时合并胰腺损伤,二者的受伤因素为同一致病因素;(2)在脾破裂手术时造成医源性胰腺损伤。二者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较少见,但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需及时诊治。本资料对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04—2007年收治的15例脾破裂合并胰腺损伤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腹部创伤合并多发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1994~2003年闭合性腹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87例分析。男54例,女33例;其损伤脏器101个,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探查。结果 本组治愈59例,死亡28例。结论 对于有低血压及患识丧失的患者,为减少腹部的漏诊,应反复、多点腹腔穿刺,尽可能利用B超和CT在腹内脏器伤诊断中的重要怍用。在治疗上应先治疗危及患者生命的损伤,先积极抗休克治疗,并且要重视颅内高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闭合性腹部外伤。方法:回顾12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及效果。结果:12例中9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诊断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技术在—些闭合性腹部外伤中兼有诊断及治疗作用从而减少开腹处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各种施工现场也处处可见,因此,难免会出现各种损伤和创伤。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急诊科常见的病例,病情复杂,常常合并其他外伤,早期明确诊断,纠正休克,采取正确的治疗,是降低腹部闭合性损伤死亡率,争取手术时机的关键。通过对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8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诊治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回顾3年来对82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病人,车祸者69例,其余为坠落伤、冲击伤、挤压伤,均为紧急性脾破裂,大都是脾门撕裂、碎裂及脾上下极同时损伤.其中单纯性脾损伤58例、多发伤伴脾破裂24例.  相似文献   

20.
过去腹部闭合性消化道破裂伤(尤其合井其它损伤或休克者)的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则较晚,病死率较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诊断与治疗效果。现将1!6例患者的诊治与体会介绍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93例,女23例,年龄人刀岁,以20~50岁最多,共72例(占62刀6%),其中撞击伤43例,坠落伤40例,挤压伤33例.伤后至人院时间、Ih4例,lwth14例,5~12h38例,】3-24h20例,>24h36冽.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血压叫2/sopa16例(1.79%),伴休克表现者11例,有典型腹膜炎体征者98例(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