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调查宜兴市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和严重程度。方法 使用SNAP-Ⅳ量表对宜兴市4 185名小学生进行筛查。结果 205名小学生(4.89%)符合ADHD诊断标准,男女比为1.97:1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3类亚型流行率分别为2.9%、0.4%、1.7%;不同性别小学生在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DHD各亚型和正常儿童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DHD各亚型男女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宜兴市小学生ADHD患病率较低,3类亚型儿童行为表现各有特点,在教育和临床治疗中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女童患病率虽低于男童,但二者症状严重程度相同,因此应重视ADHD女童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邹莹  赵江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958-960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有轻微脑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的一组综合征。ADHD临床可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国内报道ADHD的患病率为1.5%~10%,一般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2~9):1,早产儿童患病更多。其主要发病原因可与生物和遗传因素、脑损伤、成熟迟缓及有害物质影响等有关。目前  相似文献   

3.
儿童多动症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余刚  涂艳平 《九江医学》2007,22(2):35-35,52
多动综合征称儿童多动综合征,轻微脑功能障碍(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DD),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4%~20%(美国),国内报道患病率为1.5~10%,男童多于女童,两者之比为2~9:1[1].现将我院心理门诊2004年~2006年诊治的12例多动症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等因素对ADHD共患病类型的影响.方法 应用Vanderbilt ADHD家长和教师评定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确诊门诊ADHD患者224例,其中男205例,女19例,确定其临床分型及共患病,获取家庭和学校教养方式的相关信息.根据共患病类型分为ADHD组(n=118)、ADHD共患内化性行为障碍组(ADHD+焦虑/抑郁)(n=10)、ADHD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组(ADHD+ODD/CD)(n=89)及ADHD共患内化和外化性行为障碍组(n=7),以无共患病为参照水平做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混合型ADHD患儿(ADHD-CT)患外化性行为障碍概率比注意缺陷型(ADHD-PI)和多动冲动型ADHD患儿(ADHD-HI)高,分别是ADHD-PI和ADHD-HI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的4.76倍(偏回归系数为1.58,P<0.05)及6.25倍(偏回归系数为1.83,P<0.05),即风险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负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是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的2.01倍(偏回归系数为0.7,P<0.05).结论 混合型ADHD儿童相对于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型ADHD儿童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风险增高.接受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的ADHD儿童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指一种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行为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理障碍 [1]。1994年出版的DSM-Ⅳ,即《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把ADHD分为三种亚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 冲动型、混合型。对ADHD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发展性精神障碍,主要症状出现于7岁前.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将ADHD分为两个维度三个亚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ADHD常常伴随或引发其它方面的诸多问题.只有临床、神经生理、心理、生化等领域交叉合作研究,才能弄清ADHD的病源病因和生理、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闸北区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调查表对上海市闸北区9所幼儿园儿童进行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并运用SPSS16.0进行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3.9%,父母和老师筛选出的可疑ADHD儿童有38.75%被诊断为ADHD者,男女比例为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57)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差(OR=3.323)是罹患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罹患ADHD的比例较高,不容忽视;性别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和儿童期的营养状况是值得重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在临床诊断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的应用。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多动症门诊主诉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符合ADHD诊断标准的100例儿童进行IVA-CPT测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童中注意缺陷型占28%,多动型占45%,混合型占27%;女童中注意缺陷型占40%,多动型占25%,混合型占35%.差异有显著性(P〈0.005)。男童的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分别为80.50±20.01和66.9±317.30;女童的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分别为86.45±19.50和64.5±415.20,各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IVA-CPT是一种对儿童ADHD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ICD-10中称为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在DSM—Ⅳ中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目前该症命名尚未统一。本采用DSM-Ⅳ中的命名,称为AD—HD。根据临床特征,ADHD又可分为ADHD组合型、以注意缺陷为主型和以多动-冲动为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集中困难,好冲动,学习困难,属于破坏性行  相似文献   

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有研究者认为ADHD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故可能存在与注意缺陷相关的执行功能缺陷…。感觉统合功能障碍(sensoryintegrativedys—function,SID)是ADHD常见的共患疾病。曹爱华等报告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男童86.3%,  相似文献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学龄儿童精神障碍中的息病率居于首位。70%的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30%可持续终生,患儿在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酒药滥用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儿童时期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相似文献   

12.
《开卷有益》2022,(5):63-64
<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据《中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显示,全球约有6%~9%的学龄儿童受ADHD所累,中国ADHD患病率为6.3%,患儿数量超过2300万,而就诊率却仅为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及分析福建省6~12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率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SNAP-IV评定量表父母版(中文版)和Vanderbilt父母评定量表为调查工具,依据DSM-IV ADH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福建省九大地市4130名6~12岁在读学生的ADHD情况进行筛查。采用匿名调查法,由家长独立完成问卷。结果 本研究对福建省九大地市4130名6~12岁在读学生的ADHD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福建省6~12岁儿童ADHD患病率为5.98%(95%CI:5.26%~6.7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7.68% vs 4.04%,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ADHD患病率有差异,在8岁和11岁时各有一个小高峰;各个年级ADHD患病率有差异(P<0.05),以四年级(7.51%)患病率最高,六年级最低。各亚型分布中,以ADHD-I型最常见,其次是ADHD-C型和ADHD-HI型,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67.61%(ADHD-I型)、8.91%(ADHD-HI型)、23.48%(ADHD-C型)。有42.11%的ADHD儿童共病ODD,男童多于女童 (47.34% vs 30.77%),ADHD对儿童的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94.74%),其次是社交表现(22.27%),在男孩中常见。结论 福建省6~12岁儿童ADHD患病率为5.98%,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谨以近年来ADHD的免疫学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谨以近年来ADHD的免疫学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做好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 Canners 教师用量表,进行现况研究.结果 调查 6~14 岁在校小学生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为 12.72%;男生患病率(16.30%)明显高于女生(8.99%)(χ2=32.06,P=0.00);6~7 岁的学生 ADHD 的患病率最高;Logistic 分析中,6~7 岁、少数民族是 ADHD 共同的影响因素,而婴儿出生时患有惊厥、非双亲抚养方式、出生时患有脑部疾病或损伤与男生患 ADHD 关系密切,而其他抚养关系、母亲怀孕时饮酒、母亲有流产史等因素对女孩患 ADHD 影响较大.结论 男生较女生有较高的患病率,男女学生有不同的 ADHD 家庭危险因素,提示母亲应注重孕期保健,而学校应引导新生适应学习环境的转变,同时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家长应重视自身及整个家庭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将有利于减少儿童 ADHD 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通信作者:吴士文,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肌肉病和热射病;E-mail:wu_shiwen@yahoo.com 目的 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共患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ADHD对DMD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10月在武警总医院DMD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经基因检测及临床表现确诊为DMD患儿102例。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评定DMD患儿是否合并ADHD。采用中文版PedsQLTM3.0神经肌肉疾病模块(PedsQLTM3.0 NMM)和PedsQLTM4.0普适性核心量表对5~7岁的DMD患儿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 DMD患儿合并ADHD共患率为34.31%(35/102),其中注意缺陷型14例(40.0%),多动/冲动型10例(28.6%),混合型11例 (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主要看护者为祖父母是DMD患儿共患ADHD的影响因素(P<0.05)。ADHD组患儿角色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低于无ADHD组(P<0.05)。结论 ADHD在DMD患儿中患病率高,年龄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共患ADHD有影响,共患ADHD的患儿生存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8.
脑电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脑电反馈治疗不同类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有效性。方法 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标准的30例ADHD儿童,分为三个不同亚型接受脑电反馈治疗,分别于训练20次及40次后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20次及40次训练,各亚型患儿与训练前相比,脑电反馈商数及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40次与20次相比,脑电反馈商数多动-冲动型无显著变化,其他二型仍有显著好转。结论 脑电反馈治疗对ADHD各亚型的疗效肯定;对注意缺陷为主型和混合型患儿训练时间应比多动-冲动为主患儿训练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闸北区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症状阳性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调查表,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阐北区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针对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调查表中症状阳性率的总体情况、年龄分布、及其与性别、户籍、家庭情况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3.9%,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5%和1.3%,男、女比例为2∶1.大部分症状阳性率大致随年龄增长而递减;阳性率最高年龄段分布于4~5岁;男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外地户籍的儿童阳性率高于上海市户籍的儿童;按父母文化程度比较,症状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缺陷症状的阳性率普遍高于多动症状,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儿童ADHD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惠州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Ⅳ)诊断的 ADHD 儿童及青少年采用韦氏智力测定、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 儿童行为量表、对立违抗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进行 ADHD 共患病调查。结果ADHD 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152例,共患率61.3%,男女比例6.6∶1。其中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79例(31.9%),品行障碍14例(5.6%),焦虑障碍22例(8.9%),心境障碍23例(9.3%),抽动障碍38例(15.3%),学习困难98例(39.5%)。共患焦虑障碍女童多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疾病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学习困难共患率6~11岁组明显低于12~16岁组(P <0.05)。结论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学习困难的共病率最高,应该重点防治。 ADHD 共患学习困难的儿童应该及早控制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