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指无任何脑卒中病史和体征而由影像学或尸解发现的脑梗死,或在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关的部位出现的脑梗死。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头颅影像作为体检的常规项目,使得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脑梗死被发现和重视。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SBI患者伴有某些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并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1]。本文针对无症状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神经心理评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SCI患者101例(SCI组),70例性别、年龄、伴发慢性疾病相匹配且头颅CT/MRI检查未见梗死灶的非SCI患者为对照组(非SCI组),2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将SCI组患者根据梗死病灶的部位、数量分为皮质组(病变位于皮质)、多发病灶组及单发病灶组(病变均位于非皮质部位),对3个亚组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SCI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3.5%)显著高于非SCI组(21.4%,P<0.01);SCI组中皮质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非皮质部位的多发及单发病灶组患者;多发病灶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单发病灶组。结论:SCI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梗死的部位、梗死病灶的数量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为  周博锋  胡才友  吕渊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190-2192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78例SBI患者(SBI组)和78例性别、年龄及所伴有的慢性病与其相匹配的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画钟测验(CDT)、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分析SBI患者的年龄、病灶数、抑郁程度、血压、血糖及血脂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SBI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3.8%(42/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P<0.01).SBI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CD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I组中,年龄≥70岁,有多发病灶,伴有抑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各亚组的MMSE、CDT评分分别低于各对照亚组的评分(P<0.01).结论 SB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认知功能下降与年龄、脑梗死病灶数及是否伴有抑郁、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其中丘脑梗死的影响最为显著。梗死后脑神经功能损害的部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早期丘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临床特征主要仍为记忆力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行动力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所以丘脑梗死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师们的重视,故本文对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具体下降改变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脑梗死发病率的逐渐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也日渐升高。本研究对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能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好发部位。方法:对103例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侧脑室周围、基底节区、分水岭、皮层下白质区的腔隙性脑梗死。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应积极防治,祛除各种危险因素,避免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0g/d,共21天;吡拉西坦组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给予4.0g/d,共21天.观察用药前后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程度.结果: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均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MMSE评分、P300潜伏期和波幅,但奥拉西坦改善程度更为显著.结论:奥拉西坦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且疗效优于吡拉西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是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0.01),而吸烟和饮酒则是再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65岁、多发病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左大脑半球梗死、脑叶梗死、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280例和对照组200例的血浆Hcy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订的标准(NIHSS评分)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对血浆Hcy与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危险因素GLU,TG,TC,HDL,LDL,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30,P<0.01),Hcy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脑卒中病情的严重程度,高Hcy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用于治疗脑梗塞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已被诊断为脑梗塞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多奈哌齐,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两个月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MMSE、WMS、ADL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MMSE、WMS和ADL,有明显提高。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干预治疗脑梗塞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MMSE、WMS和ADL评分,值得临床治疗应用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变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276例脑卒中患按病变部位分:左半球与右半球,前半部(额、颞叶)与后半部(顶枕叶),基底节区与皮层3组,进行抑郁症发病率的比较,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病率为28.3%,左半球组发病率为33.0%,大于右半球组的19.8%,前半球组发病率为38.6%,大于后半球组的20.0%,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皮层与基底节区二发病率无显差异。结论:脑卒中病变部位可能与PSD的一种病因,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4.
巫碧佳  李永鸿  李荣 《中外医疗》2011,30(15):36-37,3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评价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5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根据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hcy组(Hhcy组)与正常hcy组(Nhcy组),追踪观察2年,统计其复发率,并对复发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梗死病灶大小分组并统计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Hhcy组脑梗死复发率(16.9%)显著高于Nhcy组(8.9%),hcy水平越高复发脑梗死的梗死灶越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增加,梗死灶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对 82例基底节梗塞后出现认知损害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和中医证候评定 ,30例头颅CT无梗塞表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用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最常出现的证型是肾精亏虚证、痰浊证、血瘀证 ,而痰浊阻窍、腑滞浊留证与认知损害积分呈负性相关关系 ,即痰浊、腑滞越重 ,患者的认知得分就越低 ;且热毒内盛和腑滞浊留两者相互作用 ,提高了基底节梗塞后痴呆发生的危险性。结论 痰浊阻窍、腑滞浊留与基底节梗塞认知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 ,从而验证了这两证在血管性痴呆病程中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关于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4月收治64例罹患脑梗死者,所筛选的患者均存在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情况,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2例,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及降低颅内压等,研究组采取长春西汀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取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待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显效率34.4%,有效率53.1%,总有效率为87.4%,对照组显效率18.8%,有效率37.5%,总有效率为56.3%,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在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表现,入院后均完成CTA、CT灌注扫描(CTP)检查,分析CTA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CBF低于对照组,CBV、MTT、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CTA检出正常43支,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23支,闭塞13支,与TCD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 CTA配合CTP检查有助于综合评估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对脑梗死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并于入院、发病1、3个月时进行脑功能评分。应用DWI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的改变,结合脑神经功能评分值,评估DWI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预后价值。结果 41例患侧平均ADC值为(0.553 4±0.179 9)×10-3mm2/s,镜像区平均ADC值为(0.848 7±0.144 2)×10-3mm2/s,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其值的改变与脑梗死预后相关性较差。结论应用ADC值下降比率评估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证候学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acunar Infar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的证候学特点及证类分布特征,为确定本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作为一个研究队列进行量表评分,分为LICI组44例,LI组36例,制定并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学观察表,对两组患者证候因素进行观察。结果①LICI组65.90%病人是多病灶、多部位损害,病灶部位以优势半球分布为多。②LICI组63.63%病人记不清楚认知缺损起病时间,70.45%病人病情是不断加重。③LICI组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部分病人伴有抑郁症状出现。④LICI主要的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为风、火、痰、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结论LICI起病隐匿,呈渐进加重,以多灶多位损害为主;肾虚是LICI发生的根本因素,风火痰瘀,兼夹蕴化是发展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西比灵辅助治疗脑梗死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比灵辅助治疗脑梗死后眩晕的临床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后眩晕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按病情分别予以抗凝、溶栓、降压、降血糖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西比灵胶囊。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析粘附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眩晕总有效率97.6%,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西比灵辅助治疗脑梗死后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