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的动态变化,了解心脏移植中心肌保护的效果及术后心脏损伤恢复的情况.方法测定5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前、手术当日及术后(1~17)天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供心植入前采用St.Thomas液保护,植入中用冷血保护.结果心脏移植患者与供者术前CTn Ⅰ基本在正常范围,手术当日及术后CTn Ⅰ较术前升高,然后逐渐下降,于第12天恢复在正常值范围内.第2例患者停机后对鱼精蛋白过敏又二次转流,术后CTn Ⅰ较其他4例患者峰值高且下降速度慢,于术后第21天死于脏器衰竭,另4例患痊愈出院.结论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心脏移植当日及术后明显高正常值,术后第12天基本正常水平.心肌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也表明供心的心肌保护仍存在着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 I(cardiactroponin,c Tn 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动态变化 ,探讨其对心肌损伤状况判断的意义 .方法  6例接受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 (在移植前及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患者静脉血标本 ,检测其血清中 c Tn I和 CK- MB的水平 .结果  6例患者中有 1例术前血清中 c Tn I和 CK- MB的浓度高于正常 ,6例患者 c Tn I和 CK- MB均在手术后当日达最高峰 ,5例患者 c Tn I在术后 (10~ 34) d下降至正常人水平 .CK- MB在术后 (11± 16 ) d下降至正常人水平 .结论  c Tn I与 CK-MB在心脏移植前后的变化规律相似 ,但 c Tn I高于正常的时间较 CK- MB长 ;术前 c Tn I与 CK- MB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 ;c Tn I与 CK- MB升高与手术损伤及移植排斥反应有关 ,心脏移植后受者血清中 c Tn I与 CK- MB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心脏移植效果有密切联系 ;c Tn I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高于 CK-M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已停跳供心的原位心脏移植术前准备对已停跳供心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用已停跳供心为47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原位心脏移植,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心肌保护液均使用HTK液,灌注总量按供体体质量计算,为30~50mL/kg。首先采用8℃的HTK液1000mL直接灌注心脏,供心切下后,放到套有无菌塑料袋的无菌器皿中,再将剩余量的4℃的HTK液灌完,流出的HTK液可用来浸泡供心。结果所有已停跳供心均在移入后恢复泵功能,移植后未发生与心功能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已停跳供心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例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经验,探讨心脏移植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例惠者均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手术方法均采用原位双腔静脉吻合法。术后使用CsA+MMF+Pred三联免疫抑制剂。结果3例患者全部存活,围手术期经过顺利,未发生明显排斥反应。存活至今,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供心保护,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取得良好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2例原位心脏移植成功的初步体会.方法:2003年2月与2004年1月进行了2例原位心脏移植,均为扩张型心肌病.采用冷晶体停跳液阶梯式顺灌进行供心保护,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赛尼哌及环孢素A、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结果:2病例均存活,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围术期无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术后1个月后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1例术后第40天发生肺部感染1次,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良好的心肌保护、术后合理的监测与抗排异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2例原位心脏移植的初步体会。方法:2003—08与2004—12进行了2例原位心脏移植,1例为瓣膜型心肌病,另1例是扩张型心肌病。采用冷晶体停跳液顺灌进行供心保护,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赛尼哌及环孢素A、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结果:1例术后52h右心衰竭至全心衰竭死亡;另1例围术期无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术后存活8mo。结论:合理选择受体,良好的心肌保护、术后合理的监测与抗排异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并发症等相关问题。方法对2例实施双腔法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手术后早期恢复顺利,至此,分别已经存活了2.5年和1个月,心功能Ⅰ级,无心率失常,无瓣膜返流现象。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肺动脉压力和安抚患者情绪,术中根据肺动脉压力选择适当的术式,术后右心衰竭的预防与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黑山羊为受心者,用深低温、循环停止法作婴羊原位异体心脏移植22例:①同种移植12例,存活4~540天,平均114.4天;②绵羊供心异种移植8例,存活2~72天,平均21.1天;③花猪供心移植 2例,存活3及 3天,手术前后均注免疫抑制剂 Cyclosporin-A。作者认为此手术方法对心肌保护较好,操作方便,Cyc-A可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套管连接血管建立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及病理改变,探讨该模型建立及手术方法的改进.方法 在低温和常规心肌保护下切取供心,分离受体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将供体的无名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行套管连接.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移植心的搏动情况,于术后第1、3、5、7、9天及终末期等时间点分别取供心,送病理检查.结果 正式实验136例,术后复跳率100%,术后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大于48 h者125例,成功率92%,平均存活(7.16±2.47)天,其停跳高峰在移植后第7~9天.病理切片观察到排斥反应发生呈动态变化.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一人操作,手术时间和供心热缺血时间显著缩短,该法可避免吻合口出血,提高血管通畅率.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前后相关免疫分子表达水平与移植心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变化的观察,探讨免疫排斥反应的相关时间进程。方法:wintar大鼠为受体;SD大鼠为供体。经供体心脏主动脉、肺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静脉吻合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和移植心脏组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白细胞CD4、CD8的表达水平和移植心脏组织中CD4^+、CD8^+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移植心脏的存活率分别为:第24小时100%、第72小时85.7%、第7天16.7%、第10天0%。于移植术后第24小时,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水平和CD^ 、CD8^ 淋巴细胞的心肌浸润程度均明显降低。于第72小时,淋巴细胞的CD4、CD8表达水平回升至移植后的峰值,而CD4^ 、CD8^ 淋巴细胞的心肌浸润程度于第7天时达到移植后高峰。供心存活率与淋巴细胞的心肌浸润程度变化负相关。结论:异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免疫分子表达水平的提高比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升高早4天;而供心存活率与淋巴细胞的心肌浸润程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提示大鼠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活化期于72小时内而排斥反应效应期主要发生在术后3-7天。  相似文献   

11.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方法3例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人接受标准法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供心保护液为4℃ Stanford大学溶液或冷血保护液。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赛尼哌加“三联”方案。结果3例供心移植完成后均自动复跳,循环稳定,2例术后至今未发生明显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心功能1级,已恢复正常工作;1例于术后14天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MOF)。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供心及其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重视围术期处理,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慎密的随访是移植成功和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动态观察心肺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急诊ICU内112例心肺骤停患者实施标准心肺复苏,动态观察心肺骤停即刻和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结果:心肺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1h心肌肌钙蛋白Ⅰ就明显升高,CK、CK-MB、LDH、AST心肌酶学指标则在复苏后2h开始升高;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的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及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①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②心肌肌钙蛋白Ⅰ血浓度可反映心肌受损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慎  吴若彬  陈寄梅 《广东医学》2008,29(10):1643-1646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心脏长时间低温保存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明确抗调亡因子在心脏移植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为心脏保护液药物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将16只实验SD大鼠分2组,通过建立改良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在围手术期、供心保存过程中通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Ac-DEVD-CHO)干预,使用HTK保存液低温长时间保存供心,监测模型前后心功能,检测生化、酶学、凋亡相关因子和病理学指标。 结果 在恢复灌注复跳后60min,①实验组的以心功能指标的恢复率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②在恢复灌注复跳后60min,实验组的心功酶及肌钙蛋白Ⅰ均低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组的心肌Caspase-3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④心肌组织HE染色:光镜下显示实验组的心肌组织损伤较对照组严重。 结论 ①供心长时间低温保存再灌注后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脏移植供心长时间保存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之一。②使用半胱天冬酶抑制剂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供心心功能,是提高供心保存时效的良好方法。③半胱天冬酶抑制剂Ac-DEVD-CHO对供心保存的时-效,量-效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廖祥丽  范士志  陈建明  李志平  何勇  郭伟 《四川医学》2003,24(12):1242-1243
目的 总结4例原位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原住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供心膨胀,行右心辅助循环120h。供心心肌保护采用4℃standford液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移入受体心腔前每间隔20min重复灌注1次,同受体吻合时,用4:1冷氧合血或冷晶液灌注,并辅以小冰袋局部均匀降温。结果 2例随访4年6个月及1年8个月,供心功能良好。1例术后28天因肺部曲霉茵感染死亡。另1例于术后第6天,停用右心辅助循环(RNAD)12h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肺动脉高压。结论 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注重供心心肌保护,是提高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仕银  伍尚平 《重庆医学》2003,32(12):1665-1666
目的 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 (AST、LDH、CK、CK MB)、肌钙蛋白Ⅰ (CTnⅠ )、肌红蛋白 (Mb)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3例VMC患者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肌红蛋白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VMC组入院当日血清中心肌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动态检测VMC组各时期CTnⅠ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心肌酶及Mb(P <0 0 1 )。结论 心肌酶只能作为VMC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 ,肌红蛋白最灵敏 ,但特异性差、阳性时间窗短 ,而肌钙蛋白Ⅰ更能灵敏、准确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能为临床医生诊断VMC提供较长的时间窗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过程中术式 ,心肌保护 ,术后并发症等相关问题。方法 对 6例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得出相关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6例患者中 ,移植方法采用标准法 4例 ,双腔法 1例 ,全心脏法 1例。供心平均热缺血时间为 (10 5± 1 8)min ,冷缺血时间为 (4 9± 14.7)min。存活时间分别为 8年、7年、5年、3 5年、2年、0 5年。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 ,适当的术式选择 ,良好的心肌保护 ,术后右心衰竭的预防与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附6例报告)@孙晨光 @夏求明 @李…  相似文献   

17.
选用供心,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切除病心,进行原位心脏植入。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观察排斥反应。供心冷缺血时间180min,受体主动脉阻断72min,移植后心脏自动复跳,辅助循环30min后,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移植的成功取决于正确选择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良好的供心保护方法、术后早期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常山酮(HF)对大鼠异基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SPF级近交系Wistar雌性大鼠30只,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行颈部心脏移植手术:同系对照组15对(供、受体均为SD大鼠,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生理盐水灌胃),排斥组15对(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生理盐水灌胃)及HF治疗组15对(供、受体同排斥组,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HF溶液灌胃)。移植后第3,5,7天每组各处死5只受体大鼠,留取移植心行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排斥组相比,HF治疗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延长,免疫排斥反应减轻,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呈低水平,供心心肌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低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常山酮可以有效抑制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体内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升高,具有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潜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Th17分泌IL-17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下心脏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实践一种心脏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缩短供心冷热缺血时间;供血选用Stanford大学心脏移植保存液灌注、保存,术中续灌用含血冷晶体停搏液;用大剂量白蛋白和FDP来减轻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患者移植术后心功能Ⅰ级.结论此种心肌保护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大鼠移植心慢性失功(Chronic graft failure,CGF)加快模型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雌性封闭群SD大鼠40只,随机分2组,对照组的离体心脏用4℃生理盐水保存3h后,行心脏移植,术后不给任何药物处理,实验组的离体心脏则用含益生注射液的4℃生理盐水保存3 h后,行心脏移植,术后每天腹腔注射益生注射液,剂量为8mg/(kg·d),连续9 d.分别采集受体术前和术后1、3、5、7、9d血液,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变化.另外,在移植术后12周,取2组移植心脏的组织学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心脏移植术后血浆MDA含量显著升高,而SOD活性却显著降低,术后第1天下降最明显.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术前2组血浆的MDA含量和SOD活性相似;术后第1天,对照组血浆MDA含量升高,并明显高于实验组45.27±6.48与32.78±6.61,P<0.05,而SOD活性下降,并明显低于实验组529.77±46.31与663.33±45.92,P<0.05;此后,2组的血浆MDA含量和SOD活性逐渐恢复到正常,但对照组恢复较慢,术后第9天才接近正常,实验组恢复较快,术后第5天已恢复正常.对2组移植心脏的组织学标本进行比较,移植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心慢性排斥程度明显减轻(2.20±0.40与3.6±0.48,F=100.41,P<0.0001).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也减轻(1.00±0.32与1.60±0.48,F=21.63,P<0.000 1).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诱导的CGF加快模型中,益生注射液对移植心的I/R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其慢性失功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