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4例血吸虫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对血吸虫肠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住院确诊的24例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腹部B超、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资料。结果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6~76岁,24例均有疫区接触史,最常见的症状为腹部隐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18例(75%),黏液血便6例(25%)及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血沉增快4例(16.7%),嗜血酸粒细胞增多2例(8.3%),粪便集卵实验均为阴性(100%),腹部B超均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表现,20例(83.3%)经电子结肠镜发现虫卵,22例患者曾以其它肠道感染性疾病治疗。结论慢性血吸虫肠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电子结肠镜及组织活检是有效的诊断方法,但须结合粪便检查、血沉、嗜酸粒细胞及环卵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间接血冷凝实验。  相似文献   

2.
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的分子机制,为研究和解决临床常见寄生蠕虫病相互间免疫交叉反应现象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PDT)、饱和硫酸铵溶液梯度盐析法、SDS-PAGE和Westernblot,对经12肽库筛选所获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共同模拟表位以及蚯蚓的盐析沉淀蛋白、蚓激酶和热刺激分泌物的分子成分及免疫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3个蚯蚓与日本血吸虫的共同模拟表位,分别包含NSIL、LAET和HT-HI氨基酸序列。蚯蚓与日本血吸虫的共同模拟表位以及蚯蚓的盐析沉淀蛋白、蚓激酶及热刺激分泌物均存在分子量为28.3~97.8kDa的蛋白带,其中能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的反应带对应分子量在61.2~95.1kDa。结论蚯蚓与日本血吸虫间存在分子量为61.2~95.1kDa的共同分子成分,该成分中可能部分属于酶类,氨基酸序列可能包含NSIL、LAET和HT-HI片段,该类物质是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的重要分子基础,由此推测,这也许是蠕虫病相互间免疫交叉反应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血吸虫性结肠病较为普遍,据南京医学院(1975)、昆山市血防站(1991)等报告,发病率为1.1%~2.3%。由于该病的病理基础,以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因而临床上表现往往以便秘为多见。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98年6月~1999年8月,应用中药和替硝唑混合液治疗血吸虫性结肠病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均为住院慢性便秘患者,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史;曾接受抗虫治疗1~6次不等;直肠粘膜压片镜检均找到陈旧性血吸虫卵;便秘病史9~32…  相似文献   

4.
用血吸虫、疟疾、丝虫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监测暂住人口8733人.测出血吸虫、疟疾和丝虫抗体阳性分别为597(6.8%)、113(1.3%)110(1.3%)例.其中,浙江藉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0.3%(62/604),与总体阳性率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安徽籍为5.9%(218/3673),与总体阳性率的差异显著(P<0.05).各省藉疟疾和丝虫抗体阳性率与总体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该法可作现场群体过筛方法之一.抗体阳性者作重点监测管理对象.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除在血吸虫的解毒系统中起中心作用外,还可能增加虫体肠道中羟高铁血红素的溶解度。宿主针对GST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虫体也许是致命的。因此,认为GST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疫苗。用重组的曼氏血吸虫28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SmGST28)免疫多种动物均已获得显著的抗曼氏血吸虫(Sm)攻击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保护性抗原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业已证实,人类和啮齿动物感染血吸虫后均能建立部份抗感染的抵抗力。这说明血吸虫能在宿主体内诱发保护性免疫反应,据此,人们设想建立血吸虫的疫苗。用照射减毒的尾蚴免疫易感动物,证实能诱导抗感染的保护力。于是,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就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迄今,利用多克隆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已鉴定了多种候  相似文献   

7.
利福昔明在消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福昔明(Rifaximin)是利福霉素衍生物,对多种革兰阳性、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所致旅游者腹泻的一种新药.口服不易被肠道吸收,在肠道内有较高浓度,全身不良反应轻微是其特点.近年来利福昔明在肝性脑病、肠内胀气及肠道气体相关性疾病、憩室病、肠内细菌过度生长、炎症性肠病(IBD)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H pylori)的根除等疾病治疗中应用日趋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灭活血吸虫卵对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小鼠结肠炎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基因及蛋白表达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清洁级BALB/C雌性小鼠50只分成对照组(10只)、TNBS+0.9%氯化钠溶液组(20只)和TNBS+血吸虫卵组(20只).TNBS+血吸虫卵组在造模前第3、14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冰冻灭活血吸虫卵10 000个(1 ml冰0.9%氯化钠溶液混悬液);TNBS+0.9%氯化钠溶液组给予相同体积的冰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后两组予TNBS溶液灌肠(100 mg/kg)建立结肠炎模型,建模后第7天处死存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病理特征;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结肠组织的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分布.结果 TNBS+血吸虫卵组小鼠死亡率较TNBS+0.9%氯化钠溶液组明显下降(15%比30%).TNBS+0.9%氯化钠溶液组组织学评分为(4.21±0.40)分,较TNBS+血吸虫卵组和对照组高[(1.74±0.10)和(1.06±0.20)分,P<0.05].TNBS+0.9%氯化钠溶液组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TNBS+血吸虫卵组较TNBS+0.9%氯化钠溶液组显著增加(P<0.05).TNBs+0.9%氯化钠溶液组ZO-1蛋白相对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50.3%(P<0.05),而TNBS+血吸虫卵组较TNBS+0.9%氯化钠溶液增加41.1%(P<0.05);TNBS+0.9%氯化钠溶液组Occludin相对灰度值较对照组下降48.7%(P<0.05),而血吸虫卵组较TNBS+0.9%氯化钠溶液组增加23.6%(P<0.05).ZO-1、Occludin蛋白染色强度TNBS+0.9%氯化钠溶液组分布均较对照组间增强(P<0.01),而TNBS+血吸虫卵组染色强度信号分布较TNBS+0.9%氯化钠溶液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灭活血吸虫卵能在细胞水平加强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聚集及表达,通过稳定紧密连接蛋白,增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显著改善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由于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广泛应用,血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在感染率<5%的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已不宜继续采用全民化疗方法.然而,重复感染和新感染依然存在,为巩固血防成果,仍需尽可能及时查治病人,而粪检已不再适用于该地区,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快速和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查病方法,以适应现场防治工作需要.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是新近研制开发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1].为探讨其诊断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价值,对末梢血DDIA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采用免疫印斑试验(immuno-blot)以日本血吸虫成虫31/32KD诊断蛋白作抗原检测52例粪检虫卵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结果阳性反应率为100%,而20例健康人均无反应。同时对确诊为肺吸虫病患者36例;旋毛虫病50例和囊虫病26例进行交叉反应测试,结果均无交叉反应出现。进一步以免疫印斑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种方法对上述血清进行比较测试,结果后两种方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如用血吸虫卵抗原进行ELISA试验,对上述肺吸虫病,旋毛虫病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已证实多种寄生蠕虫存在着特异的血红蛋白酶(HSP)。本文研究了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及肝片吸虫的特异的HSP抗原的性质。抗原三种成虫均用0.85%NaCl溶液洗3次后,在-20℃中保存待用。以Sauer和Senft(1972)的方法,分别提取3种虫体中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许多作者提出多种免疫学方法诊断肝吸虫病,然而用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以下简称酶标对流)检测本病尚未见报道。文献报告用酶标对流检测日本血吸虫、囊虫、肺吸虫感染者有特异性强、敏感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LIB)对8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组分蛋白与不同感染度和感染期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反应性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成虫冻融抗原和浸液抗原的组分蛋白反应带数及分子量范围,因血吸虫的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单雄性或雌雄两性者蛋白条带数多及分子量范围大于单雌性者;用重感染兔血清显示的组分蛋白数及分子量反应范围也均多或大于轻感染兔血清者;8种抗原的共同反应组分蛋白分子量为70kD、66kD和31KD;其限定组分蛋白(即特异性组分蛋白)116.7kD、47kD和18kD分别可被后期、早期和中期的感染兔血清呈现特异性的反应带。8种血吸虫抗原的不同组分蛋白对血吸虫感染的不同病期,特别是早期和后期,具有特异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什曼病的危险因素变迁与控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伍卫平 《地方病通报》2006,21(1):95-97,100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一种致命性寄生虫病.该病是由于被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白蛉叮咬所致,按照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内脏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皮肤利什曼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该病在全球88个国家流行,近3.5亿人受其威胁.据估计目前全球感染该病的人数达到1 200万例[1].在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WHO/TDR)中,利什曼病为仅次于疟疾、血吸虫位居第3位的目标疾病.利什曼病威胁着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每年利什曼病新发病数达200万人,而且其中80%的国家人均收入每天不足2美元.利什曼病造成的全球疾病负担多年居高不下,仅2001年就造成2 400 000残疾调整寿命年的损失和59 000人死于利什曼病[2].  相似文献   

15.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多种信号转导识别外来微生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LRs会促成多种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的发生,而且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揭开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核糖体制剂的佐剂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核糖体制剂用作血吸虫抗原佐剂的可能性 ,以及日本血吸虫核糖体制剂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用日本血吸虫核糖体制剂 ( SRP)、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 SWA)和日本血吸虫核糖体制剂加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 ( SRP SWA)免疫后 ,用 ELISA检测体液免疫水平 ,用减虫率表示保护性免疫力。结果 :用 SRP或 SRP SWA免疫小鼠均产生较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 ,然而均未能诱导比 SWA组小鼠高的减虫率。结论 :SRP可以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但未能使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粪便孵化检查烧瓶中血吸虫毛蚴 ,通常需细心观察 ,费力 ,人易疲劳。 2 0 0 3年 4~ 10月 ,我们在浦口区建设乡新民村使用血吸虫毛蚴显微镜和烧瓶进行粪孵查病 [1 ]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血吸虫毛蚴显微镜和烧瓶由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粪检对象为近 5年内在江滩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经济、简便、快速诊断血吸虫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为基层血防查病服务。方法用 CDIFA和 IHA两种方法进行个体对比观察 ,检验 CDIFA法检测人血清中抗日本血吸虫抗体特异性。结果 1 5 0例中 ,CDIFA法和 IHA法均阳性者 2 5例 ,均阴性者 1 2 0例 ( P>0 .0 5 )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DIFA法和 IHA法检测人血清中抗日本血吸虫抗体具有高度的符合性 ,并且 CDIFA法检测速度快、经济、方便 ,适合基层大规模查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改进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对植物血凝素(PHA)、血吸虫成虫抗原(AW)的应答能力。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0d内,对PHA的应答能力基本正常,而33d后对PHA的应答能力减弱。小鼠感染血吸虫后其淋巴细胞对AW的应答能力在2周内(淋巴结淋巴细胞)和6周内(脾淋巴细胞)应答正常,之后,分别于3和8周开始应答能力减弱,14周后的应答能力均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淋巴细胞对PHA和AW的应答能力可能存在暂时性免疫抑制现象,特别是在感染早期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江西省是我国寄生虫(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加强江西省寄生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促进江西省实现"十三五"重点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规划目标,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国家寄生虫病所)于2016年2月签订了"关于协作创新寄生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