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检测的意义。 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74例乳腺癌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者[(9.15± 2.24)% vs.(2.2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以及HER-2、pS2、nm23的表达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Ki-67表达无关(均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pTNM分期、HER-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r=0.333,r=0.919,r=0.604,均P<0.05)而与pS2、nm23表达呈负相关(r=-0.229,r=-0.401,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升高,并与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密切相关,对其检测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 方法: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n=42)和静脉溶栓组(n=42),联合组采取导管溶栓联合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静脉溶栓组采取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溶栓效果和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16.9±6.2)h和总溶栓时间(74.8±26.4)h均短于静脉溶栓组(P<0.05),尿激酶用量(312.5±121.7)万U亦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5.2%,高于静脉溶栓组的73.8%(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大腿周径差(1.5±0.9)cm和小腿周径差(1.3±1.0)cm均小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远低于静脉溶栓组的31.0%(P<0.05)。 结论: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迅速,药物用量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黄凯  陈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78-158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508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分为TNBC组(105例)与非TNBC组(403例),对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54例(51.4%),其中死亡11例;非TNBC组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24例(6.0%),TNBC组总体转移率高于非TNBC组(P<0.05);且TNBC组肝、肺、脑转移率均显著性高于非TNBC组(P<0.05),而骨转移率低于非TNBC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TNBC组前5年DFS及OS均差于非TNBC组,而三阴性亚群5年后DFS及OS较非三阴性亚群好,非TNBC组总生存率高于TNBC组(58.4% vs. 47.4%)(P=0.04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5.5)和淋巴结状态(RR=8.7)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N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发病年龄小、家族史、有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较早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 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 vs. 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方法:取剖腹手术时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作为观察组,以非糖尿病患者的肠系膜相应部位小动脉血管作为对照,通过BL-420张力描记系统记录两组动脉血管对于K+,NA,5-HT,S6c及ET-1等5种缩血管受体激动剂反应的量效曲线。
结果:K+引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张力分别为(5.39±1.19)mN和(2.92±0.78)mN(P<0.01);观察组对于NA收缩的Emax和pEC50分别为(162±10)%,6.57±0.14,对照组为(97±19)%和5.94±0.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引起Emax和pEC50观察组为(41±14)%,6.21±0.19,对照组为(3±1)%和7.4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6c对于对照组不引起明显收缩,但对于观察组的Emax和pEC50分别为(60±14)%和7.81±0.76(P<0.01);观察组对较低浓度(<10-11 mmol/L)的ET-1反应性高于对照组(P<0.01),较高浓度时反应性稍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对于K+及α受体,5-HT,ETB等缩血管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由于对受体结合力增强所致。这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相应并发症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73±165.82)mL和(407.80±202.77)mL、手术时间分别为(191.63±38.84)min和(206.83±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6.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结石残余率低于对照组(3.70% vs. 20.0%)和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59% vs. 8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EGF-C反义核酸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20只裸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种转染反义VEGF-C核酸的LoVo细胞,而对照组接种转染空白质粒的LoVo细胞。观察两组肿瘤的生长情况,21 d后处死动物取移植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两组的成瘤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接种14 d后的肿瘤体积分别为(382.0±152.8)mm3和(454.2±148.7)mm3,21 d后为(745.0±250.9)mm3和(1 574.4±506.2)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中MLD与MVD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1.75±2.22)/0.72 mm2 vs. (28.50±2.65)/0.72mm2,(47.75±2.99)/0.72 mm2 vs. (53.73±3.50)/0.72 mm2](均P<0.05)。结论:转染VEGF-C反义核酸可抑制结直肠癌LoVo细胞移植瘤在裸鼠的体内生长,并抑制移植瘤淋巴管与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201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 64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86例(老年组),<65岁者2 457例(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老年组术前存在合并症及有2种或2种以上合并症的患者均明显多于非老年组率(94.6% vs. 68.1%;78.5% vs. 40.7%,均P<0.05),发生率较高的合并症为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分别占89.25%、68.38%、37.10%);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术后出血、皮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患侧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间组织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的临床分期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乳腺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9%(156/186),术前合并心电图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有特殊的临床特点,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蛋白,并探讨其与CRC疾病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83例CRC患者手术标本,包括患者的CRC组织,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转移的淋巴结以及部分患者同时长有的大肠良性息肉。用二维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新鲜的CRC与正常黏膜组织以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出兴趣蛋白后,用Western blot法在新鲜的CRC与正常黏膜组织,以及不同的CRC细胞株中验证;用免疫组化检测石蜡包埋的CRC、正常黏膜、良性息肉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该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RC细胞株在丁酸钠(NaB)诱导分化后该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2D-DIGE分析和MALDI-TOF-MS鉴定结果显示,CRC组织中硒结合蛋白1(SELENBP1)表达丰度比正常黏膜组织明显降低2.54倍(P<0.01)。Western blot示,CRC组织中SELENBP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0.76±0.37) vs. (1.46±0.56)](P<0.001),SELENBP1的表达在CRC细胞株中普遍降低。免疫组化示,SELENBP1的表达评分在CRC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中分别为1.25±0.78和2.02±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中、低分化的CRC组织中分别为1.75±0.53,1.29±0.41,0.89±0.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期的CRC组织间、良性息肉与正常黏膜间、转移淋巴结与其配对的原发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CRC细胞株经NaB分化诱导后,SELENBP1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CRC组织SELENBP1表达降低,SELENBP1表达降低与CRC低分化程度有关,但与疾病进展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的钼靶钙化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12例,其中三阴乳腺癌36例,非三阴乳腺癌176例,对比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钼靶钙化情况的差异。 结果:36例三阴乳腺癌及176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年龄≤35者(13.89% vs. 3.41%)、病理分期为Ⅲ期者占(41.67% vs. 23.30%)、低分化者占(36.11% vs. 18.75%)、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者(36.11% vs. 18.75%)、钼靶有钙化者(36.11% vs. 55.6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三阴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早、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特点,同时,三阴乳腺癌患者钼靶钙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010-2014年乳腺癌患者1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别行保留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术(观察组,102例),与未保留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68例)。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患者对乳房重建的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以及复发、转移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创面引流时间及引流量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率(97.06%vs.51.47%)、FACT总评分(150.89±25.34)vs.(100.24±18.47)、生活质量高水平率(83.33%vs.51.47%)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及复发率相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安全、可行,且在术后美学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未保留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12.
徐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06-1511

目的:探讨miRNA-639(miR-63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生长、侵袭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639在60例乳腺癌组织(转移性乳腺癌30例,非转移性30例)与30例癌旁组织、以及人乳腺癌MD231细胞与MCF-7细胞中的表达;分析miR-63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别通过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实验检测miR-639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 结果:miR-639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在高侵袭性MD231细胞中明显高于低侵袭性MCF-7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项临床病理因素中,miR-639的表达与仅乳腺癌患者的M分期有关(P<0.01)。转染miR-639抑制物后,MD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而转染miR-639后,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miR-639在乳腺癌中表达升高,且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随miR-639的表达水平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替吉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1年6月间,58例I~II期胰腺癌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分别采取替吉奥(32例,观察组)和吉西他滨(26例,对照组)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后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较化疗前下降(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7.50% vs. 30.77%,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1、1.5、2年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为I、II度,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加术后替吉奥辅助化疗治疗胰腺癌疗效确切,可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mi-1和Mel-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mi-1和Mel-18基因与蛋白在4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以及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mi-1 mRNA的表达和蛋白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组织、乳腺癌组织均呈明显依次递增(均P<0.05),而Mel-18则基本呈反向趋势(正常乳腺组织与乳腺良性组织间差异不明显);乳腺癌组织中Bmi-1与Mel-18 mRNA及蛋白表达之间均明显呈负相关(r=-0.317,P=0.023;r=-0.413,P=0.008);两者基因表达和蛋白阳性率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结论:Bmi-1过表达与Mel-18低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术后放化疗方案相同,观察组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绝经前患者)或来曲唑(绝经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60个月,期间观察组有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7例;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15例;两组复发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00%、81.8%、72.7%,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0.9%、81.8%(27/33);对照组患者1、3、5年DFS分别为100%、58.8%、47.1%,1、3、5年OS分别为100%、70.6%、58.8%;观察组3、5年DFS和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值得重视;术后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POSSUM评分系统评估高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风险的可靠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80例行PD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两组,其中38例≥80岁者为研究组,42例<80岁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POSSUM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OSSU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OSSUM评分(P<0.05);研究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预测值(P<0.05)。结论:采用POSSUM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高龄患者行PD的手术风险,故对患者围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腔导管取栓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58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327例(A组)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另131例(B组)接受尿激酶系统溶栓治疗。结果:A组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平均住院时间A组6.5 d,B组9.5 d(P<0.05);治愈率A组94.8%,B组37.4%(P<0.05)。术后36~48个月,双下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cm,B组为(1.42±1.35)cm(P<0.05);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发生率,A组分别为27.83%,13.15%和0,B组分别为55.73%,83.97%和9.16%(均P<0.05);A组静脉通畅率为90.83%,瓣膜功能正常率为73.09%,均明显高于B组(37.41%和15.27%)(均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1.76%(P<0.05)。结论:大腔导管取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纯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croRNA-200c(miRNA-200c)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在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中以CD24+CD44+ESA+为标记物分选胰腺癌干细胞,并通过NOD/SCID小鼠移植瘤实验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分别用RFQ-PCR法Transwell试验检测PANC-1细胞、胰腺癌干细胞以及转染miRNA-200c前体片段或阴性对照序列的胰腺癌干细胞的miRNA-200c表达与侵袭能力。结果:PANC-1细胞中分选出CD24+CD44+ESA+细胞(占0.8%)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其在小鼠皮下移植后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大于同期移植的PANC-1细胞[(1 725.14±261.29)mm3 vs.(479.65± 99.67)mm3,P<0.05];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的表达量明显低于PANC-1细胞(0.15±0.01 vs. 1.00±0.09,P<0.05),平均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PANC-1细胞[(321±7.62)个vs.(70±16.47)个,P<0.05],但转染miRNA-200c前体片段后,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表达量明显升高,平均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的表达降低,miRNA-200c具有抑制胰腺癌干细胞生长及侵袭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