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10 mg组(A组)和20 mg组(B组),每组51例。在患者择期行PCI术前、术后抽血测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术后30、180 d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在PCI术前后TC、LDL-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PC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清TNF-α、IL-6、hs-CRP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择期PCI术时两种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均安全有效,均能明显降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抗炎作用可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为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为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令抗凝治疔,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z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疗效是否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阿司匹林组)33例,B组(阿司匹林组)31例,分别给予标准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上变化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两组治疗后均出现升高,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PAR)A组降低比B组更显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CI治疗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高龄组(≥75岁)和非高龄组(〈75岁),均行PCI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高龄组3支病变比例及支架个数高于非高龄组(P〈0.05);两组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高龄组MACE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观察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NT)患者120例,静脉溶栓后分为两组,PCI组68例,于发病7~14d行冠脉动脉造影,依据造影结果,60例予PCI,对照组52例则未行PCI。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处理,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统计:PCI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15例,占22.0%,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36例,占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对比发病1周的指标,PCI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升高,对照组的LVESD,LVEDD则明显增加,LVEF下降明显。两组比较,LVEF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NT予静脉溶栓联合PCI比单纯静脉溶栓能更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室收缩功能,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37例急诊PCI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即刻测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将患者分为A组(既往有明确糖尿病史),B组(即刻血糖〉6.1~〈7.0mmol/L,2hPBG〉7.8~〈11.1mmol/L),C组(即刻血糖〈6.1mmol/L,2hPBG〈7.8mmol/L)。结果①A、B两组中女性所占比、平均年龄、平均住院天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值及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PCI术前TIMI血流0—1级者明显高于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A、B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远端达TIM13级者,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A、B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3~6个月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明显高于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糖调节受损的AMI患者急诊PCI后近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与糖尿病的AMI患者相似,明显高于血糖正常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 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2例、C组63例、D组61例,4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50mg、100mg、200mg、300mg,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用药前后相比,4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组对PAG的抑制作用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对P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每天200mg可能是一个较合理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采用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对照A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B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并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A、B组分别为85.71%、65.71%(P〈0.05);观察组的TC、LDL-C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A、B组(P〈0.05),而HDL-C水平则高于对照A、B组(P〈0.05),但三组间的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而观察组却低于对照A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治疗中,不但能成功减少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110例老年ACS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55例),对照组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心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周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ACS患者行PCI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崔广凯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56-158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TEMI合并2型糖尿病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患者(79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STEMI合并2型糖尿病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即刻、24 h、48 h、72 h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即刻、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8、72 h血小板聚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1个月等近期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8.86%、11.39%)明显低于对照组(25.58%、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急诊PCI术后置入支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再灌注情况,且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相较于金属裸支架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其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偏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优势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陈林  严华  黄军章  陆永光  陈丽媛 《安徽医药》2013,17(11):1892-1894
目的探讨临床SYNTAX积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经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和(或)一至三支病变并接受PCI的患者。对每1例患者进行临床SYNTAX积分计算,根据分值大小分为3组,其中0~22分为低分组,23~32分为中分组,33分及以上为高分组,根据不同组别行分层分析。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组不同SYNTAX积分患者术后1年内MACCE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和再发心肌梗死)和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输出量(c0)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组不同SYNTAX积分患者术后1年内住院频数和住院总日数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SYNTAX积分是预测PCI预后的较理想工具,该积分系统也适用于中国冠心病左主干病变和(或)一至三支病变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罗新林  刘强  王丽丽 《安徽医药》2013,17(9):1568-1570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比伐卢定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拟行PCI的年龄≥80岁ACS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78例)及普通肝素组(77例).比较两组PCI术后24 h、30 d的主要心脑不良事件(MACCE)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30 d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P〈0.001).结论 与普通肝素相比,比伐卢定在老年ACS接受PCI治疗的人群中,明显减少出血事件,且未增加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观察组在双联基础上加西洛他唑100mg/d。记录分析2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结果差异,随访观察2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2.76±0.53)mm比(1.35±0.32)ml/1,P〈0.05];观察组管腔晚期丢失和再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8±0.33)mm比(0.71±0.23)mm,2.3%(2/86)比11.2%(9/80),均P〈0.05]。随访1个月及1年,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2.3%(2/86)比8.8%(7/80),P〈0.05;1年:5.8%(5/86)比11.2%(1/80),P〈0.05];次要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1.16%(2/86)比1.25%(1/80);1年:2.3%(2/86)比2.5%(2/80),P〉0.05]。结论PCI术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两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确切,可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马立萍  赵磊  李全民 《中国医药》2012,7(6):681-683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住院期间的血糖波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200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入院并进行PCI治疗的患者1723例,且住院时间不少于3d,住院期间每日监测血糖不少于4次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分为不良事件组(84例)、无不良事件组(1639例),计算2组患者PCI术后3d每天的血糖值,根据每天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计算术后3d的血糖最大波动幅度,计算术后3d血糖标准差及血糖最大波动幅度的均值,观察血糖波动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不良事件组及无不良事件组术后3d平均血糖(MBG)分别为(10.6±2.2)、(11.3±1.5)mmol/L,平均血糖标准差分别为(3.6±1.4)、(1.7±0.7) 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3±3.5)、(7.6±2.4) mmol/L;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糖尿病患者PCI术后,MBG水平无明显差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血糖标准差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无不良事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糖尿病患者PCI术后血糖波动可能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1例);B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30例),各组患者治疗观察12个月,分别随访分析患者出血事件和出血状况.结果 A治疗组5例(16.1%)发生脑栓塞,与B治疗组1例(3.3%)比较发生率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A治疗组4例(12.9%)与B治疗3例(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三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效果、安全的影响。方法125例冠心病合并UGH高危因素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n=62):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n=63):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第7、14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率,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消化道事件。结果2组在同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MACE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出血并发症、消化道事件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合并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效果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均于发病后6h之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52)和对照组(n=54)。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介入术后1h内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h。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有较高的sumSTR〉70%(P〈0.05)。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可减少术后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