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筱岩,字鸿贤,海上名医“四筱”之一。生于1892年,逝于1968年。顾氏世代业医,幼承庭训,专攻歧黄,素精医理,独具胆识,擅治外科疮疡、疗疮、发背等重症.挽笃疾于濒危,名著医林,誉满申江。虽学宗家法,仍能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学今而能化裁;用药以轻可去实、轻灵见长为特点。在数十年的医林生涯中,创研了许多经验良方和外用方丹,受到同道的赞许。  相似文献   

2.
顾伯华,字铭章,上海市人。生于1916年,逝于1993年。出身于中医世家,顾氏外科奠基人,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和教育家。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78年被授予教授职称。顾氏自幼随父─—名医顾筱岩习医,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悬壶于沪上,从事中医外科临床50余载。他对疮疡,尤其是乳房病的诊疗造诣颇深,不断有所发扬创新。1986年浆…  相似文献   

3.
莫尚古,晚清至民国时著名中医。通经史百家,深研歧黄医术。擅治内科杂病,尤精脉决,病人就诊切脉,象便知其病之所,百姓誉之为“莫半仙”。王志龙脉左弦右滑,阴分素亏,湿热逗留,延来已久,寒热偏常,并不获效。逮(注:通“近”)来胸隔稍(注:逾‘少”)舒,枢机失畅矣。兼之精关失固,皆肝肾不充之征也。姑拟益水平木,以育阴逐湿热着想。制首乌八钱,傲决明四钱,旱莲草四钱,川草碑四钱,太熟地五钱,炒枣仁四钱,料豆衣一钱五分,米仁四钱,苏女实四钱,g(疑“炙”字)远志’\分,莲子卅粒,锻牡皈六钱,获神四钱,六一致三…  相似文献   

4.
陆渊雷,字彭年。民国时期医家。生于1894年,逝于1955年。陆氏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较深研究,试图以西医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其代表作(伤寒论今释)(金匾要略今释>多引证古代注家及日本汉医学者的解释,证以现代医学理论。对沟通中西医学,有一定价值。曹君一月十五日曾吐血,近剧咳数月不止,致音疟c有时白沫中见红,食思\大使俱好。舌胖润,脉细缓。不可因肺病恣用甘寒矣。麻黄一钱(连根节用)、磁石一两(先煎)。炙紫花三钱、射千二钱、枣仁四钱(微林)、炙款冬二钱、黄附片七钱(先煎)、太子参四钱,…  相似文献   

5.
朱子云(1891-1945),上海江湾西唐家桥人。其父朱宝卿为乡村医生,擅长大小方脉,尤精喉科。于云幼承家传,成年后随父行医,将内、外、儿、喉各科熔于一炉,并在喉科中汲取各科精华,从而发展了中医喉科、成为上海朱氏喉科的奠基人。与其弟仲云同室应诊,求诊者踵接。朱氏喉科内服和外治并用,在外治中尤善用吹药。对白喉、烂喉痧(猩红热)等传染病,辨析入微,见解独特;遣方用药,运刀施针,匠心独运。其子宗云承继家学,亦以喉科见长。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珍藏有朱子云处方一帧,系何时希先生生前捐赠,现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陈筱宝(1872-1937),号丽生,别署云龙。浙江海盐人,妇科名家,被誉为民国时期海上“四筱”之一。陈氏习世医,秉家学,师承申江妇科名医诸香泉。年甫弱冠,在浦东塘桥善堂施诊;而立之年,得宋陈素庵《妇科医案》手抄残本,研读苦学陈氏精微,遂以妇科誉满沪上。陈筱宝擅长色诊,对病史询问亦极为重视;施治中,主张以保护元气、滋养营血、疏调肝木为准则,对中年妇人尤以治肝为先;处方用药则力求平和,反对峻药快攻。陈氏并强调,通瘀宜和化,行气宜疏达,清不用苦寒,温不用香燥。曾撰有《医事散记》四卷,长子盘根、次子大…  相似文献   

8.
徐坤三 《光明中医》1999,14(3):48-49
莫尚古,号称尚古子。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中医。杭州人。博通经史百家,深研岐黄医术。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精脉诀,病人就诊切脉象便知其病之所,百姓誉之为“莫半仙”。近代江南名医大家叶熙春(1881年~1968年)也出于莫先生门下。这张处方,是本人医业启蒙老...  相似文献   

9.
胡少堂 (1892 - 194 7) ,祖籍浙江慈溪 ,胡氏妇科第二代传人。自幼从父菊堂学医 ,秉承庭训 ,精研妇科 ;后随父悬壶于申城南市王家码头 ,声名鹊起 ,业务兴盛 ,渐胜其翁。胡氏以善治妇科杂病著称 ,尤以诊治产后病闻名沪上 ,与当时四牌楼陈氏妇科 (陈筱宝 )齐名。抗战时期 ,胡氏曾数度迁居 ,最终移诊至瑞金一路“德庆堂”国药号内。期间 ,求治者络绎不绝 ,故胡少堂先生被“中医师公会”推举为“监事长”。子彭寿 ,承祖业 ,亦为沪上妇科名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珍藏有胡彭寿先生捐赠的胡少堂处方一帧。该方系弟子陈佩侠 1939年侍诊抄…  相似文献   

10.
吴佩衡,名钟权(1888-1971),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学家。吴氏出身贫寒,早年投师会理县城名医彭恩溥先生门下,车业之后,回乡行医。因目睹民国时期疾病流行,以及幼年时母病延误而过早离世的悲痛往事,乃潜心钻研仲景学说,深受启迪;溯本求源,又遍索《内)、《难》等经典医籍反复研读,废寝忘食,历经春秋,将其所悟,付诸实践,终成大家。吴氏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凡六十载,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伤寒与温疫之分辨)、《中药十大主帅》、《吴佩衡医案》等。吴氏生前是春城"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  相似文献   

11.
张骧云(1855~1925),名世镳,字骧云,又字景和,清末民初上海名医。出身于世医之家,因少年丧父,遂从伯兄晓云、叔兄蔚云习医,尽得其传,后在上海浙江路浙江里和泥城桥平桥里悬壶。张氏以擅长医治伤寒时症闻名于世,“得了伤寒病,去看张聋■(即张骧云)”,成为当时上海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之语。对内伤杂病,张氏亦善于诊治,往往药到病除,故被苏州抚台陆元鼎誉为“江南第一名医”。张氏对医学精益求精,强调“娴熟医理,必求诸书”,“凭脉分经用药能圆通活变,全赖于阅病多积累经验,两者决不能偏废”。同时,他注重医德…  相似文献   

12.
先曾祖孙镜朗先生(1901-1974),名铭勋,字镜朗,山东省济宁市人,早年受业于南京名医石云轩先生。1929年,曾以山东代表身份参与抵制旧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  相似文献   

13.
叶熙春(1881-1968),浙江著名中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政协常委。1956年秋,前全国人大黄培炎副委员长题诗赞:“中西法冶一炉新,日夕辛苦为人民,浙江农村行一遍,家家争诵叶熙春。”于是...  相似文献   

14.
胡光铭,字子箴(1871-1939)。安徽省徽州名中医,由休城移寓古歙。胡氏深谙医典,医承新安医学流派,治学严谨,擅治内科杂病,医名蜚声于徽州及毗邻浙、赣两地。他毕生忙于临床诊务,病家咸颂其德,曰:“济世恤贫,术精心仁。”初诊。左,廿一岁。十月初八日。恙三月,叠投医药,头绪紊乱,迄未告瘥。兹据示病原,细绎之下,营卫不和。按脾为营之居,胃为卫之本;脾气少展,胃气少降,以致食入即闷,日间潮热。仍来睾丸偏坠,溲黄。舌苔厚白,脉象沉细。拟进营卫双理法,以俟消息。桂枝木(去皮)四分,炒白芍一钱五分,炒全当归一钱五…  相似文献   

15.
余祖父朱瀛州(1881—1950),民国时期鄂州名医,《鄂州中医志》(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有载。先生名厚泽,号济时,湖北省鄂州市西长岭镇人,三世业医。先生幼承家学,读五经四书。从父彝亭习医侍诊。凡《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及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名著,均作研读。至中年尤喜《景岳全书》,谓其学问渊深,  相似文献   

16.
余祖父朱瀛州(1881-1950),民国时期鄂州名医,<鄂州中医志>(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有载.先生名厚泽,号济时,湖北省鄂州市西长岭镇人,三世业医.先生幼承家学,读五经四书.从父葬亭习医侍诊.凡<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及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名著,均作研读.  相似文献   

17.
18.
疮疡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筱岩精疮疡外科.誉满沪上.其学术观点主要有:1.疮形于外,实根于内.认为脑疽疔疮,虽见于外,受病之源,却为脏腑蕴毒实于里,在外用提毒拔疔的同时,更重视从内而治清解脏腑蕴毒.2.论治至要,以消为贵.认为疮疡初起贵乎早治,以消为贵,并在消法的运用上颇有创见发扬.3.脾胃为本,药食并重.顾氏对东垣脾胃学说颇有心得,在疮疡论治中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4.疮疡辨证,首重阴阳,认为既要分清阴阳之所常,又要辨别阴阳之所变.临床擅治疔疮走黄、乳房疾病、发背、脑疽等.  相似文献   

19.
陈鸿基 ,字溥泉 ,号廷槐 (190 0 - 1981)。出生临安昌化医业世家。 192 5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 ,拜师杭州名医莫尚古门下 ,时与莫先生高足叶熙春结为知交友好。 2 0世纪 5 0年代 ,叶老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期间 ,曾几次邀溥泉先生到杭州省级医院坐诊 ,  相似文献   

20.
顾筱岩论治疔疮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筱岩 ,字鸿贤 (1892~ 196 8) ,上海浦东人 ,先生秉承家学 ,幼承庭训 ,继承家业 ,操持疡科 ,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誉满桑梓 ,社会上称他为“疔疮专家”、“疔疮大王”。六十年代全国统一外科教材时 ,他毫无保留地将顾氏经验秘方编于教材中 ,得到全国同道的赞许 ,现将先生治疗疔疮的学术成就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  疔疮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 ,也是中医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此症随处可生 ,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以其形小 ,根深 ,坚硬而有根脚 ,其状如钉而得名 ;又以其发展迅速 ,易于恶化 ,危险性大 ,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疡科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