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例急性期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24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NCA)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测定有助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改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的改变的关系。方法对50例健康婴幼和儿童血小板参数测定及对86例KD患儿进行血小板参数动态测定。结果MPV在冠脉病变组与非冠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P〈0.01),川崎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比较,急性期川崎病组血小板计数(t=10.83,P〈0.01)及MPV(fl)(t=7.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T、MPV增高提示将出现冠状动脉改变应及早应用抗炎,抗凝治疗,其有助于诊断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球蛋白G (IgG)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及我院治疗的6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于急诊期和恢复期测定其CRP、TNF-α及IgG水平,就所有患儿在上述两个阶段的CRP、TNF-α及IgG水平进行比较。于急诊期对所有患儿进行心动图检测,按是否伴有冠脉病变分为冠脉病变组19例和非冠脉病变组49例,对比两组患儿在急诊期的CRP、TNF-α及IgG水平。结果68例川崎病患儿在急诊期的CRP、TNF-α及IgG水平分别为(26.88±8.31) mg/L、(21.54±6.19) ng/L及(19.88±7.16) g/L,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经治疗,患儿的各项指标水平显著下降,患儿在恢复期的各指标水平分别为(8.15±2.94) mg/L、(13.41±5.02) ng/L、(12.51±4.13) g/L,明显低于急诊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冠脉损伤的患儿,其CRP、TNF-α及IgG水平分别为(28.19±8.44) mg/L、(26.26±5.75) ng/L及(19.28±7.15) g/L,均明显高于未伴有冠脉损伤的患儿的(17.28±5.36) mg/L、(18.21±4.58) ng/L及(13.75±5.28) 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TNF-α及IgG水平的变化与川崎病患儿的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及病情发展有关,因此可将其作为预测患儿是否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5.
秦静延  杨方源  阳明玉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28-328,33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例急性期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24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NCA)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测定有助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红娟 《当代医学》2014,(34):59-60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48例,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组,A组为冠状动脉扩张组(n=16),B组为非冠状动脉扩张组(n=32),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血液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血脂)。结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不存在冠脉动脉病变的患儿相比,一般资料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年龄≤3岁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严密监测其心功能与冠脉情况,避免发生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高、血小板水平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2组患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此类指征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医生诊断与治疗川崎病,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C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和血尿酸 (Uridacid ,UA)的关系。方法 :测定 186例初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RP和UA水平 ,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 ,观察血清CRP和UA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间血CRP水平 :冠脉正常组 (1.5 6± 1.3 2 )mg/mL ;冠脉轻度狭窄组 (2 .45± 1.87)mg/mL ;冠脉中度狭窄组 (3 .0 2± 2 .5 3 )mg/mL ;冠脉重度狭窄组 (4.2 8± 3 .15 )mg/mL ;冠脉完全闭塞组 (5 .3 6± 4.11)mg/mL。冠脉重度狭窄组和冠脉完全闭塞组与冠脉正常组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不稳定病变组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病变组 (7.83± 4.66)mg/mLvs.(3 .3 8± 2 .2 7)mg/mL ,(P <0 .0 0 1)。各组间血UA值分别为 :冠脉正常组(2 81.7± 5 1.86) μmol/L ;冠脉轻度狭窄组 (3 0 9.2± 5 0 .11) μmol/L ;冠脉中度狭窄组 (3 3 4.6± 49.69) μmol/L ;冠脉重度狭窄组 (3 62 .7± 48.3 2 ) μmol/L ;冠脉完全闭塞组 (3 93 .4± 47.5 5 ) μmol/L。 5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不稳定病变组UA水平与稳定病变组相比 (3 42 .7± 5 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结果,探讨其对川崎病的诊断及预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7—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25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31例);选取40例同期间发热5~7 d的肺炎住院患儿作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白细胞计数法、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魏氏法,检测各组WBC、CRP、PCT、ESR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CAL的关系。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的WBC、CRP、PCT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WBC(×109/L):19.22±6.43 vs. 10.89±4.56、8.48±2.15,CRP(mg/L):100.29±75.86 vs. 17.03±18.79、3.94±1.91,PCT(g/L):3.22±6.83 vs. 0.69±1.06、0.14±0.25,ESR(mm/h):73.36±28.57 vs. 27.45±13.37、8.59±4.32,均P<0.05];CAL组患儿WBC、CRP、PCT、ESR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WBC(×109/L):23.26±6.19 vs. 15.96±4.53,CRP(mg/L):161.11±73.15 vs. 51.24±26.45,PCT(g/L):5.59±9.54 vs. 1.30±2.06,ESR(mm/h):95.20±23.23 vs. 55.74±18.62,均P<0.05]。 结论 血WBC、CRP、PCT及ESR早期升高与川崎病密切相关,检测该炎症指标水平对预测CAL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7):530-533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实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诊断,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急性期患儿20例为急性期组、川崎病恢复期患儿20例为恢复期组,呼吸道感染患儿2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NT-proBNP和CRP水平,再将川崎病患儿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和冠脉病变组,并比较其NT-proBNP、CRP水平。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NT-proBNP、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急性期组又明显高于恢复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组病变检测中发现,有病变患儿的WBC、PLT、CRP水平高于无病变患儿(P<0.05),但NT-proBNP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川崎病急性期组中的无冠脉病变组和冠脉病变组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实施NT-proBNP、CRP检测,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病变程度,可作为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指导,两者联合检测准确性更高,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关系。方法 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47例 (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 5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 2 2例 )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 2 4例的血CRP浓度。结果 ACS患者组 (A组 )血CRP浓度为 15 5 4± 18 86mg/dl,非ACS患者组 (B组 )血CRP浓度为 3 98± 4 5 7mg/dl,对照组 (C组 )血CRP浓度为 3 67± 4 43mg/dl。A组与B组之间CRP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B组与C组之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CRP浓度明显升高 ,提示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CRP浓度测定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的临床特点 ,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川崎病患儿与 6 4例传单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组发病年龄小于传单组 (P <0 0 5 ) ,热程大于传单组 (P <0 0 5 ) ;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川崎病与传单二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膜充血、唇舌病变、皮疹川崎病组发生率分别为 89% ,6 9% ,85 % ,传单组发生率分别为 11% ,5 % ,17% ,川崎病组明显高于传单组 (P <0 0 5 ) ;传单组未发现手足硬肿发生 ;咽痛、咽峡见白色分泌物、肝脾肿大、肝脏损害发生率传单组明显高于川崎病组 (P <0 0 5 ) ;川崎病组血小板高于传单组 (P <0 0 5 ) ;传单组变异淋巴细胞≥ 10 %者占 86 % ;抗EBV衣壳抗原IgM阳性率为 35 % ;川崎病组冠脉扩张为 6 6 % ,冠脉壁回声增强 96 % ,传单组也可出现冠脉改变 ,但仅为冠脉壁增厚、毛糙 ,回声增强。结论 川崎病与传单临床上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特点 ,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川崎病患儿机体中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因子水平与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中经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明确冠脉损伤的35例患儿纳入冠脉损伤组,将其余未发生冠脉损伤的30例患儿纳入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另选取同时期内体检健康的30例儿童纳入对照组。对比各组ALB、CRP、GDF-15表达水平,再根据相关冠脉扩张标准,分析不同冠脉扩张程度与ALB、CRP、GDF-1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冠脉损伤组ALB水平<无冠脉损伤组<对照组,冠脉损伤组CRP、GDF-15水平>无冠脉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冠脉扩张内径≥3mm、≥2.5mm,≥3.5mm患儿ALB水平较低,CRP、GDF-15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ALB与冠脉扩张程度呈负相关(r=-0.407,P<0.05),CRP、GDF-15与冠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672、0.225,P<0.05)。结论 CRP、GDF-15水平在川崎病患儿中呈高表达,ALB呈低表达,且ALB、CRP、GDF-15表达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程度之间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ALB、CRP、GDF-15表达水平,评估患儿是否发生冠脉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并对其及时采取干预性治疗,以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各中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和学位论文中关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CRP有关的临床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ger软件(Revman4.2),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的计数资料进行Meta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及其95%的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性分析。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共有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计数资料统计结果示,CRP>100mg/L[OR=2.37,95%CI=(1.49,3.77),P=0.0003];计量资料统计结果示,WMD=19.02,95%CI=(11.98,26.05), P<0.00001。结论 CRP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病变密切相关,CRP>100mg/L为其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40例(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16例,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4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PAF的含量.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PA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PAF含量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PAF含量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PAF含量与冠脉扩张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PAF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血清内皮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为(73.19±21.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3±10.75)ng/L;其中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ET水平(83.20±11.97)ng/L显著高于不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65.21±13.59)ng/L。结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血清内皮素可反映川崎病血管受累的严重程度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指数变化在小儿川崎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分析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的变化。方法 取疾病组 30例及对照组 30例静脉血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指数。结果 疾病组PLT为 (42 1.4± 15 2 .7)×10 9/L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39.0± 119.3)× 10 9/L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MPV为 (9.15± 1.99)fl明显高于对照组(8.17± 0 .6 3)f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DW为 (15 .8± 2 .5 )fl明显高于对照组 (11.5± 1.1)f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结论 血小板指数对川崎病高凝状态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 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CAL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NCAL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并计算NLR和S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与SII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患儿109例, 年龄1个月~9岁, 男童66例(60.6%), 其中KD-CAL组17例、KD-NCAL组9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KD-NCAL组比较, KD-CAL组患儿的NLR、SII和CRP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LR、SII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关联因素(NL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