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系统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眼底表现和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进一步掌握各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特点。通过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结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玻璃膜损伤破裂,形成新生血管膜,引发视网膜下渗漏、出血、机化以至瘢痕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过程。结论:以老年性黄斑变性为主,包括中心性渗出或出血,最后形成瘢痕,使中心视力发生永久性损害。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相似文献   

2.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眼底血管样条纹(AS)是由于Bruch膜弹力纤维层退行变性断裂所致的一种少见眼底病变,典型表现为以视盘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性血管走形样条纹状眼底改变[1],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通常不难诊断.但由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合并脉络膜新牛血管(CNV),晚期形成黄斑盘状变性,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混淆而误诊.我们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初诊时误诊为AMD的16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下桔红色息肉样病变,伴有出血性和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特征性表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能显示分支血管组成的脉络膜血管网和血管末端息肉样或动脉瘤样扩张.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陡峭的穹窿状隆起,其下见中等反射或结节状改变.本病应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某些长期不愈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鉴别.尽管PCV的治疗仍缺乏通用的方案,光动力疗法结合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6.
刘延东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65-1167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32例(32眼)的眼底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结果 32眼中6眼表现为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异常血管网造影后期荧光逐渐减弱;21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在造影早期呈囊袋样或结节样强荧光,造影后期表现为渗漏、染色、冲刷现象或者消退;5眼表现为PCV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共同存在。表现为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的6眼OCT检查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的两层强反射,即双层征;而表现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26眼OCT检查发现脉络膜内层的突兀状结节样隆起,隆起的下面有中等反射存在。结论 PCV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OCT检查中有其特征性眼底影像表现,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鉴别,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眼科研究》2006,24(5):478-478
中国医师协会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于2006年12月上旬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眼底病诊断和治疗高级学习班”。内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及进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Coat’s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病变;全身性疾病的眼底表现(SLE、Purtscher、POEMS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和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底病常规激光治疗;经瞳孔温热激光治疗脉络膜肿瘤及CNV;PDT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是近10多年来提出的一种疾病,病因不明,病变位于脉络膜血管层,有不同粗细的分支血管的血管网,分支血管终端伸入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的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并扩张成动脉瘤样或息肉样。此病易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生血管相混淆,但二在自然病程、预后、眼底血管造影等方面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是近10多年来提出的一种疾病,病因不明,病变位于脉络膜血管层,有不同粗细的分支血管的血管网,分支血管终端伸入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的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之间,并扩张成动脉瘤样或息肉样。此病易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生血管相混淆,但二者在自然病程、预后、眼底血管造影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3种亚型[1].既往已有较多文献对RAP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持征、临床分期以及病变起源和发生机制进行过探讨[2],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基于眼底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其临床特征以及发病机制也存在一些争议[3-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 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1例(202只眼)在1995年11月-2001年4月期间诊断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14例(8.7%)17只眼原诊断为湿性型AMD的患者重新诊断为IPCV。国人IPCV多发生于男性(78.6%),且单眼受累状主(78.6%)。发病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ICGA显示IPCV病变呈一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血管网的末梢有水螅状扩张、膨隆;病变位于黄斑区及颞上、下血管弓周围者12只眼(70.6%),视乳头旁5只眼(29.4%)。结论:IPCV易误诊为湿性型AMD,但其ICGA显示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的水螅状血管扩张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2例患者(75只眼)进行眼底彩色照相、FFA 和ICGA同步检查,对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病灶其形态及特征做以对比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PCV75只眼中斑块样视网膜下出血48只眼,占64.0%;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D)脱离12只眼,占16.0%;出血性RPED8只眼,占10.7%;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节7只眼,占9.4%,早期即出现荧光素渗漏并逐渐增强,CNV末端膨大处出现点状高荧光.ICGA图像显示:75只患眼中72只眼呈"蘑菇"状或"树枝"状异常扩张,其血管网末端多个息肉样膨大与彩色照相所见的结节样病变部位吻合.结论 FFA和ICGA同步检查,不但对PCV患者病灶其形态及特征作出对比分析,ICGA检查还能提高PCV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检出率,同时提高PCV患者激光光凝的可能性,而FFA对评估PCV 视网膜下出血及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结节则均有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on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in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 and sync examine of its image features and clinical meaning.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75 eyes) applied fundus camera, FFA and ICGA synchronous examination, do comparison analysis in macular sub-retinal hemorrhage shape and area. Results FFA image in 75 PCV patients showed 48 eyes (64.0%) with plaque sub-retinal hemorrhage, 12 eyes (16.0%) accompanied with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 (RPED), 8 eyes (10.7%) with bleeding RPED, 7 eyes (9.4%) with choroid blood vessel net and polypoidal node of early stage flouresence leakage. ICGA showed that 75 eyes had abnormal choroid blood vessel net extension, 72 with "mushroom" shape or "tree-branch" shape with more polypoidal enlarge in the end which was the same as seen under ophthalmoscope. Conclusions It proves that FFA and ICGA synchronous examination,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PCV patients' tissue shape and area comparison analysis, but also improves the finding rate of the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PCV, increases the feasibility of photocoagulation to PCV. FFA gives good result to evaluate PCV sub-retinal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临床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已确诊的PCV及湿性AMD的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PCV15例,年龄48-70岁,平均62.3岁;湿性AMD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8岁。PCV患者眼底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桔红色结节样病灶分别为11只眼(73.3%)、6只眼(40%)、4只眼(26.7%);AMD患者45只眼中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青灰色病灶、瘢痕形成分别为25只眼(55.6%)、18只眼(40.0%)、20只眼(44.4%)、3只眼(6.77%)。FFA显示PCV患眼脉络膜息肉状结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浆液性PED分别为1只眼(6.7%)、7只眼(46.7%)、2只眼(13.3%),ICGA均可见息肉状扩张病灶(100%);FFA显示AMD患眼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ED分别为5只眼(11.1%)、14只眼(31.1%),ICGA显示CNV23只眼(51.1%),均未见息肉状结构。PCV的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内层呈穹窿状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其下见结节状改变;AMD则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呈局部梭形或不规则强反射带。结论PCV与湿性AMD不尽相同,可能是AMD的另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可能应有所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16眼早期A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CGA。结果:⑴FFA早期玻璃膜疣为透见荧光,后期部分呈现着色现象。⑵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迟缓或不规则,后期可见脉络膜渗漏高荧光区、点状强荧光及斑状强荧光团。玻璃膜疠为遮蔽荧光。此外可见涡状静脉异常。结论:AMD早期即有明显的脉络膜循环紊乱及可疑非活动性新生血管生成。对AMD患者进行FFA和ICGA眼底血管对照检查,对了解AMD的发病机理,及早发现潜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尽早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对45岁以上的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眼底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双目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 angiogmphy,FFA)包含的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51例,应用TOPCON 3DOCT-1000+COLOR对其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检查,必要时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的OCT结果显示如下:(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27例(占52.9%);(2)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12例(占23.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5例(占9.8%);(4)色素上皮失代偿(REPD),7例(占13.7%).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位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形态观察应结合ICGA.结论 3D-OCT快捷地从三维空间进行断层扫描,能发现45岁以上的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所包含的眼底病变,有利于对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患者发生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疾病类型,探讨疾病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 对年龄在45岁以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合光相十断层扫描(OCT)确诊为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患者46例49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 FFA、ICGA和OCT检查做出诊断.结果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31例34只眼,占所有患者的69.4%.其中,9例12只眼呈典型CSC表现,占CSC患者的35.3%;22例22只眼为慢性CSC,占CSC患者的64.7%.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12例12只眼,占所有患者的24.5%.其中隐匿型9例,占AMD患者的75%;轻微经典型2例,占16.7%;经典型1例,占8.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3例3只眼,占6.1%.结论 45岁以上患者发生单纯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病因复杂,ICGA检查对慢性CSC、隐匿型CNV和PCV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