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障碍患者往往进行抗抑郁治疗,很少联合应用心境稳定剂[1],致使很多患者转躁.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在最新的DSM-5中是两种并列的主要心境障碍,近年来随着新的抗抑郁药不断出现,使大家对MDD的关注相对较多,国外有资料显示,双相障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多达40%,平均延误诊断7.5年,约1/3患者因为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而影响疗效.MDD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后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变化更为复杂,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后效果更差,抗抑郁治疗易转相,故而有效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本文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药物治疗的新发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人群中几乎1/5者在其一生中经历过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发作.尽管目前药物是治疗抑郁障碍最有效方法,仍存在诸多疑惑,如: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障碍即使在足量足疗程的给药条件下仅30%~45%的患者获得临床症状的完全缓解[1];且症状缓解存在延迟反应,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另有10%的患者对于任何种类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均无效.  相似文献   

3.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的"三低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在第一次发作时很难与抑郁障碍进行鉴别.因此双相抑郁常被误诊为MDD.有研究发现,误诊为抑郁障碍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自杀率高达38.9%[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D-M)和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对80例BD-M患者(BD-M组)、137例MDD患者(MDD组)及9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视觉记忆、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及差异。方法纳入未经治疗的发作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各22例及15名健康对照,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进行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并比较各组的局部血流灌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D、BPD患者均存在双侧颞叶、顶叶、基底节血流灌注降低(P0.001),MDD患者基底节灌注低于BPD患者(P0.001)。结论 MDD、BPD患者均存在静息状态脑血流灌注下降,基底节灌注不同是BPD与MDD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征的主要差异。该差异或许可视为鉴别MDD与BPD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和功能恢复的严重并发症,患病率约30%,多发生于脑卒中1年内,尤其是脑卒中3个月内。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脑卒中后病残、脑卒中前抑郁病史、脑卒中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症状等。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康复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改善预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机制、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年随访时认知暴露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效果. 方法:63例PT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且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5年进行心理状况评定. 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症状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问卷、汉米尔顿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汉米尔顿焦虑量表上,总体上组间(药物和心理治疗)效应不显著(F=3.111,P>0.05),时间(重复变量)效应显著(F=9.011,P<0.01).治疗后心理治疗组PCLS再经历和回避分比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显著. 结论:认知暴露治疗和药物治疗对PTSD患者疗效相近,认知暴露治疗对再经历症状和回避症状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团体心理治疗应用于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一般心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HAMD抑郁量表、GQOLI—74量表评分,治疗前2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QOLI—74量表评分观察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26例符合DSM- IV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进行6个月的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比较.结果 6个月重测时HAMD(4.79±5.86)和HAMA(5.42±7.204)均较治疗前(17.88±11.01)、(19.67±8.35)明显降低(t1=6.143,t2=6.989,P<0.000).6个月后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评分下降显著(t=2.17,P=0.04);成熟型防御机制的评分增高显著(t=-4.84,P<0.000);中间型防御机制评分下降显著(t=2.24,P=0.035).HAMA减分率与不成熟因子分下降率呈正相关(r=0.426,P=0.038).结论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均有改善,并在改变症状的同时减少了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助于焦虑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理加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心理加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研究,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西酞普兰+心理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对卒中后抑郁均有效,心理加药物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 心理治疗在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是对卒中后抑郁(PSD)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PSD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日常生活,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非药物治疗是改善PSD患者的重要干预手段,故本文对非药物治疗中的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尚无关于藏族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临床特征的报道.本研究对汉族、藏族MD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521例MDD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的诊断标准.年龄18 ~64岁.排除双相障碍、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8例MDD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TC水平,并据此分为TC异常组和TC正常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MDD患者中,44例(40. 7%)入TC异常组,64例入TC正常组; TC异常组HAMD-17总分及其中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因子分、以及SIOSS总分显著高于TC正常组(P均0. 01);以血清TC水平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D中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和SIOSS总分纳入方程(P 0. 05或P 0. 01)。结论:MDD患者血清TC水平越高,其焦虑/躯体化症状和自杀意念越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双相障碍的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人际心理治疗+基础药物治疗组(A组)和基础药物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的HAMD-17评分、YMRS和WHOQOL_BREF评分以评估人际心理治疗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和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组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Y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组WHOQOL_BREF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际心理治疗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应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失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01例M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障碍因子得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快速磁惊厥疗法(accelerated magnetic seizure therapy,aMST)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MDD患者15例,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8 d内进行6次MST治疗,治疗前后均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及Stroop词色测验评估患者症状及认知和执行功能。结果 a MST治疗前后比较,患者HAMD-17总分下降(Z=10.42,P0.01),5项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评分下降(Z=7.71,P0.01);RBANS总分增加(t=-5.80,P0.01),其中即刻记忆因子及延时记忆因子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oop测试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MDD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副反应,治疗期间无患者脱落。结论a MST治疗抑郁障碍快速且安全有效,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治疗(无论是精神分析与动力学治疗,还是行为与认知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最初是基于神经症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焦虑障碍,尤其在精神药物治疗出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即心理治疗是焦虑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当然,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苯二氮类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推广,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选择亦趋多样化,但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中的应用与地位并未完全削弱,如Bandelow等[1]曾系统复习文献,对有关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的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共有16项惊恐障碍对照研究、6项社交焦虑障碍对照研究和2项广泛性焦虑障碍对照研究符合入组分析标准,结果显示,药物、认知行为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均能有效治疗焦虑障碍,其中对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任何单一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LPR和VNTR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MDD)中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441例中国汉族M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5-HTTLHR和5-HTTVNTR基因多态性.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睡眠障碍,采用UNPHASED软件进行数量性状分析.结果 ①5-HTTLPR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与MDD患者HAMD的睡眠障碍因子相关,即不同等位基因组的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睡眠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为20.51、21.50、16.85、30.13,P均小于0.05),携带S等位基因的MDD患者较易伴发睡眠障碍.5-HTTLPR多态性的基因型与MDD患者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及睡眠因子评分相关(χ2为19.48、20.46、19.98、29.38,P均小于0.05),S/S基因型的MDD患者更易伴发睡眠障碍.②5-HTT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基因型与MDD睡眠障碍因子的数量性状分析结果均为阴性(P>0.05).③两个多态性的不同单倍型(Stin2.12-L、Stin2.12-S、Stin2.10-L、Stin2.10-S)间的上述睡眠障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为21.32、34.82、18.68、34.55,P均小于0.05).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5-HTTLPR多态性可能与抑郁症睡眠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紧张型头痛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 ,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因素、肌肉紧张、滥用止痛药物等有关。本文主要对紧张型头痛的急性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方面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54例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归纳临床症状并进行统计分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并以HAMA和HAMD减分率判定疗效.结果 老年焦虑障碍多与抑郁共病,躯体主诉多为其主要特点.治疗后第2周末开始起效,疗效随时间延长同步上升,治疗后第2、4、8周末HAMA、HAMD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1).药物及心理治疗的总有效率90.75%.结论 老年焦虑障碍多与抑郁共病,及时干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