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 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 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 mm2,(1661.5±1035.34) 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智能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和脑电图(EGG)异常率的变化,并对患者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MMSE评分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其MMSE评分在26分、20~26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得到改善,且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后BI指数高于对照组(t=7.6617,P0.01),EGG异常率较对照组低(59.3%比87.5%;χ2=4.267,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9%比78.1%,P0.05)。结论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EGG的异常,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治疗组共4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疗程均为两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达93.8%,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优于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丁苯酞对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其中丁苯酞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栓、稳定斑块以及对症降糖、降压等综合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 ml,每天2次静脉滴注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评估预后;在治疗前(入院时)及治疗后(入院14 d)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的水平并计算差值,评估丁苯酞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14 d,NIHSS评分逐渐降低,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10)比10(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65%(2/43),与对照组的2.33%(1/43...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析丁苯酞组患者给药2w前后的心、肝、肾、凝血功能变化及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双抗组和丁苯酞组在住院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给药前后患者心、肝、肾、凝血功能反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治疗1w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升高,停药1w后可恢复正常;给药第2天偶发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未经药物处理2d内自行消失。结论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短期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具有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可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2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d检测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DA和SOD的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2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丁苯酞组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单加依达拉奉,共治疗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t=3.270,P0.01;t=2.314,P0.05;t=2.946,P0.01),Barthel指数升高(分别t=-3.466,P0.01;t=-2.098,P0.05;t=-2.05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低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而Barthel指数高于丁苯酞治疗组和依拉奉达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高于丁苯酞治疗组的57.14%和依拉奉达治疗组的54.29%(χ2=4.242,P0.05;χ2=5.245,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新发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干预早期认知功能损害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72例新入院的新发ACI患者(7 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其中合并MCI患者40例,认知评定正常组32例。经患者知情同意,72例患者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9例(MCI患者22例),给予丁苯酞0.2 g口服,3次/d;常规治疗组33例(MCI患者18例),茴拉西坦0.2 g口服,3次/d。随访8周,用MoCA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丁苯酞组与茴拉西坦组相比,治疗8周后MCI患者MoCA评分有所提高,丁苯酞组14例患者MoCA评分认知功能正常,茴拉西坦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评认知功能正常的ACI患者,治疗8周后MoCA评分丁苯酞组显著高于茴拉西坦组(P0.05);其中丁苯酞组3例转化为MCI,茴拉西坦组7例转为M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对于新发ACI合并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ACI患者,可以防治MCI的发生,为临床使用丁苯酞早期干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认知、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实验组78例VD患者用天智颗粒治疗,对照组60例VD患者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为60 d。在疗程的第1、30、60天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认知、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实验组中的轻、中度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重症患者2组无明显差异;2组在疗程的第30天、第60天的MMSE评分高于、ADL评分低于疗程的第1天,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在疗程的第30天、第60天的MMSE、ADL评分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可以改善轻中度VD患者的认知、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尿酸及胆红素水平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1—2018-12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97例,同时,选取95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利用量表对2组患者神经心理功能进行测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并研究其与神经心理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剑桥老年认知检查表-中国修订版(CAMCOG-C)评分和画钟试验(CD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能力(ADL)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MMSE评分、CAMCOG-C评分和CDT评分均呈负相关(r=-0.217,-0.196和-0.264,均P<0.05),而与ADL评分呈正相关(r=0.302,P<0.05),总胆红素水平与CAMCOG-C评分和CDT评分均呈负相关(r=-0.167和-0.205,均P<0.05),与ADL评分呈正相关(r=0.21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SE评分与患者教育年限、高血压史及尿酸水平相关(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且与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而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呈正相关;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且与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而与日常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呈正相关。高尿酸水平可能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关,为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多奈哌齐.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日常活动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MMSE评分、BI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BI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B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多奈哌齐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脑复康胶囊0.8 g,3次/d,共服用12周.观察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片0.8 g,3次/d,共服用12周;同时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连续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VD)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96例VD患者随机分成丁基苯酞治疗组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对照组,分别在治疗10、21d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和长谷川评分(IDS),同时测定与记忆有关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丁基苯酞治疗组患者21d的MMSE和ID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一般治疗组(P<0.01),且丁基苯酞治疗组VD患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和血浆乙酰胆(Ach)含量升高(P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IGF-1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采用MMSE、ADL、CDR评分进行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并与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8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GF-1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痴呆程度,并能提升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40例用同等量奥拉西坦治疗,疗程60 d。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团体益智类游戏联合吡拉西坦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7月~2019年11月之间收治的121例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益智类游戏,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氟桂利嗪与维生素B_(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叶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2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半胱氨酸水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_2~-/NO_3~-)、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脑动脉最大血流速度(MCAV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桂利嗪有助于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09-2016-11收治的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ADL、FMA、VAS、N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FMA、VAS、N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和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